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国卖水的生意中,美国人先行一步。 时下,中国从全球各国进口大量石油已不是新闻,但水也需要进口就值得关注了。 去年年底,国内媒体报道,俄罗斯正有意向中国缺水的北方地区卖水。“未来5年,最多10年,俄罗斯就可以向周围国家出口水资源了。”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去年11月在一个名为“干净的水”的国际论坛上表示,“水资源的不断恶化,使它已经可以与石油、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以及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相提并论了。”
2005年,国内曾有报道说,中俄两国在引进贝加尔湖淡水资源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但随后该消息被证明为假新闻。俄罗斯5~10年内能否向中国出口水资源,帮助缓解中国水资源紧张的局面,现在仍不得而知。
水在流入私人腰包
不过,在跨国卖水的生意中,已经有人先行一步。
美国阿拉斯加锡特卡镇的蓝湖是世界上最壮观最干净的湖泊之一。这里拥有数万亿升不需加工就可以饮用的好水,而锡特卡镇只有不到1万人口。每年锡特卡镇都有280亿升储备水从未利用。
根据计划,数月后,3.6亿升干净的蓝湖水将被装进平时用来装石油的油罐,运到印度孟买的一家装瓶厂制成纯净水,然后再运往中东一些饱受缺水困扰的城市。
蓝湖水被卖给了两家美国公司,这将会带给锡特卡镇9000万美元的收入,同时解决了一些地区紧迫的饮水问题。这两家公司也让人们生活最需要、也最普通的物质成为了全球性的商品。
其实,调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纽约市的供水管道一直向北延伸到200公里远的卡茨基尔山;在中国,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在持续建设当中。不过,阿拉斯加到印度或中东的距离要远得多。
饱受争议的并不是距离问题,而是将大量的公共水资源拨给私人或公司所有。“2000多年以来,水资源一直归大众所有,”专门研究水权的律师詹姆斯?奥尔森说:“水成为私人财产,既不道德,也很危险。”
人类陷入了淡水资源危机之中,全世界的河流、湖泊和含水土层的减少速度超过了自然循环水的速度。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正在迅速污染仅有的水源。高盛投资公司估计,全球的用水量每20年就会翻一番,而联合国预计在2040年全球的用水量要高出可供应量30%。
大多数人觉得用水理所当然。打开水龙头,水就喷涌而出。但他们却不知道水从何而来,更不用说水资源归谁所有。人们会觉得水资源不应归任何个人拥有,然而河流、湖泊或地下水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水处理设备和把水送到家中的水管也是。
因为供不应求,水作为商品的价格会急剧上涨。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的报告,供水行业的私人投资在未来五年内将会增长一倍。
私人公司供水成为水价不断上涨的原因之一。
一些支持水源私有化的人声称,市场是解决用水难题最好的途径:只有这双无形的手才可以使供求平衡;只有市场定价才能促进节约用水、缓解用水短缺。本质上,发挥市场作用的是价格,商品会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人。
拥有水资源储备的公司不会去考虑那些严重缺水的穷人的需要。另外,维护和保养水处理设备和环境保护的投入都会被私人公司压到最低。“商人才不会关心环境问题,”奥尔森说,“也不关心人权,他们关心的只有利益。”
在007系列电影《量子危机》中,反派主人公密谋控制玻利维亚的淡水供应,而现实中的水供应行业有许多跨国公司,例如苏伊士和威立雅等知名公司。供水市场在过去20年中变得更加复杂,市场从小型交易发展成为由一群跨国大鳄参与的正规市场。
水资源私有化同样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银行的一项倡议饱受非议――要求几十个贫穷的国家,以玻利维亚为代表,将供水转为私有化,希望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能够缓解人们的用水难题。
到了2000年,玻利维亚爆发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原因是负责出租管道和设备的供水公司贝克特尔将水价上调了两倍多,使得数以万计没钱喝水的玻利维亚人不得已走上街头抗议。公司称,价格上涨是为了支付修理费用和增加基础设备的投资,但最后,玻利维亚人还是赶走了跨国供水公司,供水公司重新由政府来运营。
然而,这些跨国水业公司并没有就此止步,它们不断物色新的目标,尤其是那些缺乏水资源、基础设备老化以及政府拥有大量可支配收入的国家。中国就是它们重要的目标。
