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分析


  [摘 要]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我国就业的特殊困难地区,由于发展战略缺乏远见、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力自身因素等原因,造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问题举步维艰。通过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人口的就业和再就业。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失业 就业 再就业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遭受了失业带来的冲击。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的困难,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问题更加严重。解决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走出困境实现复兴,也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现状
  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很多依靠资源而建的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而走向衰竭,这些城市的劳动力也成为下岗工人,失业问题严重。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在经济、环境、技术等方面处于落后水平,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和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业问题相对严重
  相对于非资源型城市,资源型枯竭型城市的就业问题更难解决,也更为复杂,最明显的就业压力表现为高失业率和低等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失业率越低,劳动参与率越高,表明劳动力市场状况越好。反之,失业率越高,劳动参与率越低,则表明劳动力市场状况越差。2000年数据普查结果显示,非资源型城市的失业率为12.50%,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率为 19.93%,从这两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率要远远大于非资源型城市。当然,近几年的发展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率有所降低,从2000年度到2002年度,失业率从19.93%下降到 7.3%,但我们不能依据这一数字变化就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压力变小了,实际上就业问题仍处在困境当中。因为,在失业率下降的同时,劳动参与率也在大幅度的下降,从66.43%下降到 53.58%。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力退出了劳动力市场,或成为非正规就业人员,或成为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严重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失业人员的构成复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人员构成与其他城市的情况有相似之处,近年来隐性失业人口显性化,随之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矿产资源的采掘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城市相当部分比例的人口就业都在资源型企业,甚至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在一个企业。在资源枯竭性城市,一旦资源枯竭,企业衰退,来自采掘业的下岗人员成为失业人口的主要构成成分。在 1990 年,资源型城市从事采掘业的人数为472.05万人,本行业劳动者占全部劳动者的比重为18.59%;非资源城市从事采掘业人数为 589.16 万人,本行业劳动者占全部劳动者的比重为 3.49%。(资料来源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5年)。2000 年,资源型城市从事采掘业的人数为290.85 万人,本行业劳动者占全部劳动者的比重为10.39%,与 1990 年相比资源型城市从事采掘业人数减少了 181.15 万人,采掘业的就业人数减少得很严重。同其他城市一样,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样存在着新增劳动力的加入和农民工的涌入等问题,所以在经济转型中,这给政府在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上增加了难度,也使就业问题更复杂。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人口再就业困难
  因采掘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工人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其就业人员大部分属于简单劳动者, 因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加上从事单一工作时间较长,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差,很难胜任其他行业工作岗位。另外, 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未枯竭前,采掘业企业的效益同其他行业相比是较好的,采掘业工人的工作也是比较安稳的,福利和待遇也都比较高,这种优越性也滋养了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惰性,失去工作下岗后,有些人就依靠最低生活保障过活,而不愿再寻找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工作起步较晚,时至今日虽有很大成效,但是仍有许多根本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该市规模小,地方企业很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有限,下岗职工难以再就业,近五年来,该市GDP 平均增长率仅为2.7%,比西部地区还低,所以靠经济的增长拉动就业很难。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成因分析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问题不能靠单纯的就业政策来解决,应该究其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解决。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存在现实的困难。
  (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战略缺乏远见
  在旧的经济体制下,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无节制无规划的采掘矿产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并没有对矿产的利用和城市的发展做长远考虑。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没有实现可持续性,没有为日后的发展作足够的资本积累。一旦资源枯竭,后续发展就会面临资金缺口,削弱了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使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立市,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非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吸纳了 72.6%的劳动者, 资源枯竭型城市只有 64.7%。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渠道非常狭窄。
  (二)劳动力市场不健全
  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存在劳动力市场,但是提供的信息不多不全,真假难辨。职业介绍机构众多繁杂,缺乏统一管理,相对分散不集中。这样,使失业人员无法及时得到就业信息和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转岗培训服务也很混乱,一些不规范的服务机构为了牟取利益,使失业人员根本没有获得实际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胜任新的工作,而再度退出市场。另外,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也使就业信息滞留某一地区而流通不畅,造成失业者求职无门,用人单位招人无门。仅靠资源枯竭型城市解决就业问题是不够的,一个城市的能力毕竟有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劳动力的专一和流动,以缓解就业难度。
  (三)失业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下岗职工自身素质低,劳动技能单一。由于资源型城市的职工长期从事资源开采以及相关的产业,所以缺乏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一旦下岗失业就很难找到其他工作。二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陈旧。在调查中,有的失业工人这样总结再就业困难的原因“没人、没钱、没技术”,这说明他们还没有摆脱靠关系、走后门找工作的就业观念,这使他们失去就业的信心,自己的思想观念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型城市不仅为职工提供终身就业的岗位,还提供生活必须的实物福利和社会性福利,这就使职工养成了对企业和政府的依恋心理和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得过且过,这种心理加大了企业职工转行和再就业的难度。
  
  三、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人口就业及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摆脱困境,只有成功地进行经济转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避免引进资本密集型项目。在投资导向上,不能单纯强调资
  
  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一些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多方式地创造就业岗位。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增长,就业压力只通过经济的高增长是不能在根本上解决的,所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就业问题,扩大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