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之炎:没有地戏就等于没有生命】 生命这出戏

  屯堡人特别钟爱地戏,他们通过地戏表演,表达对祖先的一种追忆。他们面罩青纱、额顶面具、腰围战袍、背插战旗、手执刀枪,在咚咚锣鼓声中通过唱、念、打、杀、拼、刺等动作,形象地再现了屯堡族群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军旅生涯,同时也形成了屯堡人忠、义、勇等道德伦理价值观的传递。顾之炎是他们中的代表。
  
  “地戏?那是文化人的叫法,在这里我们叫‘跳神’。”
  “我们家是地戏世家,从曾祖父到我的孙子,都‘跳神’。”
  在安顺市九溪村,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顾之炎一谈起地戏来,就双目??有神,兴头十足。虽已年过七旬,比划起动作来依然神气十足。
  顾之炎的老伴在一旁说,近段时间他身体有些不适,但只要提起地戏,他浑身上下就来劲,像重新被灌注了一股精气神似的。
  
  九溪村的地戏名人
  
  九溪村是安顺市最大的屯堡自然村寨。据当地人介绍,九溪村因坐落在九溪汇流的河边而得名,有一千余户人家,因此这里又被人称为“千户屯堡”。
  九溪的地戏艺术源远流长,据《续修安顺府志》载:“黔中民众来自外省,当草莽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养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
  借以演习武事的地戏,由原始的傩舞、军傩演变而来,集演戏、祭祀、娱乐为一体,几乎与屯堡村寨共存至今。九溪现存地戏三堂,分别为:五虎平南(原为郭子仪征西)、封神演义、四马投唐(即隋唐演义)。
  九溪地戏传承人顾之炎,从小出身于农家,在他9岁时,母亲离世,家庭生活日益困难,才上小学二年级的他只得辍学,到煤厂挖煤,赚取微薄的工资。
  也许,正是尝尽生活的甘苦,才磨练出顾之炎坚韧的品格。之后,他到贵阳打过工,还先后担任过贵阳一家黄磷开发公司的副总经理和九溪村的支部书记。这两年,他则担任起屯堡文化研究会的会长,一直为弘扬屯堡文化和地戏艺术不遗余力。
  在九溪村民的心目中,顾之炎有几个特点:广交人缘、善于经营的生意好手;精明能干、热心助人的村干部和乡镇企业管理者。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形神俱佳的地戏表演。
  顾之炎15岁就参加地戏班,师从地戏班杨炳清。他说:“我从小就很喜爱地戏。当时的屯堡村寨非常推崇地戏,只要谁家有人会跳地戏,便说明这家人很有文化,这个家庭在村里的地位就能提高,受到人们的尊敬。”
  据村民们介绍,顾之炎表演地戏,不仅在手式和动作方面与师傅杨炳清相媲美,而且还能通过唱腔的变换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次他在扮演秦叔宝哭义兄单雄信这场戏时,唱腔完全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悲伤,在场的许多观众都流下了眼泪。
  一次,一个妇女从井边挑着一桶水回家,正遇上顾之炎在表演地戏,一下子被他的表演吸引住,停下来挑着水看戏,桶里的水一点一滴地漏着,结果水漏完了,妇女也浑然不觉。
  顾之炎说:“我经常发现观众随着我的表演或悲、或喜、或怒、或哀,从他们的脸上和眼神里我看到了感动。那是对我表演的认可,是对我最高的评价。”
  现在,在顾之炎的率领下,九溪村已有20多个年轻人成为固定的表演人员,同时还组建了“百人地戏表演团”。
  
