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育的忏悔》(含答案) 语文综合改错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潘光旦:教育的忏悔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51年1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休息时,毛泽东主席从主席台上下来,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潘光旦交谈。

研究者这样解读这张照片:潘光旦上大学时因体育事故,断了一条腿,行走不便。大概是休息时毛泽东见其他人均离席走动,唯潘光旦端坐未起,故特加顾问。毛泽东主席与别人在一起的照片,大都位置显要,很“露”脸,而这一张,却只有个背影,且站在一旁。潘光旦委员情绪饱满,谈锋正健,案几上摞着文件,左手中的烟斗似乎还有余热。建国伊始,知识分子心情舒畅、欲展抱负的情态跃然其间。同时,我们从领袖谦恭的背影里,也不难看出国家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的殷殷之情。

收录这张老照片,尚需补白一句:“潘光旦或许不为人熟知,在此聊补一笔。潘光旦(1899~1967),社会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

今年费孝通辞世,有人敏锐地指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失去了一位最为敏锐的见证人。”在中国社会学史上,费孝通属于第二代学者。尽管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上经常跟上一辈人在一起,但他总是清楚地意识到在为人、为学上两代人的差异。他所感受到的“代”的差异不仅局限在社会学界,而且更广泛地存在于前后两代知识分子之间。

费孝通晚年写了一系列回忆师友的文章,不断地试图诠释上一代学者的做人原则与学术探索精神。他曾谈到自己与潘光旦在做人上的差异:“我这一代人可以想到,要在人家眼里做个好人,在做人的问题上要个面子。现在下一代人要不要面子已经是个问题了。我这一代人还是要这个面子,所以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点很难做到。这个问题很深,我的力量不够,讲不清楚,只是还可以体会得到。我这一代人还可以体会到有这个问题存在。”

言下之意,甚为悲凉——下一代人还可以体会到吗?

“恐怕很难体会到了。”一位长期研究教育的学者对记者感叹,“别的因素先不论,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就缺失这一环。”

他说,现在的教育界,了解潘光旦教育思想的人不多,但实际上,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本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潘光旦痛陈教育的误区:在这个“大时代”里,有的是“研究教育”、“专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国民教育”……而名为教育,实则就理、工、医、农一方面言,十之八九只是训练;就文、法一方面言,十之八九只是宣传……如此下去,岂复有“自由教育”可言!

潘光旦曾写过一篇《国难与教育的忏悔》,认为近代以来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总括起来说就是,教育没能使受教育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中国教育没能跳出三个范围:一是平民教育或义务教育,目的只在普及,而所普及的不过是识几个字,教大众会看简单的宣传文字;二是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目的显而易见只是教人学些吃饭本领;三是所谓人才教育,充其量只不过是培养一些专家或者文官。这三种教育和做人之道都“离得很远”。

他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出“士”的情志,平时牢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危难中体现“见危授命”、“士可杀不可辱”的志节。

他说,国难的形成自有其内因外缘,若就内因来说,与当时的国民素质有很重要的关系,而归根结底,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它忽略了教育一般国民做人做士的根本使命。“教育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因而应该忏悔。”

“读读潘光旦吧,何其相似啊。”说罢,那位学者默然良久。

(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一张照片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一般开头的作用,或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或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答题时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开头由照片写起,引出对人物的描写,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①由照片引出故事,引起下文。②这张照片非常著名,有助于人们了解“或许不为人熟知”的潘光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大量描写了费孝通的相关言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费孝通的评价,更能突出潘光旦的地位。通过对比,突出潘光旦的做人的原则和学术探索精神。

【答案】费孝通是著名社会学家,通过他的言论,能使读者更容易了解潘光旦的地位;通过对比费孝通和潘光旦的差异,能突出潘光旦的做人原则与学术探索精神。

(3)请概括潘光旦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即文章最后五段。然后从中找出有关潘光旦教育思想的语句,加以提炼即可。

【答案】 ①提倡“自由教育”,而非“研究教育”、“专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国民教育”。②提倡教育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③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出“士”的情志,平时牢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危难中体现“见危授命”、“士可杀不可辱”的志节。

(4)文末画线句饱含深意,试结合文本探究其内涵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解题时,首先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的含意。根据文中“潘光旦痛陈教育的误区”,“教育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因而应该忏悔”,“现在的教育界,了解潘光旦教育思想的人不多,但实际上,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本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等语句可以看出,潘光旦的教育思想是先进的,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多加关注。然后结合现实生活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潘光旦提倡的“自由教育”,在他那个年代具有进步性。即使在现在,也能给我们的教育提供很多的启示和借鉴。可是,现在的教育界,了解潘光旦教育思想的人不多。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和发扬潘光旦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