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国内政治制度对一国外交政策有重大影响一样,一家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其海外扩张也有显著影响。在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中,打开公司这个“黑匣子”,探究内部治理变革,有助于中国世界地位的培育。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成长的顶梁柱,是中国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排头兵。2009 年7 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全球500 强”名单,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上榜企业从2008 年的33 家上升到43 家。中国石化以近2100 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排名第9 位,显示了能源、资源型行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江苏沙钢集团以近210 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排名第444 位,这是中国民营企业首次出现在《财富》500 强榜单上。除此之外,这个名单上的中国大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是国家控股而非民间控股,本质上有别于自由市场中的企业组织形态。
中国公司迅速成长的国际性影响力让人瞠目。自1989 年中国银行首次进入《财富》500 强榜单,也就二十年时间,真可以说是跑步进入500 强。企业国际化成长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中国通过向世界开放融入国际经济,不仅扩大了市场的范围,也改变了生产要素的禀赋。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世界最大的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家。不仅如此,中国的企业界身处市场竞争的前线,迅速从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中看到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在国际资源流向中国的运动中,也开始一种反向运动,中国的资产和思想也渐渐流向全球。在“请进来”的同时,中国加强了“走出去”的态势,转向全球性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