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05年2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视察工作时提出了殷切期望。 “贵州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能快则快,以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谆谆叮嘱。
“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奋力拼搏!”2007年4月2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高举右手,向全省人民发出这个振聋发聩的号召。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2009年9月11日,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抢抓机遇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在贵州3900万人民的期盼中重磅出台。
5年来,在这片群山绵延、沟壑纵横的土地上,贵州人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以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实现了经济总量节节攀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越过越好;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青山秀水扬名四海,天籁之声飞歌世界……
“两欠”语境下的贵州精神塑造
2005年,贵州全省生产总值1942亿元,仅占全国的1%;人均生产总值4957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4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7%,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每100人的文化程度,小学程度以下占34.1%,而贵州这一比例是52.8%。
要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对贵州省情有更加准确、科学的判断。
“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我省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省委第十次党代会首次提出“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定位。
知耻而后勇。
大关,这个曾被誉为“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古老村落,近年在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的带领下,“劈开千年石,抠出万年土”,硬是靠肩挑背扛,让“不毛之地”的石旮旯生出了大片的翠绿!如今,岩石间已是树木丛生、青翠欲滴,一排排农家新楼镶嵌在山坳上,更美更好的大关村正在掀起第二次创业高潮。
一棵棵盘扎在石头缝里的根,一根根从石旮旯里挣扎出来的树,这一被誉为“大关精神”的典型,是长期与恶劣环境抗争的贵州精神的缩影。
田沛发、刘恩和、陆永康、李春燕等大山的脊梁,用自己的顽强拼搏,甚至是鲜血和生命,展现了贵州人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贵州精神。
“不可否认,在贵州的文化史上,还没有哪一次文化活动像2005年以来举办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这样牵引着千万人的目光,无论影响力还是辐射面皆前所未有;而党政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媒体搭台、文化唱戏的运作模式在贵州堪称创举。”省委讲师团团长龚晓宽说,“多彩贵州”展现了贵州自然而多姿多彩的人文文化,在省内外产生了心灵共鸣,烘托出今日贵州、未来贵州的形象,已成为促进贵州发展的精神动力。
2008年初,面对雪凝灾害,贵州精神经受住了考验:冰雪没有把我们吓倒,反而让我们的血更热,我们的心更近。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与四川一衣带水的贵州,还没有走出雪凝灾害的阵痛就紧急行动起来,组织抢险救援队、医疗服务队、志愿者特别行动队开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贵州精神在一次次活动与一场场灾难中得到厉炼与升华,并成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历史性跨越的贵州速度
回望不曾遥远的过去,我们为大关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撼动;我们被以田沛发、陆永康为代表的无私奉献、执着坚定而感动;我们为雪凝灾害袭来时,众志成城、上下同欲、压不跨的“绿丝带”贵州精神而感动;我们为“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世贸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中国著名战略策划家王志纲、贵州首个奥运冠军得主邹市明等众多贵州精神的承载者们喝彩。
“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到任后不久便提出,抓住贵州的生态优势,明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关系;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也提出了“从工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一步跨越到生态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大思路,找准了贵州的奋斗方向和发展路子。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这是久久纠缠在贵州人心中的期待。
诚然,从传统经济学发展指标来衡量,从农业―工业―现代化的单一线性思维发展模式考量,贵州无疑是贫困的代言。但换一种眼光来看,在世界生态资源的版块里,贵州是富裕的、优越的,具有无穷发展的潜力。
2005年6月,由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省委常委、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李军带队,贵州第一次到省外开展大规模高规格旅游推介,拉开了贵州旅游宣传的大幕,同时开始全力打造“多彩贵州”形象品牌。此后,连续5年旅游推介持续不断。2009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我省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
2006年,持续6年坚苦奋战,最后4个未达标县威宁、赫章、紫云、望谟,不负众望一举通过省级验收和国家审批。至此,贵州88个县全部实现“两基”目标,我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09年6月21日,国家对贵州“两基”督导检查总结会在贵阳召开,国家教育部负责人在会上讲到贵州“两基”攻坚中感人的细节和来之不易的巨大成就时,几度言语凝噎。
2007年12月,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段开工,为我省交通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88公里,2013年将超过4000公里,而全国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的省份只有5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跨越。
“西部大开发10年,是贵州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10年中,贵州GDP从900多亿元增长到3600多亿元;财政收入从130多亿元增加到780亿元;‘西电东送’工程使贵州新增电力装机2114万千瓦,相当于从建国到2000年电力装机总和的4.27倍;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2.5倍和2.2倍。”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在接受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采访时说。
“贵州不会永远落后”
50年前,周恩来总理面对贵州的青山绿水,曾作出这样的预言:“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
省情是动态的,随着自身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由于外在环境的改变,彼一时的“短”,会成为此一时的“长”。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贵州“三不沿”区位劣势正在变成“西部大通道”的优势;富集的资源既可支撑本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还能支援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历史形成的相对封闭,固然导致了贵州与其他区域经济文化交往的低频度和低效度,但却留下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开发较晚的地区,我们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便于借鉴吸收先进的发展模式,发挥后发优势。
“贵州不会永远落后。”
2010年1月5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就“西部大开发给贵州带来的变化”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在寻找新的“历史方位”。
“贵州最大的优势就是到现在还没受什么污染。”林树森表示,只要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加快改善交通物流、水利等基础条件,充分发挥生态保存良好的优势,贵州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未来10年,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我省发展的重点,除了正在建设的贵广快速铁路,国家已经批准建设贵阳到昆明、长沙、成都、重庆的高速铁路,5条铁路在贵州境内超过1250公里,省会贵阳通往全国的“7小时快铁交通圈”正在加速成形。将来,贵阳至广州、贵阳至昆明快速铁路和已建成的昆曼国际公路连接在一起,将形成一条连接泛珠三角地区和东盟的国际旅游大通道。
“这些大通道将极大地缩短贵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时空距离,也将改变贵州与东南亚的联系,贵州发展将从‘被边缘化’变为‘左右逢源’。”林树森说,以贵阳为中心的大通道,一头是经济活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都很强的珠江三角洲,一头是拥有丰富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的东南亚地区,而这条大通道沿路3000多公里有众多旅游景点,包括阳朔、桂林、黄果树等,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条旅游线。这条陆路大通道打通后,东盟与珠江三角洲就能通过陆、海、空全面开展交流与合作。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但我们只要把握好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主线;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开发贵州的潜在优势,就一定能找到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立足点。”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礼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