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籁之音再次唱响青歌赛]《天籁之音》原唱

     贵州的原生态歌曲以优美的歌声和质朴的语言,展示了贵州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展示了贵州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站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华丽舞台上,我们有说不出的自豪和自信,能让自己家乡的歌声从这里飞向祖国大江南北,这就是一件光荣和神圣的事!”刚刚从第十三届青歌赛返回的贵州选手吴成龙似乎还没有从激动中平静下来。
  自信、自豪、激动,这些词汇仿佛成为参加此次青歌赛贵州代表队众多队员的一个共同心态。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黔中大地,无数电视观众每天准时打开电视,关注着此次青歌赛,更关注着自己家乡的歌手们,在他们的心中,自信、自豪、激动,也随着贵州代表队的表现越发明显。
  经过28天紧张激烈的比拼,贵州代表队的侗族大歌组合以194.37分的总分夺得团体赛铜奖。朵蝶朵阿组合获原生态组铜奖、侗族琵琶歌组合获原生态组优秀奖。在央视青歌赛的舞台上,贵州再一次向全国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
  
  让听众触摸到演唱者的灵魂
  
  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一个展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舞台,20多年来,各民族悠久、古老、独特的歌声在这里传扬,谱写民族音乐的辉煌;这是一个打造中国文艺明星的舞台,20多年来,各民族优秀歌手和演唱家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共创中国文艺的繁荣;这是一个早已超越竞赛意义的舞台,各民族兄弟姐妹在此以歌会友,将感人的民族情谊远播祖国每一个角落,传递爱我中华的共同心声。
  在华丽的大舞台上,贵州的原生态歌手们表现轻松,绚丽的民族服饰、形式不同的表演展现了多彩的贵州:三眼箫组合独特的长角头饰与三眼箫,让观众了解到苗族山寨的古老神秘;侗族琵琶歌组合将他们平日里一边劳作一边谈情说爱的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4名男选手分别使用两把低音琵琶和两把牛腿琴自弹自唱,4名女选手一边纺纱织布一边演唱。现场观众说:“歌声与表演都很美、很独特……”
  他们就像在家乡的山野里放歌一样自然。发自内心的歌声感动着评委与观众,和歌声一样清新的表演,又如同一幅幅独特的风情画。
  此次大赛,侗族大歌合唱团参加了合唱类别的比赛,与来自全国的高水平的专业合唱团竞争,他们仍显得那样自信,他们的歌声再一次征服了挑剔的评委与观众。经过层层筛选,朵蝶朵阿组合等5个原生态节目此次全部进入了原生态类别的单项决赛,在4天的比赛中,朵蝶朵阿组合经历了30进20、20进12、12进6的层层比赛后摘得奖牌,再次证明了贵州原生态歌曲具有的魅力。
  专家评委和热心观众对贵州原生态节目予以很高的评价。徐沛东评委情不自禁地赞扬说:“贵州在这两届青歌赛上都有出其不意的好东西爆出来,取得了不俗成绩,很了不起。在本届青歌赛上,侗族大歌合唱团是46支合唱队伍中唯一无指挥的合唱团,但选手们赛场上和谐整齐的程度,令人惊讶!”
  4月21日,本届青歌赛圆满落幕。“相信那天晚上,贵州人都很自豪,因为在冲入总决赛的12个原生态节目中,就有两个是贵州代表队――朵蝶朵阿组合与侗族琵琶歌组合。”来自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刘静颜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
  在央视国际青歌赛的页面上,网友也纷纷发帖,表达对侗族大歌的赞美。网友“巴渝老傅”写道:“侗族大歌可谓中国一绝!如果合唱是歌唱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那侗族大歌就是中华民族的、原生态的合唱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另一位网友评价说:“听了侗族大歌合唱团的演唱,我认为,他们就是合唱中的国王。他们的歌声就像是旷野里吹来的风,清新极了,也美妙极了!”
  
