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论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


  摘要:人性就是指人的社会性。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发展出了人性,而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教育学和人性论在本质上有一定的相通性,培养人性论不是教育的初始,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直存在。教育学理论的设计主线为人—教育—社会,而人性论应当融入整个主线中去。
  关键词:人性;人性论;社会性;教育;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03-02 收稿日期:2016-07-01
  作者简介:徐 猛(1984—),男,湖北武汉人,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助教,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培养人。教育学不仅要以教育为目的去研究人,同时也要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发展教育。无论何种教育理论都必然包含某种人性观,而人性观决定了教育学的专有特性,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人性观为必然前提的。
  一、基于人性论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思路
  人性不是指一个人的所有属性的综合体现,人性的定义有特殊的含义。人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的属性既有人和非人存在的共有特性,也有人和非人存在相互区别的特有属性。而我们所谈的人性就是人和非人存在相互区别的特有性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并且人的社会性并不是社会单方面赋予人类的,而是人生活在社会中,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的有机综合就是人的社会性。
  而且我们详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建立教育观体系的思路,就是按照以下顺序回答出这五个问题。
  (1)着手准备研究教育时,要问问自己:“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教育的本质,需要准确把握,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就是教育的核心目的。
  (2)我们需要探索教育的根源,即“为什么要有教育”。辩证思考一下,如果没有教育会发生什么情况,从而明白教育的价值、存在的意义和具有的功能。
  (3)研究教育我们需要明晰教育的目的,追求教育的质量,也就是“我们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最核心问题。
  (4)教育的目的和追求确定了,那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需要明白“谁是教育的主体,谁是教育的受体”。谁来教育,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5)目的、动作主体都确定后,最后要研究的就是活动的内容,即“怎么教育”。
  以上讲到的五个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系统的教育观,也就是常说的教育学。
  二、基于人性论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过程
  1教育本质观的构建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其社会性的发展。每个人类个体诞生后就要面对已经存在的社会,从诞生开始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完成基础性的社会化。但矛盾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化的基础内容也不断增加,导致了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我们谈的是教育,那么我们关注的就是人类个人知识和总体知识之间的矛盾,我们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就是为了让个人和总体之间的矛盾不再对立。教育是个体知识和总体知识之间沟通交换的桥梁,教育不断改善个人知识和总体知识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构建丰富人的社会性(即人性),从而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2教育功能(价值)观的构建
  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推动人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唯有依靠教育才能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思想道德和艺术文学方面的社会知识,从而完成自己的基础社会化进程,让自己可以顺利地在社会中生活下去。这个过程是人去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它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从微观上看也是由无数的个体进步共同推进的,个人在接受教育传输的社会知识时,并不是单纯的接受,也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所以教育不仅仅是将社会知识传输给个体,个体知识也会通过筛选反哺给社会,这座教育桥梁是双向的,人通过教育从而社会化,而社会也依靠教育不断扩大,人与社会形成了有机的统一,双方共同进步,携手发展。
  3教育目的观的构建
  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性,其发展也同样带有目的性。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探索、了解自己需要的客观规律,而且学习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改造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让身处环境更加符合自己的期望。所以人性的发展,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自由。在人和社会辩证统一的过程中,人获得的自由越来越多。自由也是教育在哲学层面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符合人性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教育学理论中最高理想化的境界便是自由教育学,而自由又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人通过客观规律的运用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便是自由。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并不是幻想着自身可以摆脱客观规律的限制,而是善于去认识理解并且运用这些客观规律,从而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由此可见,教育如果要实现自己哲学层面的追求,就要首先揭示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客观矛盾规律,然后遵循这些客观规律,科学地规划教育目的。只有让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达到了辩证统一,教育才算是达到了真的自由。由此我们可以说自由的教育首先要是科学的教育。
  4教育主体观的构建
  教育追求让人获得自由,而且是让人在个体和社会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得到自由。所以教育是站在自由的立场上以个体和社会对立统一为根本。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体通过不断教育学习社会知识,从而完成自己的基础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人,让自己能够顺利适应社会并生存下来。同时教育也发掘出了个体的独特个性,并把这些特性展示给他人,以施加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的是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对教育也应当是有选择性地接受和批判。如今的信息时代,谁都不可能垄断信息的来源,这使得个体在接受教育时的自主性大大增强,这种现象是与传统的教育体系截然相反的。由此我们推论出,完整的教育体系除开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三种传统教育外,还需要有教育工作者引导下的自主教育。
  5教育过程观的构建
  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调解和解决矛盾的过程,这个矛盾指的是人与社会之间产生的矛盾。人接受了教育,掌握了必需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拥有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缓解或者解决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并且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不断增强,从而也开始主动去改造自己和身处的社会环境。所以人不仅仅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还可以超越社会,并且适应社会只是一时的手段,超越社会才是最终的目的。人性的发展不是个人单纯地适应社会,也不是一味地批判与否定社会,而是辩证否定,超越社会就是辩证地去否定社会。教育筛选整合人类共有的社会知识,构建出个体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教育知识)”,然后把“共同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成为个体知识,这就是让人社会化;同时,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关系不同,所以由一开始的理论可以得知各自的人性也不同。所以教育不断地将个体的独特属性展示给社会,筛选部分成为共同知识,然后通过教育,让这个不断丰富的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人的社会化。所以,符合人性的教学与课程观既注重过往群体智慧的传授,也重视个体独特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柳士彬对教育学科学性的反思与重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4—68.
  黄书光论中国传统教化的理论基础与组织特征教育学报,2015,(4):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