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院校京剧教材建设的教育学审视
教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对文化的传承以及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戏曲院校的京剧教育多来自于经验的传递,而忽视了教材的建设,因此,京剧教材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京剧作为传统文化来讲,反映着民族文化、民族特点、生活习性、欣赏特点以及审美需求等,展现出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传统文化背景等。如若对有关于京剧表演为脉络梳理的教材,那将会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继承与发扬京剧文化,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同样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1、教材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京剧教材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首先在京剧的理论综述方面,已有大量关于京剧理论阐述方面的教材。比如,在京剧历史与特点、京剧表演与剧目、京剧行当与流派、京剧的服饰服装以及乐器伴奏等方面的理论阐述教材,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京剧艺术以总的概述,把我国传统京剧的精华部分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以及展现了出来。其次在京剧的剧目教学方面,在传统的“口传心授”式的表演教学方式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了切实可供参考的剧本教材。最初是手抄板的后来发展成为油印版的,现在已形成较为规范的打印版的剧本教材了。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教学沟通的桥梁。最后在京剧的行当方面,已有以京剧行当的分类来编辑出版的京剧教材。比如,在《学京剧》丛书中较为完善的介绍了京剧行当的基本特色、表演特点、演唱方法、经典唱段赏析以及常见艺病等,特别是对经典唱段的重点和难点作了一定的介绍和提示,并附带唱腔曲谱。如此看来,京剧教材的建设已经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但是在整个京剧教材体系建设方面,仍不够完善。
首先,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分类教材。很少有按照不同行当、流派或剧目来分类梳理的京剧系列丛书。如某些书目中仅对某一派的青衣行当进行讲解阐述。在京剧经典剧目教材方面以及其他分类教材建设目前仍处于荒芜状态。其次,教材的内容缺少教学提示性语言。学校的教学体制缺少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目标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的标注;缺少对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特征与专业技巧的更深入剖析与引导等,这样会给部分读者在无形中设置了限制条件。由于没有较细致的讲解与注释使其变成了只有少数专业人才能读懂而外行或初学者却难于了解的文化。最后,教学新方法、新技术运用不足。由于受传统的单一的“口传心授”方式教学的影响,在教材的编撰中还没有形成特有的京剧教材内容体系,传统教学中缺乏与现代教育技术和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融合,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2、院校京剧教材建设的建议
建构合理的京剧教材是当代学校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据培养目标来编辑不同类别的京剧教材。建设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类别的教材,以便完善有效教学。比如完善更加精细的以京剧流派为线索的教材、以行当为主要核心内容的教材等,会更有利于详细的教育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京剧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教材内容的选择精选且恰当。在编撰中应经多方查找、集思广益,对于国内著名专家以及历代艺人公认了的艺术结晶,并被广为传承的具有程式性质的技能动作的要求等,要在教材中较为细致详尽的体现,在京剧表演中的剧目教学中既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又要具有具体性、综合性,且能够清晰的体现出教材的艺术价值取向。第三,教材的呈现方式能使教学呈现出立体式。京剧教材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影像材料以及服饰、道具等一些用以传递特定教学信息的物化形态教具来完善的立体教材的建设。影像图视所展示的内容加以语言来分析、提示、总结;语言提出的问题又依靠影视及图像来形象的表现,使二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优势互补。第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强提示性说明。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现有水平来设置教学目标与内容,规范教学方法与步骤,可适当的编入一些相关知识的拓展,以便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在章节的最后,以作业或思考题的形式,针对重点与难点设置几个剧情再创造或是角色创编等,便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来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既符合科学逻辑体系的系统性又合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适切性,还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科学发展观、自然观以及世界观的教育性。第五,教材编审与评估要严谨。教材的编制人员最好聘请具有丰厚教学经验的优秀一线教师以及著名艺术家等参与编制。教材的审定应该坚持编审分离的原则。审定者需要不同于编制者,这样才能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审查,可以及时发现编制中的不足,予以改善。教材的评估环节要形成专门的信息反馈体系或网络。这样有利于师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员对教材使用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以便于对教材的编写、制作、管理与使用等进行及时的综合评估,也是为教材管理部门提供一个科学的鉴定方法,更好的促进教材建设的效益以及提高教材的质量。
因此,京剧教材的建设为京剧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