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历的三普


  鲍贤伦(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浙江坚持标准 普查登录数量全国第一
  针对这次普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浙江省确定在“普”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普查质量的工作思路。
  首先,对全省的工作进行调整,把普查作为近几年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安排。为此,我们暂停了主动性的考古发掘项目和一般性文物保护工程。集中高层次专业人员组成普查业务指导组,为每个区市派出专业人员负责业务指导。
  其次,严格执行普查规范。这次普查技术要求高,为严格掌握规范要求,浙江省在普查开始阶段,就按规范要求重视抓好普查的培训、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全省累计培训普查人员10407人次,普查队员熟练掌握普查技术,是确保高质量做好普查的基础。同时,根据规范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印了《文物普查业务操作若干问题的阐释》,制定《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范本》,印发《野外调查记录手册》,使全省的普查有统一的格式文本。
  第三,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普查的三个阶段,浙江省在每次转段时,都召开以质量控制为主题的转段工作会议,部署下阶段任务。特别是在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省文物局所有局领导分别带队,省考古所专业人员参加,在全省开展普查质量的督查和验收,有力地推进了普查质量的提高。要求野外普查人员必须亲自完成调查数据的计算机录入工作,建立普查数据资料的审核责任,逐级把关、交叉互检的质量验收方式等。
  浙江省把普查质量视为检验普查成果的标尺,始终以服从质量为普查的关键。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五年中,共登录了73943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数量名列全国第一。通过了国家文物局普查办组织的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顺利验收,实现了普查数据校验和抽样检测中差错率最低。
  赵荣(陕西省文物局局长):陕西建立文物普查标本库
  陕西省于2011年10月底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各项任务。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以县域为普查单元的实地调查工作;率先完成了实地调查阶段的验收工作;率先完成了普查工作报告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4187处。通过文物普查,进一步摸清了陕西省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家底;锻炼壮大了文化遗产保护队伍;扩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影响力;铸就了“爱岗敬业、科学严谨、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陕西文物普查精神。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严把普查质量。提出了“省市联合,以市为主”的组队原则。先后从全省文博系统中选调业务骨干460人,并吸纳大专院校、其他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志愿者130余人组建了以市为单位的10支普查队伍。省普查办从省级文博单位中选调1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各市普查队的业务副队长,增强了各普查队伍的业务能力,普查队负责实施以县域为单元的逐县逐点调查。另一方面,还组建成立了陕西省文物普查专家库。专家库成员由考古、文物、古建、历史、科技保护等方面专家和学者59人组成。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培训、技术把关,以及逐县开展普查验收,把握文物普查质量。在普查过程中摸索出的“宝鸡经验”“咸阳做法”“高陵模式”等创新工作经验,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二是建立了“文物普查标本库”和“文物普查地理信息系统”。在这次普查中,为了妥善保管所获珍贵资料,陕西省文物局在陕西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建立了陕西省文物普查标本库。标本库建筑面积480平方米,配置了56个轨道式标本柜,并专门研发了《文物普查标本登录检索系统》软件,用于普查标本的数据化管理。这是中国第一座以省为单位全面收集文物普查标本的专业库房,也是陕西在全国文物普查中的创新之举。
  王琼(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四川众志成城 震后完成三普
  四川省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和灾后重建的艰难历程,全省文物普查工作者自强不息、感恩奋进,克服重重困难,以忘我无私的工作态度和朴实无华的实干精神,摸清了家底、夯实了基础、历练了队伍、积累了经验、扩大了影响,四川文物大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川省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的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全省“三普”工作覆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4663个乡(镇)。地理条件复杂,队伍力量较为薄弱,文物普查在物质、人才和技术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此同时,在“三普”过程中,四川历经“5·12”汶川大地震,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难度加大。灾区一些已经普查的文物点消失了,一些普查资料及设备淹没在废墟中,全省广大文物普查工作者既要抢救受灾的地面文物和馆藏文物,同时又要抓好“三普”工作,期间付出的艰辛努力比常规工作要多得多。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大文物普查工作者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了“三普”各阶段工作任务。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省共计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65231处,其中新发现51836处,复查13395处。
  四川“三普”工作采取的有效措施及手段包括:政府重视,落实责任,政府领导亲自抓,主动过问;建章立制,保障经费,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四川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从而确保了各级文物普查专项经费的落实,经费累计投入量仅次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和广东省;强化督导,将质量控制切实贯穿到文物普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动员力量,在全省各地不断加强宣传,使得广大的社会志愿者、其他行业和大专院校人员积极参与其中。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为全省各阶段工作的圆满完成做出了贡献,参与此次文物普查的社会志愿者共计8426人次,其他行业人员共计7160人次。
  “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普查领导小组明确要求地震灾区要“一手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手抓文物普查”。同时,还对设备损毁的灾区及时补发了普查设备,并专门针对地震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了培训指导。面对灾难,灾区广大文物普查工作者更是忍着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悲痛,精诚团结、自强不息,用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力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文物普查的双丰收,兑现了“四川文物普查绝不拖全国后腿”的庄严承诺。
  翟利国(吉林省文物局局长):吉林数量服从质量 率先通过田野验收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从比其他省城晚一年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到全国第一个完成田野普查、第一个完成数据整理和录入,吉林省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不仅在工作进展上完成了由落后到第一集团的跨越,工作质量也受到第三次全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