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选课《昆虫观赏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针对公选课昆虫观赏学的课程特点,根据自身开设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和优化,通过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采用设计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板书和多媒体,加强师生沟通和教学效果反馈,灵活考核方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昆虫观赏学;公选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21-02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类群,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在我国,观赏昆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特别的偏爱,常以昆虫为对象吟诗作画,留下不少传世佳作。近年来,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鉴于此,笔者在青岛农业大学开设了一门通识选修课——《昆虫观赏学》,内容涉及昆虫的基本知识、观赏昆虫的类别、观赏方式、社会经济意义及其历史文化。选修此门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多数为非生物类的文、工科专业。其次,与其他通识选修课相比,本门课程专业性不强,课程内容以科普知识为主,将现在的科学理论与民间观赏昆虫经验相结合,重点阐述昆虫观赏部分,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基本了解,通过观赏昆虫活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同时,课程也将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引入了课堂。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找出提高公选课教学效果的方法,以下就是笔者在开设公选课《昆虫观赏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立讲授主线
  对于公选课的课堂,学生一般重视度不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度。选修《昆虫观赏学》课程的学生90%是非植保专业的学生,其中75%是从未接触过昆虫相关课程的文科、工科生等。对于这门文理不分,面向多个专业的全校性公选课,考虑到选课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存在差异,逼着明确了一个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的教学目标,找出了一条能够使学生学有所得的讲授主线,这是顺利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与关键。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普及常识性昆虫知识,了解观赏昆虫最新发展状况”,并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确立讲授主线——“以主要观赏目典型昆虫为主导,融入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观赏方式及社会、经济价值等,努力在课堂讲授中使学生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寓教于乐”,删掉烦琐、复杂的专业推导,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讲解,使其形成科学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精选授课内容,知识与兴趣并举
  作为一门全校性公选课,选修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大部分学生对昆虫知识掌握较肤浅,这决定了本课程内容不能过于专业、深奥,否则激发不起跨专业选修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目前没有昆虫观赏学的教材,进一步增加了备课的难度。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涉猎昆虫学相关的教科书、期刊、专著、科普文章等,并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昆虫知识、昆虫图片以及昆虫录像片,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基于以上课程现状,笔者将教学内容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篇,主要介绍昆虫的基本知识,包括昆虫的外部结构、生物学和观赏昆虫的分类学知识,使学生对昆虫有个基本认识。第二部分是观赏篇,根据观赏内容分为5大类观赏昆虫,重点介绍不同种类的典型昆虫,如色彩类观赏昆虫蝶类、蛾类等;发光类观赏昆虫萤火虫;形体类观赏昆虫竹节虫、独角仙、锹甲、角蝉、蜻蜓等;运动类观赏昆虫蟋蟀、扣头甲等;鸣叫类观赏昆虫螽斯、蝉等。通过一个个典型的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授课内容与昆虫影像有机搭配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观赏昆虫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与基础知识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昆虫的影像资料非常多,一定要做好筛选工作。笔者精选了纪录片《昆虫帝国》、《生命—昆虫》与《微观世界》等全部或部分片段,通过上述影片将部分昆虫的取食、产卵、求偶、飞翔等行为,还有昆虫美丽的外表、生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以期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灵活教学方。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将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以教师为中心,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众议堂”。由于选课学生在对《昆虫观赏学》这门课程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老师的课堂带来一定困难。针对现状,授课教师必须对专业基础知识部分进行精雕细琢,以问题讨论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比如在讲授昆虫基本概念之前,先让学生根据印象列举自己所认识的昆虫种类,简单描述一下昆虫的形态特征。如此一来,同学们便会踊跃参与讨论,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展开热烈争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展,通过阶段性的总结和新的提问,灵活巧妙地引导讨论的正确方向。通过讨论,给昆虫知识基础好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同时昆虫知识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够很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采取设计教学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授课内容,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达到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色彩类观赏昆虫蝶类、蛾类之前,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蝶类与蛾类区别”关注度最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在讲授蝶类与蛾类的区别时,将蝶类与蛾类的特征列表加以区分,同时结合图片,从形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不同加以比较,图文并茂,便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