奥尔森担心,水资源最终会完全被私人控制,那时,世界格局将被重新划分:赢家是水源充沛的加拿大、俄罗斯;而输家将会是缺水的印度、叙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不同于20世纪的石油争夺战,但结果相似:拥有大量水资源的国家会越来越富,其余的国家会争夺不断锐减的水资源。甚至可能发生战争。
私有化的代价
同中国国内一直流传的“美国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传闻相反的是,美国的供水设施严重老化,用于维修的资金极度匮乏。奥巴马政府在供水方面的投资只有60亿美元,而美国环境保护署估算需要3000亿美元费用。
根据美国水工程协会报告,美国每年有超过50万根管道发生爆裂,导致水泄漏达到270多亿升。为了应对资金缺口,大量美国城市,包括匹兹堡、芝加哥等正求助于私有化。表面上,供水公司私营的效果十分明显:官员可以利用供水的利润平衡政府预算,并将修复和更新基础设施的花费转嫁到供水公司身上,这些公司还要承诺提供工作岗位,并替涨价等不受民众欢迎的决策背黑锅。
现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供水设施太过昂贵且不允许多家公司共同承包,所以真正的竞争只发生在竞标阶段。竞标成功后,就成为事实上的垄断。因为70%~80%的水和供水设备都在地下,政府很难监督承包商的工程质量。
例如,两家威立雅下属的供水厂曾向旧金山湾排放了数百万升的污水,使得当地政府被迫花费数百万美元更新环保设备。
虽然许多美国城市正在需求城市供水体系的私营化,也有不少地方不惜代价想要收回水的管理权。
2009年,新泽西州卡姆登市起诉法国联合水务公司,要求对方因保养不善、供水中断等问题赔偿共计2900万美元;在密尔沃基,政府审计人员发现这家公司为节约资金,关闭了抽污水的水泵,导致数十亿升未经处理的污水倾人密歇根湖;印第安纳州的批评者称私有化使每年的运营费用增长了一倍还多:“到头来还是要迂回向民众征税。”
水是生活必需的物质,获取、净化和运送水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而永远不会降价。人口在不断增加,对水的需求也在增加,水费只可能上涨。
世界银行认为,价格高不是坏事。目前,全球各地的供水价格都不是根据缺水情况或送水的价格制定的,支持水源私有化的人常常以此为依据,认为这是滥用水资源现象的根源所在。他们认为,只有水价提高,人们才会更好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全球卖水不可阻挡
主要问题是,无论水有多贵,人们都离不开它。因此除了减少用于草坪维护、洗车这样不必要的用水,消费者不能再减少其他部分的用水量,即便水价不断上涨。自由市场理论最能说明消费者的肆意消费行为,但水不像其他商品,它无可替代。
许多研究发现,即使用水价快速增长,消费者也没有节约用水的意向,而且极有可能将涨价的成本让最穷的人来承担。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饱受干旱困扰,水价翻倍致使生活用水量下降了1/3。统计显示,那些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家庭用水量减少了一半,而那些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家庭却只节约了10%的用水。
私人水务公司通常不会鼓励节约用水――用水量下降,它们的收入就会减少。2005年,由于一家私人水务公司抬高水价,超出了市民的承受力,玻利维亚爆发了第二轮抗议。该公司扩建了城市的供水系统,将服务延伸到城市外围的几个贫穷地带,而那里从来不用自来水的村民自然没能让公司获利。
未来,各国政府将在淡水这种最重要的资源管理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美国,供水设施的投资与政府在其他公共事业里的投入一样多,并因此创造了许多工作岗位。企业也应当拥有一席之地,只要有良好的动机,而不是想将水源垄断起来大赚特赚,私人公司也可以提供供水所需的技术。
最理想的局面是,公众与私人企业协作共赢。否则,在水资源极度紧张时,政府或市场都将无能为力。
加拿大人和美国人正争相将加拿大的水卖到美国东南部地区。在全球的供水市场中,最大的赢家很可能是几个水源丰富的北半球国家。除了那些从淡水危机中获利的国家和那些买水渡过危机的国家,剩下的将是那些既没水又没钱买的国家。
人们还会因为这个问题产生冲突。巴基斯坦就指责印度截留了太多喜马拉雅山脉流下的河水,约旦和叙利亚在为两国合建水坝的下游水资源使用权争执不休。
目前,水的运输受到油轮运输价格的制约,而油轮运输的费用正在降低。可以想见,阿拉斯加把水卖到中东的举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模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