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的几大原则


  这几年,各地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始走上了规划引领、分步实施、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科学有序的路子。事实证明,做好顶层设计,可以有效防止人为因素干扰,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避免被不良企业“绑架”等现象。
  那么,在设计区域的整体方案之前,有关部门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在撰写建设方案时,又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本文试对上述问题提出个人愚见,敬请批评指正。
  一、规划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成立队伍
  选定一支由教育行政领导、教育教学专家和信息技术骨干组成的方案编写小组,是保证质量的前提。领导的任务是沟通协调教育内外的关系,提出目标方向,解决编写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争取各方支持。教育教学专家的任务是甄别各方需求的合理性和迫切性,从教育一线的视角,确保方案是可以落地的,并能解决教育教学中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骨干的任务是与专业设计人员密切合作与沟通,确保一线教学的需求能够用最合适的技术手段予以解决。
  2.调研需求
  这是方案撰写之前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确保后续应用推进顺利的重要保证。调研必须根据教育具体用户的情况,通过开座谈会、分发调查问卷(线上线下均可)、征求初步方案意见、邀请实践体验等形式进行。
  3.确定单位
  正式编写工作需要由专业咨询单位进行,一来可以保证方案的质量,二来有利于下一步通过相关机构(如经信委和发改委)专家论证。咨询单位根据实际需要的费用来选定,可能需要经过正规的招投标程序,也可能不需要。一般来说,大型名牌咨询公司价格高,但质量也高;而省钱的公司,要么是知名度不高,要么是实力不够。所以,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
  4.撰写方案
  在前期领导确定方向、基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定的咨询公司就可以在方案编写小组的指导下开始撰写方案初稿了。由于咨询公司擅长的是怎么写出可以应对专业机构及专家论证会的稿子,不可能详细了解每个行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用语,所以,这个过程中方案编写小组还是要起好主导作用,保证最终方案是符合教育部门需要的方案。
  有了这个初稿,接下来就可以反复征求意见,最终上交专家论证会讨论了。
  二、区域教育信息化设计要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1.全局性原则
  根据各地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在树立全省(市、区)“一盘棋”思想的基础上,鼓励各区(市)县因地制宜,实现特色发展。支持区(市)县和各类学校在需求挖掘与应用创新上先行先试,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设施不断完善,应用逐步渗透。
  2.创新性原则
  大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当地教育和信息化实际,选择一到两项突破口,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和亮点。
  如宁波市积极探索“行政+市场”(运营)、“公益+市场”(资源)、“开放+市场”(数据)、“政府+市场”(经费)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化竞争环境,合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的良好局面。
  3.普惠性原则
  要着眼于促进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充分考虑教育管理者、院校师生以及普通市民的各类需求,通过推进技术、应用、管理及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突破个性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教育难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全覆盖。这样,跳出教育办教育,才能让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更大,地位更高,运营更畅。
  4.开放性原则
  坚持开放思维,着眼标准与准入、准出规则制订,充分释放应用与资源建设自由度,吸引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中。
  同时,也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做好各级等保,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开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的红利。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是当下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如何根据区域实际以及学校师生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需求,做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是信息化相关部门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所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确保顶层设计不走弯路的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