  青歌赛背后激扬的贵州精神
  
  回眸2006年第12届青歌赛,贵州代表队以复赛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大赛团体决赛,最终获得第十名的好成绩,改写了多年来贵州在青歌赛上挂末的排名。这是“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成效在青歌赛上的集中体现。今年的青歌赛,贵州又该如何面对?
  
  在得知第13届“青歌赛”将于今年3月举行的消息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参加央视青歌赛,是展示贵州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契机,是宣传推介贵州的一个大好机遇。一定要加强领导,周密组织,科学备战,争取在青歌赛上赛出好成绩。”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在听取省委宣传部关于青歌赛备战方案后这样指出。
  2007年11月初,我省成立了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为组长的贵州赛区领导小组,并抽调省委宣传部、贵州电视台、省音协有关同志,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贵州代表队准备工作,展开选手选拔活动。
  在此期间,贵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凝灾害,很多选手家中停水断电,甚至个别选手家中断粮,还有家人摔伤、生病。省委领导多次到选手住地看望,鼓励他们坚强面对,并要求工作人员搞好后勤保障工作。
  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的青歌赛在演唱类别上新增了合唱,将上届单列的组合类比赛项目根据其演唱特点划归到其他类别,将沿袭已久的通俗唱法改为流行唱法。大赛共分合唱、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5个类型。
  这几年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虽然涌现出不少优秀歌手,但和全国相比还存在差距。原生态却是贵州特色,上届的蝉之歌组合、朵蝶朵阿组合两个原生态节目,在青歌赛上创下了品牌。根据省领导“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的指示,结合我省民族音乐资源丰富的优势,办公室及专家组决定重点推出原生态节目。
  为让主打节目侗族大歌合唱更接近于青歌赛合唱比赛标准,专家组对侗族大歌原生态歌曲,包括一些经典的曲目进行了整理和改编,然后又根据比赛规则,对歌曲的合唱特征进行了强化处理,在保留其原生态特质的同时,注重突出合唱的艺术特性,使其更富感染力和震撼力。对朵蝶朵阿、三眼箫、侗族琵琶歌、苗族飞歌几个组合及王郢鑫的演唱,在唱形式上进一步强化民族特色。
  3月4日晚,贵州电视台在演播大厅举行选手赴京前汇报演出,王富玉、李军、谌贻琴、谢庆生等省领导又前往观看并为选手们鼓劲加油。
  看完演出后,王富玉同志动情地说:“这次出征‘青歌赛’,是贵州遭受严重雪凝灾害后,向全国人民展示贵州人民锲而不舍、艰苦奋斗进行灾后重建的一次贵州精神的展现,同时,还是一次代表贵州人民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援贵州建设的汇报演出。我省代表队一定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努力在节目上实现创新和提高,体现时代精神,既要充分展示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要体现出贵州水平。”
  3月5日,我省80名选手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踏上青歌赛征程,展示“多彩贵州”的文化魅力,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期待他们为贵州争光。
  
