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多维思考
摘 要: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不是几门无关课程的简单相加或随意拼盘,构成课程群的课程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具有共同的目标诉求。
关键词:英语专业 课程群建设 课程论 系统论
一、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理论
1.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基石是课程论和系统论。课程论主要研究课程与外部的社会系统和条件之间的联系、课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课程运作过程中各具体因素的内在联系,其核心任务是认识课程现象,揭示课程规律和引领课程实践。“联系性”是课程论对课程群建设的基本要求。系统论的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整体出发,建立系统网络,以信息系统为主干,以反馈系统和调控系统为侧翼,促成系统内部各环节(微系统)的优化运作,实现系统运作的整体值大于部分值之和。“整体优化”是系统论为课程群建设提出的终极目标。
课程常有类型之分,如:英语专业课程在类型上有技能性课程、知识性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性课程三类。然而,同一类型的课程在课程功能(育人目标)、课程内容(知识关联)、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上密切联系。
系统论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同时告诉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群建设的本质,但,强调整体并不是取消科目的划分,回到古代科学的状况,而是要在课程群的大框架下重新规划、组织、协调群内子课程,实现子课程的实施效果在更高层次上的整体优化。
2.课程群的内涵。我国学者(吴开亮、张瑞民、范守信、陈文山、郭必裕)从不同角度对课程群的内涵进行了论述:课程群的内涵包括社会取向、学科取向、学生取向等诸要素。但核心要素是质量取向,即:在集合式课程框架下,对子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再设计,使其协同作用、协调发展,实现整体优化。
综合上述理论和诸位学者的观点,我们把课程群定义为:在某一学科或专业内,由承担不同教学任务,在性质上相关或相近,内容上密切联系、且具有互补性的三门以上的子课程,为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打造学科优势而形成的课程集合。
3.课程群的形成机理。从上述定义可知,课程群建设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相加或随意拼盘,构成课程群的课程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就外语学科而言,课程群的形成机理至少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属同一类型的课程,如:专业技能性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相关专业知识性课程等。这样的课程集合能更好的满足课程布局和教学深广度的层次要求;第二,课程间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学习资源等密切联系、互补相宜,具有构建课程集合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或建立立体的知识网络;第三,能为打造学科优势形成合力,课程的集合源自对某一目标的共同诉求,能在这一目标的统一策动下,使课程集合的各组成要素(教师、教材、教法、教学计划等)实现动态优化,并在学科建设的某一侧面形成优势,成为支撑学科的重要力量。
二、 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创新实践
1.英语专业课程群设计。根据课程群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群的内涵和课程群的形成机理,英语专业可开展如下课程群建设:⑴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群:融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课程为一体,重点解决或避免单一课程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能力被人为地支解和割裂的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能力缺损”问题,从而实现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技能的高度统合。⑵英语语言学课程群:以普通语言学为核心,整合语法学、词汇学、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西方语言学流派等课程,组建课程群框架。该课程群基于本科基础教育和研究生后续教育的基本考量,形成语言学科和专业课程互为支撑的格局。即:以学科建设为着眼点,通过学科研究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具有前沿性特征的知识体系;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主动适应学科前沿,通过更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好地把学科内容(理论成果、前沿知识)传递给学生。⑶文学与文化课程群: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戏剧选读、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这些课程以英美文学课程为核心,涉及基础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西方传统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等,构筑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该课程群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而且还提供另一种教育附加值,这种附加值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民族认同情节。⑷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群:包括英汉互译、应用文体翻译、文学翻译、英汉语对比与翻译、口译等。这些系列课程构建翻译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2.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构。⑴相互借鉴,吐故纳新。信息时代,新知识日新月异。语言学科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层出不穷。新知识的传播、传承得靠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然而,课程之间时常发展不平衡,有些课程能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运用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有的课程则对本学科或相关领域在新时代产生的知识成果反应不灵、贯彻不力,知识陈旧,甚至抱残守缺。课程群建设就是要建立子课程之间相互照应、促进和激励的机制,在保持各课程自身理论、知识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加强同一学科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的相互借鉴,吐故纳新。⑵打通关节,全面清理课程内容。原各门课程都是按自身体系守整的要求编写而成的,因此相互间常常会出现重复、雷同、累赘的内容。课程群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组织课程群内的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形成课程群目标的集体认同,打破单一课程壁垒,对各子课程的内容进行呈现、研究和剖析,下大力气对子课程间重复、低效、累赘的内容进行革新性清理和重构。从而降低教学成本,实现课程功能的最大化。⑶教材建设。课程群建设应把重点放在教材建设上,即:按照上述两点的基本思路,编制各门教材,删繁删重,精简交叉部分,去掉过时、陈旧的知识内容,增加复合性、前沿性、技能性、创新性知识内容。教材编写应注重课程之间的知识的连贯、互通、彼此衔接,实现跨课程的有机融合,做到系列课程一脉相承、自成体系。
三、课程群建设中教师的参与
1.参与课程改革。教师是课程的编制者和实施者,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应当而且必须依赖教师。好的课程编制应是一个有教师参与的合作性的事业,因为教师是产生和实施新课程计划整体思维中的一部分,他们是反省的实践者。教师能意识到课程改革过程里潜在的假设、隐含的理念与内在的价值。教师意识到这些“缄默”的因素之后,能够使课程改革的实施更有效。
2.参与跨课程教研。作为课程群建设主体的教师必须有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熟悉一门课程或精通一门课程的内容,而要掌握课程群的全部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点,担任同一课程群内子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组成教学研究小组,定期开展跨课程教研活动,了解和谙熟其他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以及子课程在实现课程群整体目标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知识互补性学习,逐渐形成一支能主授一门、兼授群内其他课程,并能适当轮换的高素质课程群教学团队。
3.适时进行教学评估,处理、落实反馈信息。参与课程群建设的教师应结合课程群的总体目标、课程群教学计划和各子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阶段性检测试题库和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工具进行数据处理、数据抽样分析,对课程群实施效果适时地进行评估。测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和落实反馈信息,及时地矫正课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结语
本文将课程论的基本原理和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引入课程实践,为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增强了课程群实践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教师是课程集合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是课程的编制者和反省的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群建设是新时期教育观的客观要求。课程群建设使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间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相互支撑,使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优化和统一。
[本文是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英语专业技能课课程群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为GX0606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琼州大学学报》,2003.5。
[2]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
王家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