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考促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路径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jrw/hjrw201812/hjrw20181240-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jrw/hjrw201812/hjrw20181240-2-l.jpg
  摘要:近年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少涉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考核方法的改革对于推进教学改革的意义不可忽视。用开放型试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自选题型激励学生活学活用理论,从而实现命题方法的改革创新;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成绩计入期末测试、半开卷考试和智能教学软件随堂测试等方法,实践测试方法的改革。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思政课考核方法的改革问题,探索出一条通过改革考核方法促进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改革新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考核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再次被突显,教学要求的提升不言而喻。近年来,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取得了一系列颇具价值的成果。综观这些成果不难发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占据了绝大多数,对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数量少,而且缺乏创新性。考核方法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命题方法的改革和测试方法的改革。命题方法的改革,主要是在选择、判断、简单、论述等题型的基础上增加材料分析题,缺乏思路上的创新;测试方法的改革,目前基本局限于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考核、口试等方法对传统的闭卷考试进行补充,且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
  一、思政课考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在教学全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教师怎样授课,学生最关注的往往还是考试。“考试是实际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和内容就体现什么导向,往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2]58思政课的首要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考核方法应该明确这个导向,否则将削弱思政课育人的主要功能,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有些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马原课”)时,不注重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将其作为单纯的知识去传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某些词句,从而导致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认识和目前流行的考试导向有关。”[2]57因此,改革考核方法,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环节,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所在的教研室,近年来在改革马原课教学方法的同时,坚持探索考核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下从命题方法和测试方法两个层面谈一谈考核方法的改革。
  二、思政课命题方法的改革探索
  命题方法体现着命题理念。长期以来,思政课试题存在单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的倾向,其命题方法普遍体现着“从理论到理论”的命题理念。客观题的答案,受题型特点的制约,一般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即便是主观题的答案,也大多被“标准答案化”。诸如简答、论述之类的主观题,一般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距离其越近,得分越高,远则会受到低分的惩戒。正因如此,学生在答题时,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习惯于把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默写下来,以获得理想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理科的解答题,即使答案唯一,尚可一题多解,开拓思维。思政课等文乖璞主观题却只接受几乎唯一的答案和答题形式,也就难怪给很多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文科就是死记硬背,不需要动脑筋。为了使这种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真正得以纠正,笔者所在教研室尝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思政课的命题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一)用开放型试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所谓的开放型试题,不是专指一种题型,而是一类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当然,“开放”并不表示可以漫无边际地随意发挥,而是结合平时所学理论,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开放型试题和传统主观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较为粗略的评判规则,给学生留下合理发挥的空间。如“试举例说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的必要性”,学生只要按照自己对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的必要性的理解,举出恰当的事例并作简要说明即可,具体的事例可以五花八门,说明的方式不强求一致,也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但是,如果所举事例无法体现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的必要性,那就不是合格的答案。更为“开放”的试题,甚至可以将题干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如“试用本学期学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相关事例(事例任选,原理条数不限)”,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鼓励其选择自认为掌握得最好的原理,用于分析相关事例。只要事例能够和原理联系起来,言之成理,即符合评判标准。在改革探索中,我们采用最多的开放型试题是一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材料分析题。此类试题注重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潜能,引导其自觉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下试用两个典型案例简析之。
  例题1:有人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感叹理想与现实差距之大。许多大学生都曾感慨大学生活和原先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表示很失望,甚至发出“被骗了”的感叹。为什么某些事物的真实状况与人们的预想存在明显的差别?请结合本学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谈谈你对此类现象的看法。
  此题直击学生的生活现实。如材料所述,很多大学生都曾如此感慨过。而他们遇到更多的则是现实与预想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其实,用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很清楚。但在现实中,很少有学生会自觉尝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也就无法体会到理論的实用性,更难以感受其魅力。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只要在与此问题相关的原理中任选其一,如从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运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学生结合平时所学理论和自身的体会对现实问题给予回应,这无疑有助于转变“从理论到理论”的落后理念,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