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开创成人教育工作新局面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于1982年。1988年12月经南通市教育局验收为合格成人教育中心校。一直以来,根据本地实情,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和农村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建好一个基地——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近几年来,我们坚定“为农服务”的宗旨,面向“三农”,注重“三实”,坚持“开发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办学理念,与科技、农业部门紧密配合,把农村人才培训与先进科技应用、智力开发与经济资源开发、科技进步与农民思想进步有效地结合起来,创建了“五水一高”(爱甘水、新水、丰水、筑水、幸水、新高)优质梨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扎实开展日本“五水一高”优质梨的品种引进、栽种试验、人员培训、经验推广等工作。我们依靠镇党委、镇政府解决了基地用地的流转问题(将于坝村的160亩土地流转给我校)及基地建设中的经费问题;依靠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海安县农业局林果站、海安县科协、大公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科研单位,解决了师资及有关技术问题。现今,我们的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涌现出科技示范户26户,辐射农户255户。2004年形成直接经济效益10.8万元,2007年形成直接经济效益85.4万元,2008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万元。去年顺利通过了江苏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创建的验收。
  二、抓实一个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之一。近三年我校共培训剩余劳动力800多人,为农民致富铺路架桥,深受广大农民的好评。但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某些企业的不景气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合同到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在不断增加。而这些新增剩余劳动力年龄悬殊大,所要学习的工种技术杂,单靠某一个乡镇的成人教育中心校很难满足其要求,必须与县劳动人事部门联系,与左右乡镇成人校挂钩,有效地整合资源,互补优势,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其学习需求。
  三、补做一项工作——外来人口的扫盲工作
  2007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地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扫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巩固扫盲成果,提高扫盲效益,扫除剩余文盲,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广泛的人力资源支持。”
  我们镇地处沿海较发达地区,几年前就已高标准完成“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但近几年随着人口的流动,涌入不少外来人员,尤其是部分三峡移民以及从边远地区嫁过来的“外乡妹”,其中大部分属于文盲,他们对高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从而导致其难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以致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不快,应用率低,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极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严重妨碍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切实做好扫盲工作。首先要对人员进行全面了解登记,并认真做好疏导动员工作;其次,要认真选编好简明教材,要“在《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规定的脱盲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与文盲学员生产和生活密切结合、适用而急需的学习内容,特别是要加强脱贫致富、农村实用技术、家庭理财、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以突出扫盲的实效性。”再次,要依靠镇政府以及村委会、村民学校和村外来人口教育组,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地做扫盲工作,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基本达到扫盲要求。
  四、带好一支队伍——农村科技信息宣传队伍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对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加大、步伐加快以及不少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得实际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变得相对较低。只有普遍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才成为可能,农业产业化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才能早日建成。那么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我们的设想是加强对镇、村、组三级科普员的培训,并组织他们“四面突击”,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扩大科普宣传空间。一是利用镇、村有关会议,适时宣传农业科技常识,传播新信息;二是继续发挥好电教功能,把一些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科技电教片送到村、组及农户;三是继续做好每月一期的《科技信息》小报的编辑工作,并利用会议、集市、学校等场所及时将这些小报送到农民手中;四是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部门紧密配合,努力培植农村科技示范户,并努力发挥其榜样、引领、示范作用。
  总之,农村成教工作必须和着时代前进的节拍,研究新情况,创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成人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