从《原本老乞大》《朴通事谚解》看朝鲜时代的汉语教学情况
内容摘要:朝鲜时代的汉语教育比较兴盛。《原本老乞大》《朴通事谚解》作为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包含教育、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等诸多内容。其中所反映的教育内容涉及学习动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及学生情况等多个方面。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原本老乞大》 《朴通事谚解》 朝鲜时代 汉语教学
《原本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是高丽末期及李朝时期重要的汉语教材,也是李氏朝鲜“译科试取”初试及复试的考试书目,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建筑、服饰、饮食等各方面的内容。学者研究认为,这两本教材的成书年代同为元代[1],都是在高丽王朝末期即中国元末,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的社会情况。在此后的百年间,为了保持与明朝官话的一致性,朝鲜王朝推出了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这是朝鲜王朝(1392-1910)施行的漢语官话审定与学习制度,以“明代汉语”修订“元代汉语”,具有明确的“语随时变”意识。[2]在“质正制度”的规范下,《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均不断进行修订,出现诸多修订本,如《翻译老乞大》(1507-1517年)、《翻译朴通事》(上;1517年)、《老乞大谚解》(1670年前后)、《朴通事谚解》(上、中、下;1677年)、《老乞大新释》(1761年)、《朴通事新释》(1765年)、《重刊老乞大谚解》(1795年)等。无论是体例还是注音,都随时代有一定变化,结合《元史》以及《老朴集览》,均可看出《原本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
《原本老乞大》是元末明初用通行的北方汉语编写的,主要以高丽人及辽阳人一同到北京做生意为主要线索;《朴通事谚解》则把高丽秀才与中国的文人一系列活动贯穿全书,其中掺杂诸多高级词汇,加入骈体文的描写,字数比《老乞大》多,内容涵盖面较广。有学者认为,“《老乞大》基本上供低级官员和商人学习汉语用,《朴通事》可在中国官场上应对裕如。”[3]在这两本书中,均反映了当时的汉语教学情况,教育内容涉及学习动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及学生情况等多个方面。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借鉴价值。这里我们使用的版本是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本。[4]
一.汉语学习动机
进行外语学习时,学习动机是重要的因素,学习动机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在Deci和Ryan的自我判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他们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学习者对语言本身感兴趣,外部动机则是注重学习成绩及其带来的影响。[5]
《原本老乞大》中有关学习动机的表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环境——商业贸易的往来:
如今朝廷一统天下,世间用着的是汉儿言语。咱这高丽田地里行的。过的义州,汉儿田里来,都是汉儿言语。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教别人将咱每做甚么人看?
你这般学汉儿文书呵,是你自意里学来那,你的爷娘教你学来?
是俺爷娘教我学来。(《原本老乞大》)
由此可知,这与当时中朝密切的经济往来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元朝兴起、统一全国以后,和高丽的联系,既有陆路,又有海道。[6]便利的海陆交通带动了中朝两国的贸易交流,由于两国贸易日渐频繁,朝鲜朝需要大量汉语人才以满足经济往来的需要[7],在大环境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朝鲜人为了更顺畅地完成商业贸易,开始选择学习汉语,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以便在中国进行商业贸易时减轻阻力,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另一个驱动朝鲜人学习汉语的动机是对科举做官、光耀门楣的追求:
你休懒散,街上休游荡,越在意勤勤的学着。如今国家行仁义,重诗书,你学的成人长大,应科举得做官,辅国忠君,孝顺父母,光显门闾时如何?这的便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朴通事谚解》)
可以看出,学习动机有来自父母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参加科举应试,做官以辅国忠君、光耀门楣等,汉语是朝鲜官员晋升的必考科目,汉语学习也成为普通民众的一种迫切需求。[8]高丽时期,不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汉学教育体制,同时还在958年引进了中国的科举制度,1276年设立专门的汉语学机构,名为“通文馆”。正是地理位置的优势,高丽王朝较快吸收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同时,朝鲜王朝推行“至诚事大”的外交政策,把中国作为首选的外交对象[9],将汉语纳入本国的科举考试中,不但能够为本国筛选出更多的人才,也可以向中国输送大量的留学生,以加强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本国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从而带动国家的整体发展。
二.汉语教学内容
教学用书作为重要的汉语学习辅助工具,其中所包括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在《原本老乞大》中提及的教学用书有《论语》《孟子》《小学》以及商人从中国返程时所买的文书:
一部《四书》,都是晦庵集注;又买一部《毛诗》、《尚书》、《周易》、《礼记》、五子书、韩文、柳文、东坡诗、《渊源诗学》、《押韵君臣故事》、《资治通鉴》、《翰院新书》、《标题小学》、《贞观政要》、《三国志评话》。(《原本老乞大》)
《朴通事谚解》里的提到的教学用书为《毛诗》《尚书》,还出现了《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这样的话本小说。由以上所列书籍可以看出,从用途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汉语教材,如《论语》、《孟子》、《小学》、《毛诗》、《尚书》,另一类是课外读物,如《周易》、《资治通鉴》等。
根据两本教材提到的教学用书,我们可以把其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类:
(1)儒家思想。如《论语》《孟子》《小学》《毛诗》《尚书》《礼记》,晦庵集注的《四书》,五子书,《标题小学》《周易》。
(2)历史。如《资治通鉴》《贞观政要》。
(3)诗词。如韩愈、柳宗元的散文,苏东坡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