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主产地滥用植物激素
麦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中药,它被认为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除了入药、提取制成中药注射液外,还有不少人用来日常泡茶喝。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是全国麦冬的主产区,这里的麦冬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干麦冬7000多吨,产量占全国的60%,其产品“涪城麦冬”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很少有人知道,三台麦冬如此高产,得益于其在种植期间大量喷洒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
日前,记者两次奔赴三台县麦冬种植区,目睹了农民超大剂量使用多效唑的场景,其“壮观”程度令人震惊。
麦冬打植物激素的情况触目惊心
“我买4件,两件环光,一件矮脚虎,一件军农。”进店的农民对店主说。
在四川省三台县花园镇上的一家农药经销店里,记者看到堆着十多排高高的箱子,农民进店询价、搬箱、付款运走,看起来就像购买一箱箱的果汁那样自然。
实际上,他们购买的是农药“多效唑”,这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麦冬上使用可以抑制麦冬叶片的生长,促进地下果实生长。
农民所称的“一件”即一箱,一箱有10包,每包为1千克,不同品牌的多效唑,每箱售价为210~250元不等。记者询问后得知,这位购买了4件的农民共种了2亩多麦冬,“今年种少了。”在经历了2014年的跌价后,2015年麦冬收购价看涨。
随后,又有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农民来到店里,因为是帮几个亲戚代买,他一口气购买了不同品牌的共11件多效唑。很多农民会将不同品牌的多效唑对比或掺着使用。
“从早上到现在,卖了6000多块钱了,有30多件了吧。”店主说,而这时是上午10点。实际上,多效唑半个月前就开卖了,销售高峰期已经过去。“上次进了几吨,很快就卖完了。”
对于这桩生意,店主非常满意,“销量很稳,每家每户都要打药,谁家要是没打,就只能收200斤(指干货),别人打了就多收一倍,对比很明显的。”店主说。
记者还走访了镇上其他几家农药经销店,看到店里均堆着一排排不同品牌的多效唑,不管是店主还是农民,对于成箱购买多效唑早已见惯不惊。
喷洒多效唑的农田如下雪
实际上,三台县麦冬种植中使用多效唑的情况由来已久。一位知情者称,十多年前,农技站一位技术人员偶然发现使用多效唑可以让麦冬增产,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该做法迅速得到推广,而多效唑的使用量也逐年增长,从最初的每亩一两公斤,演变到如今的每亩10~15公斤。
10月中旬,田里的麦冬已长到约10厘米高,麦冬地下部分开始结果,这10多天被当地农民认为是最适合打药的时节。2014年10月19日,记者沿着花园镇去绵阳市的公路一带,走访调查了永明镇、花园镇和老马乡,这三个乡镇是三台县麦冬的主要产区,总种植面积占全县三分之一左右。所到之处,见到不少农民正在打药,打过药的麦冬田在阳光照射下白茫茫一片,如同下了雪。而未打药的麦冬绿油油一片,两者对比极为强烈。
在永明镇光明二村,一位农妇背着喷雾器正在田里打药,在换药的间隙,她告诉记者,她共有3亩地,买了6件多效唑,每亩地打了2件。
每种品牌多效唑产品包装上,使用方法一般都注明“稀释500~700倍液”,但这些提示对农民无效,农民在给麦冬打药时浓度都非常高。
在永明四村,一位50多岁的农民正在打药,田埂上放着两箱多效唑。他告诉记者,“打少了不行,压不住苗,长势很猛,下面的根不长,我们要让它往下面长。”
当记者追问打这么多药是否划算时,他称:“要不了多少钱,打一亩400多块,一亩毛收入有2万多。”
当地一位李姓的经销商透露,三台县农民使用多效唑的情况极为普遍,很少有农户不使用多效唑的。根据他的估算,80%以上的农户每亩会打10公斤左右,还有一些农户会打10-15公斤,极少数农户甚至会打15公斤以上。
实际上,没有人知道使用这么多多效唑是否真的有意义,不过相比于其收入,农民不会去尝试减量,因为这是一种“冒险”。
使用多效唑的好处太明显,据农户反映,每亩麦冬可以因此增产一倍左右,即多增收200公斤干果,以每公斤50元计算,毛利可增收约1万元,除去肥料、农药、人工成本等,每亩仍可至少增收5000元以上。不打药的麦冬虽然收购价要高一些,但综合计算下来仍然比不上打药的。
据了解,除了三台县,全国其它麦冬主产区如湖北襄樊、浙江宁波等地也有普遍使用多效唑的现象,只不过其用量没有三台这么惊人。
多效唑使用量超推荐标准150倍
当记者把三台县在麦冬上喷洒多效唑的情况告诉前全国植物生长物质协会理事长、沈阳化工研究院研究员陈虎宝时,做了一辈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陈虎宝也感觉不可思议。
陈虎宝介绍,多效唑可以抑制植物中赤霉素生物合成,促进作物矮化分蘖,进而增产,在水稻、油菜上都有成功应用,但其用量远远没有这么大,“比如水稻上的用量,一般控制在300个PPM左右(PPM即百万分之一,是常用溶液浓度单位)。”
按照300个PPM的超高用量计算,一亩地大约用到15克原药,按照产品中15%的有效成分计算,约为100克粉剂,而三台县则以千克计算,每亩15千克的用量相当于推荐量的150倍左右了。
陈虎宝提醒:如此大量使用多效唑,其造成的药物残留对同一块地上的其他作物有强烈抑制作用。据了解,在种过麦冬的田里,第二年玉米长得很不好,以至于还要用农药920来促生长。
“玉米算忍耐度高的,那个土壤里,肯定种不了小麦、西红柿,这两样最敏感。”陈虎宝说。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研发人员则称,在麦冬上如此滥用多效唑,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应视为一种“耻辱”,“我们研发植物生长调节剂,初衷不是这样的,这样会败坏我们行业的名声。”
滥用多效唑致残留严重
如果以2万亩的种植面积,每亩10千克的用量计算,也就是说,每年会有200吨的多效唑产品喷洒在三台县的土地上,而这一行为已持续至少10年。
据陈虎宝介绍,大量使用多效唑后,植物吸收不了的成分一般都会被土壤吸附。由于三台县麦冬种植区沿涪江流域分布,两岸多为沙地,有一部分多效唑成分也会残留到地下水中。不过,记者询问了三台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并没有相关土壤和地下水的监测数据。
目前能查询到的少量研究显示,滥用多效唑后,其在麦冬上残留严重,对麦冬品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华中科技大学兰宏昌2010年发表的一篇硕士论文称,在实验中使用有效成分0.84克每平方米(相当于每亩500克有效成分,或15%多效唑3.33千克)的用量,其残留量仍然为5.94PPM,而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规定,多效唑允许在稻谷、小麦中的残留仅为0.5PPM。
前述研发人员表示,虽然麦冬不会像稻谷、小麦那样日常食用,但考虑到麦冬作为一种药材,特别是作为一些中药注射剂的原料,其农药残留标准理应比经口的食物更严格。
“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都是低毒的,麦冬上滥用多效唑,不在于其残留量和对麦冬品质的影响,首先在于这是一种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其他的行为,是严重违背行业规范的。”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