  成绩源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和保护
  
  在本届青歌赛中,继侗族大歌合唱团摘铜归来后,我省侗族琵琶歌组合、三眼箫演唱组合、苗族飞歌组合也载誉归来。
  舞台上,他们充满浓郁贵州民族地域特色的歌声、自然质朴的演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很好地诠释了原生态唱法的定义,一次次征服了评委和观众的心。他们不仅歌声动人,还以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及清新的表演,展现出独特而多彩的贵州风情,在青歌赛上,全国观众从贵州歌手的天籁之音中感受到了贵州大山的美好。
  其实,只要走进贵州的山乡,你就会听到四处飘飞的歌声。对于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同胞来说,唱歌早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省的原生态音乐渐渐被人们发现,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关注。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我省侗族演员时曾夸奖说:“大歌作为一种演唱形态,属于了不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此次“青歌赛”上,评委们多次提到贵州的原生态歌曲和贵州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主持人董卿感叹,贵州省近年来加大了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出台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各项措施,让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了挖掘、保护和传承。希望更多的省像贵州一样重视这项工作,弘扬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
  2005年,我省举办了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那是对我省歌唱人才的一次大选拔。用组织者的话来说,那是一次从田间地头到繁华都市,全省上下“翻箱倒柜”找人才的过程。大赛上,我省开全国先河,将原生态唱法列入了正式歌唱比赛的项目,使得散落在贵州田间地头的珍宝――原生态歌曲得以在舞台上亮相。这个创意同时得到了音乐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使原生态唱法成为中国歌坛最高赛事――青歌赛的正式比赛项目。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不仅发掘出许多原生态的瑰宝,也选拔、储备了许多人才,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贵州原生态歌手,在2006年首次参加第十二届央视青歌赛就大放异彩,其中蝉之歌组合演唱的侗族大歌一举夺银,令评委们刮目相看。
  贵州籍著名词曲作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泽洲,这个月来一直关注贵州选手的表现。王泽洲认为,贵州原生态歌曲登上青歌赛舞台,比赛是次要的,展示才是主要的。贵州这一次把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歌推上了央视舞台,展示了每一种歌曲的美感,目的达到了,而且效果非常好。对于贵州,展示的意义胜过比赛,展示就是胜利。
  我省原生态歌手在这两届青歌赛上的异军突起,除了我们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还在于近年来我们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开展,对于收集、整理、发掘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原生态民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贵州的跨越
  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贵州,千百年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2005年,省委、省政府响亮地提出了“多彩贵州”,并着手打造这一品牌。4年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一年比一年成功,一年比一年影响大,群众参与热情一年比一年高,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贵州的偏见,展示了贵州新形象,而且通过文化的力量拉动了旅游,使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随着“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开展,掀开盖头,贵州天生丽质让世人惊叹。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人,也还是世代祖居的我们这些人。而今却让外界惊叹,让我们自豪。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对外宣传推介的结果。
  从2005年到2008年,这4年,毫无疑问是贵州文化发展史和对外宣传史上十分重要的4年。4年4大步,让贵州人感受深刻。
  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人们开始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名片”:遵义市拉开了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杂技比赛的序幕;铜仁地区为自己的旅游资源打造了一台艺术价值颇高的《梵天净土》;黔南自治州推出了大型民族歌舞《绿色黔南好花红》;黔东南自治州在州庆时,万人同唱侗族大歌……而贵州的城市“名片”,也在多方位地完善着。游客纷至沓来的黄果树瀑布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就达795个,签约资金919.4亿元,是2005年黄果树瀑布节签约资金总额的两倍多。
  “原来,文化还有这么大的力量!”贵州某县一位分管经济的副县长说,“过去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今天是文化唱戏,助经济腾飞”。这位副县长坦诚地表达:“我以前以冷眼看待文化,认为文化只是用来娱人娱己的,认为只有经济是重心。而今文化唱戏的结果使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近几年,全国各地观众也通过对贵州原生态歌手精彩的展示,更多地了解了贵州,认识了贵州。可以说,通过青歌赛这个舞台,大大地提高了贵州的知名度。”王泽洲说,贵州是民族民间文化很重要的资源大省之一,原生态文化得以很好地保留下来,是民族民间文艺包括原生态民歌的肥壤沃土,这就是一笔资源、一种财富。他希望贵州继续把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成响亮的文化品牌。
  环顾周边省区,文艺的繁荣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开发,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省地处西南腹地和中心区域,风起云涌的逼人形势,迫使我们比别人更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要改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落后状况,要靠投入。除了物质的投入,同时要重视精神的投入。在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进程中,呼唤着一大批文艺人才的涌现,期待一大批精品力作的推出。
  如今,新一轮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已经拉开帷幕,这是贵州39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的意愿,是推动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在“热爱贵州,唱响贵州,建设贵州”的主旋律中,贵州的文化软实力将不断提升,我们将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