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功能定位及设计模式简论
摘 要 微课程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新型课程形态,其课程类型应定位于校本课程,在整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较强的辅助功能。微课程的开发设计可建构三种模式,即目标—发展模式、过程—探究模式、情境—交互模式。
关键词 课程原理;微课程;校本课程;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6-0053-03
1 引言
信息技術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冲击,给课程改革注入强大动力。近几年对微课程的应用研究已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综观国内对微课、微课程的研究,应用前景看好,在微课程的概念、内涵、定位、功能、应用模式等方面可谓是百花齐放;但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表述,对内涵理解不清晰、不准确,影响微课程开发模式的科学建构。
2 微课程的概念和内涵简析
课程概念根脉 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是伴随人类生产活动实践而产生的。有教育现象就有课程,课程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学者提出各自的课程主张。“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跑道(raceourse)”,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
简称“学程”[1]。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课程”定义为“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课”则定义为“有计划地分段教学”“教学的科目”“教学的时间单位”“教学的段落”[2]。课与课程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当今出现的微课、微课程,它们的基本属性仍是“课”“课程”。微课、微课程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两者相关联而有别。综观百家之言,虽无统一的定义,但对微课和微课程有着本质的共识: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新形势下教与学的资源;教学方式的新形态、新生态;“微”是它的突出特征,“课”是它的本质特征。
微课、微课程的概念
1)微课、微课程现象。当今在我国有几种有代表性的微课界定,首先提出微课概念的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教师针对某个特定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设计的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理解说明某一特定的知识为目的,以简短在线视频的形式呈现,供学生学习使用的教学视频。”黎加厚认为:“微课程是有具体的学习目标,且内容比较简短集中的一门小课程。”[3]还有学者将微课程的显现形态与混合式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联系起来,使显现形态多元化。还有学者认为“微课是一种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综合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与理解,给了笔者界定理解微课程很大的启示。我国微课正处于发展阶段,还不成熟,仍处于“微课现象”阶段,要给微课程下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确实还很难,还必须认真学习现代课程论及进行微课和微课程的实践探索。
现代课程论指出:“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次:一是物质性;二是活动性;三是关联性。”[4]我国当前的微课程现象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三种层次或关联:在物质性上,微课程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包括视听资源、网络资源、信息技术工具等);在活动性上,微课程包括独立的学习活动、交互学习活动,具有学习形式灵活多样便捷,不限时、不限地、碎片化学习优势;在关联性上,微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组织结构等是在吸收了传统课程思想的基础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当今我国微课程现象十分活跃,诸如:大多数微课表现的是比较单一的教学重点、难点的视频片段;有的只是大量学习资源的汇聚;有的从形式上把微课程变成课程的压缩版;有的微课与整体目标缺乏关联;有的微课内容呈现体裁以“教”而微;等等。诸多模糊的认识与理解制约着该课程的发展。
2)微课的概念与内涵。可以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认识微课和微课程现象,从中抽象出微课和微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指出:界定课程的基本原则要基于当代的学校教育情境,结合学术界对课程的理论探讨描述课程的本质含义。笔者认为界定微课程的内涵应从四个维度进行:①课程是学校科目和活动;②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和活动体验;③课程是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④课程是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者的对话。
基于课程理论和当今微课现象,笔者尝试将微课界定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依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科内容、过程及相关联的学习资源的精短教学单位。微课程应该是一种较系统的、关联性较强的微课链接群,这种链接群应按所用学科组织范围,按一定结构组织顺序,彼此关联衔接,使过程达到平衡。因此,微课程可以界定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多种学习资源与学科知识融合,以精短视频为载体,构成相关联的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的较系统的碎片化课程链接群。
3 微课程的基本形态、类型及教学功能定位
基本形态及类型 所谓形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在微课、微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微课、微课程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逐渐形成不同的微课及微课程形态。微课程是信息时代产生的特殊的课程,其本身还不是一门专门的学科课程,但可应用于各门学科课程,也就是它必须融入某一具体学科才能成为微课或微课程。在我国当前的微课、微课程现象中,课程的基本形态表现为融合型,即与传统的课程形态相融合。
传统的课程基本形态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每一门课程的具体表现形态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文本教材。微课程形态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型课程形态,信息技术使教的方法与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微课程的课程形态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形态,是传统课程的发展与补充,它们有许多共同点,比如都具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但又具有各自的形态特征。微课程的结构一般由学习视频或软件、配套媒体学习材料、教(学)案等构成,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发挥其教学的辅助功能。
综观当今的微课、微课程的具体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