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现状简析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区域间的分布情况,认为河南农村人力资源正在向第二、第三产业和非农行业转移,但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有关部门应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基础工作,使其成为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建设的战略支撑点。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中原经济区 可持续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科技中的核心因素,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则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资源。河南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更是农民大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占据主体地位。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和基础工作。了解和掌握河南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现状,有助于对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前提。
河南农村人力资源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理论可知,随着产业结构依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顺序的改变,劳动力先从事农业这个第一产业,然后转向工业生产,随着人均 GDP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力又会向服务业即第三产业转移。总趋势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逐减;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达到一定程度后较稳定或变化幅度不大;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逐增,结果形成第三产业占主导的新局面。
通过《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资料可以分析出河南农村劳动力在不同产业的分布比重,了解河南农村从业人员结构及其社会发展水平。资料显示,2011年末河南省农村从业人员4911.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78.78%。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有2655.29万人;在第二产业就业的有1374.46万人;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有881.41万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接近3∶2∶1,呈金字塔形。尤其是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仅占17.35%,①这揭示了农村市场落后,还有极大发展空间。上述数据表明:河南省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例过大,第二和第三产业很不发达;但是2011年相比于2006年末来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中从事第一产业的相对减少22个百分点,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较快,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劳动力在产业间呈现正分配趋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从2011年数据来看,也反映出河南农村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农村人力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河南农村人力资源行业现状
根据不同的技术特点,社会劳动力分布于不同的行业中,不同的行业按照生产力的布局形成三大产业。相比较于产业,行业是微观领域。从劳动力的行业分布中可以更加细分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构成现状。
从2001年、2006~2012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中可以看出河南农村行业现状如下:
农业从业人数逐年递减。从2000年到2011年,河南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在逐年递减,11年间从3559万人减少到2665万人,共减少904万人,减少了25%,年均递减约2.3%。
工业和建筑业的从业人数增加较快。从事工业的人数从354万增加到848万,增加了494万人,11年间人数增加了1.4倍,年均增长12.7%。建筑业人数从280万增加到527万,增加了247万,年均增长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增长缓慢。以2006年为基数,到2011年5年间第三产业共增加131万人,年均增加26.2万人,增长率约为3.6%。除个别年份外,第三产业中的几个统计行业从业人数每年增加人数均不超过10万人。
第三产业中,各行业从业人数差距较大,增长也不均衡。从数量上看,除农业、工业、建筑业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从业人数相比最多,2011年达到286万人,而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只有24万人;从数量增长上看,增长最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5年间增加了53万人,增加最少的是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5年间只增加了11万;从增长速度上看,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增长最快,增长了一倍,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从业人数增长最慢,5年间只增长了4%。从增长趋势上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近几年从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逐年减少。
由此可知,河南省农村从业人员行业特点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且比例偏大,其他行业的人数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也小,增幅不大,对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如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人数增加较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看,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分布的延伸均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素质和技术看,从事高科技发展的比例较小,水平很低,还需加强河南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区域分布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从总体上了解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有利于总体上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得出2011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人口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1年河南省地级市人口分布情况表
通过计算得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50%以下的有郑州、信阳、济源、焦作、鹤壁等市;比重在55%以上的有漯河、商丘、南阳、开封、濮阳等市;其他地级市比重介于50%~55%之间。其中郑州市的比重42.37%,为最低,城市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与郑州的省会地位及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而濮阳市比重达到61.82%,是河南省城市化程度较低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总体上看,河南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普遍偏高,农村城镇化还有待提高。
乡村从业者占乡村总人口比重在90%以上的有安阳、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市;比重在80%以下的有郑州、新乡、鹤壁、三门峡、濮阳等市;其他比重都在80%~90%之间,说明河南省农村真正从业的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比重较高,反映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同时也说明河南省乡村从业者中老年人比重较大。这种年龄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约着河南的粮食安全问题。
乡村从业人口占乡村劳动力资源比重在80%以上的有郑州、鹤壁、驻马店、济源市;其他比重都在90%以上。除上述4市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尚有开发潜力外,其他地区可挖掘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数并不大,因此只能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或素质入手提高。
从地理自然分布、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综合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类似、生产力布局以及区域分工的要求等角度,可以将河南省划分为豫中北(包括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濮阳、许昌、漯河10市)、豫东南(包括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4市)、豫西南(包括洛阳、三门峡、平顶山、南阳4市)三个区域。三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②豫中北区域:位于河南省中北部,交通、区位条件较好。无论是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农业生产水平还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在河南省都处于领先地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豫东南区域:位于河南省东部和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较好,农副产品资源极其丰富,畜牧业较发达。但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工业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社会发展亟待提高;豫西南区域带:位于河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矿产资源丰富,农村人力资源较多,重工业较发达,具有发展优势。
综上所述,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在区域上的特点表现为农村潜在劳动者人数及从业情况因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不同而呈现区域不均衡的状态。豫西南区域经济落后,农村劳动力总量较大,从业程度较高;豫中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与城镇化水平高,农村人力资源数目偏少,应注重素质挖掘;豫东南从业程度较低,有一定的提升潜力。
【作者为中州大学科研处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2011年项目“基于中原经济区框架下的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2400450005】
【注释】
①《河南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
②李铁伦:“河南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特征与调整思路”,《河南省情与统计》,2002年第6期,第15页。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