  “地戏教授”头衔的由来
  
  关于顾之炎“地戏教授”头衔的由来,有这样一段佳话:
  1995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来了一位老学者,在顾之炎家住了下来,每天让他唱《四马投唐》,还叫他把地戏团队集合起来表演。那《四马投唐》岂是一时半会儿演得完的?一个星期,才算把戏大略地演了一遍。
  那老学者又是写又是画地记下好几大本笔记,走的时候对顾之炎说:“顾老师,您演的这戏可是古人留下的宝贝呀,它就像你们贵州龙的化石一样老啦,甭说在咱中国,就是世界上都难寻呢!叫九溪的后生们都来学戏,好好把它传下去,千万别荒废掉了!”说完这番话,老学者就回北京去了。
  一个月后,顾之炎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上说,“承蒙著名教授钟敬文的推荐,特聘请您担任我校名誉教授,希望您接受为盼。另,随信寄去路费××元,诚邀顾教授不辞辛苦,到本校为研究生及外国留学生讲学”。顾之炎这才知道,那老学者原来就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这次特邀他到北京师范大学给外国留学生介绍东方文化瑰宝、有着“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安顺地戏。
  顾之炎心想,难得人家这番好心请我,又是来信又是寄钱的。于是,顾之炎收拾起行李,第二天便搭车去贵阳,再转乘了三天的火车到了北京,找到北京师范大学。
  据说听课的学生都是一些专家和硕士生、博士生,还有一些国外的留学生。顾教授叫人把锣和鼓摆在学校的操场上,拉开架势,敲起了开场锣鼓。奇怪的是,那锣鼓在田地里敲的时候并不觉得响,怎么一到了这城里就响得炸耳?
  敲着响着,跑来学校的几个警卫,对顾之炎吆喝说:“哪里来的卖艺的,跑到这里来捣乱!”其中一个警卫拿起顾之炎的锣鼓就要往外丢,还执意要将他赶出校门。钟教授一见,赶紧制止:“别胡来,这是我请来的贵州老艺人。”警卫见状连忙道歉,这才将一场风波平息下来。顾之炎此次在北京上了三堂课,又被一家剧院请去表演。
  回到九溪村,全村男女老少都跑来顾之炎家里,听他说在北京的风光事。老人们说,这下顾之炎可是光宗耀祖啦,以后,说不定还会演到外国去哩。还真被这话言中了。第二年,省里就派顾之炎带地戏团队到韩国演出。这一趟,又让顾之炎大开眼界,知道了屯堡人的地戏不仅是中国的宝贝,外国人也把它看成是宝贝呢。
  
  顾之炎的地戏独白
  
  从1986年屯堡地戏登上号称“世界艺术之都”的巴黎舞台名噪世界起,“戏剧活化石”的文化价值立即让这朵深山里的艺术奇葩声名大振。如今,地戏已不仅仅是一项屯堡人自己娱神娱人的乡间艺术。
  地戏这项活动包含了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戏剧学、社会学等内容,对研究屯堡人600多年的历史文化,理解屯堡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有不少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游客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戏带着问号和惊奇,对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考察、研究、报道和阐释。然而,就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民间艺术来说,其中蕴藏的意义,远远不如地戏传承人自己的独白精彩:
  “哪样地戏哦,我们是‘跳神’。”
  “不敬山神,不敬水神,不敬灶神,日子咋会过得安稳嘛!”
  “你看秦叔宝不是神仙下凡啊!相传关羽走到哪里,哪里就可以四季平安。”
  “四大经典中,我们不跳《水浒》,那是武侠造反戏;不跳《西游记》,那是佛家神话戏;不跳《红楼梦》,那是儿女言情戏;要跳只能跳《三国演义》,这是历史戏,里边讲的全是忠义爱国。我们只演征战戏。”
  据顾之炎介绍,屯堡人特别钟爱地戏,他们通过地戏表演,表达对祖先的一种历史记忆。他们面罩青纱、额顶面具、腰围战袍、背插战旗、手执刀枪,在咚咚锣鼓声中通过唱、念、打、杀、拼、刺等动作,形象地再现了屯堡族群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军旅生涯,同时也形成了屯堡人忠、义、勇等道德伦理价值观的传递。
  地戏的内容全是武戏,不演反戏,没有言情戏,剧情的发展只能是正方打败反方。当地村民不认可地戏是一种巫傩活动,他们扮演的角色均是历代杰出的帝王将相和忠烈武士。对此,钱理群先生分析说:“这是屯堡文化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构建了一个建立在虚拟历史观上的一套国家至上、忠孝为本的民间意识形态。而突出忠的观念与强调国家意识,都反映了屯堡人的‘正统国家武士’的身份认同。这也是地戏不同于其他民间戏曲的特点所在。”
  如今,作为一种折射着屯堡人族群精神和祖先历史的艺术载体,在年复一年的民俗节日中,屯堡人通过地戏这一独特的戏剧艺术,一次次把英雄的故事不断演绎传唱,缅怀祖先曾经开拓疆场、屯边戍守的辉煌历史。
  采访结束时,顾之炎说了这样一句话:“地戏和人的生命一样,你对它有多珍惜,它便有多珍贵。对于屯堡人来说,没有地戏,就等于没有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