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一虎一席谈》的选题艺术】一虎一席谈

  摘要 《一虎一席谈》在选题上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众生百态,聚焦于社会热点话题,注重挖掘话题自身的矛盾而深入探讨,深受观众好评。   关键词 《一虎一席谈》 电视谈话评论节目 选题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一虎一席谈》是凤凰卫视一档新闻评论类谈话栏目,由著名主持人胡一虎主持,2006月1日正式开播,每周六晚8点―9点黄金档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以讨论形式进行,由当事人或学者、专家、名人担任嘉宾与现场观众共同发表意见和观点。“它颠覆了以往电视节目‘传一受’的传播模式,拒绝了规定的宣讲内容,不仅让当事人有话说,让多元思想代表现场针锋相对,更赋予现场观众随时插话、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真正构建了媒体创造的公共话语空间。”节目一经播出即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6年荣获凤凰卫视最佳创意大奖、最大影响力大奖;2007年又摘得《新周刊》评选的2006年中国电视榜‘最佳谈话节目’桂冠。”。而它的成功也正与栏目组出色的选题理念――“内外兼修,上下关照的选题”艺术是分不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价值的高低是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正所谓“选题为王”、“题好一半文”。《一虎一席谈》在选题上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众生百态,聚焦于社会热点话题,注重对民生问题的深入探讨。本文对《一虎一席谈》的选题艺术进行了梳理,从它选题的新闻性、民生性、争议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紧扣选题的新闻性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尽管电视谈话评论节目并不特别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的冲击力。但对于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而言,谈话节目通过选择一些新闻性的事件或热点问题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度也是一个惯用的选题策略。在当今日益发达的传媒语境下,对于一个具有时效性、贴近性、冲突性的新闻事件,受众必然有了解、知晓信息的需求。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海量信息,大大增强了受众查找信息的便捷性,但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信息也让受众无所适从,甚至怀疑信息的真实来源,谈话评论节目的出现正好给受众提供了这样一个获取信息并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公共平台。
  《一虎一席谈》在选题上就是通过紧扣话题的新闻性来抓住时代的脉搏,同时也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关注。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一虎一席谈》2009年4-6月份的节目单(如表一):
  
  我们择取其中的一些选题,对其新闻来源进行分析:
  2009年1月,我国浙江慈溪市率先施行“廉情公示”,向社会公布了700名官员的资产家底。2月,新疆阿勒泰地区也对外公布了近千名官员的财产情况。而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律师第三次提交官员申报财产的议案,提出设立“官员非法财产豁免期”的动议。(《官员申报财产该不该有豁免期?》)
  2009年4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在北京调研妇女工作时。呼吁北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女干部、女知识分子与男性同龄退休。(《男女该不该同龄退休?》)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繁体字教育该不该恢复?》)
  2009年4月下旬,本山传媒集团与北京剧场举行了签约仪式,“东北二人转”走进京城。赵本山表示:上海、重庆和深圳也都会建立东北二人转剧场。(《二人转该不该登大雅之堂?》)
  2009年5月21日,包工头陈富超爬上海珠桥追讨被拖欠款。随后,六旬老人赖健生,将陈富超从高处推下,造成陈富超手肘、腰椎骨折。最后,赖健生以涉嫌故意伤害罪而被警方拘留。而躺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陈富超,因涉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也收到警方的拘留通知书。(《跳桥者与推人者,孰是孰非?》)
  从以上对《一虎一席谈》4―6月部分选题的新闻来源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该栏目以富有新闻性的事件或热点问题作为选题的重点,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事性,从而也能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二、利用选题的民生性激发受众参与的热情
  
  所谓选题的民生性,意即选题从老百姓生活中来,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以平民的视角表现民生的内容。当然这也并不是意味着谈话节目的选题就是简单地聚焦在意外的稀奇古怪的事故以及发生在街头巷尾的小纠纷,它强调的是以平民的视角反映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不平凡的人或事,而这些都是老百姓所关注的,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如《一虎一席谈》2009年5月14日播出的“‘一考定终身’现在该不该取消?”,就是紧扣群众热切关注的“高考”改革的话题而设置,而我们纵观《一虎一席谈》自开播以来几乎每年临近高考之际都会推出相关“高考”的话题,也正是基于选题的民生性而言。2009年1月4日的关于“中国造航母”的话题以及“高中文理分科该不该取消?”(2009年2月18日)、“‘五一’长假该不该恢复?”(2009年3月5日)、“男女该不该同龄退休?”(2009年4月15日)、“大学该不该有排行榜?”(2009年5月27日)等等,这些节目选题因为更接近于观众,更贴近于生活,从而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青睐,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
  谈话节目在话题选择时往往从受众的反馈中获取话题资源,因为这种从受众端获得的选题已经经过了传受双方的讨论,一方面更能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能有利于节目的发展。《实话实说》就倾向于从受众端获取话题资源:“《实话实说》的话题选择来自民间,又请平民百姓亲自参与探讨,让大家共同感受生活的艰辛。体验人生的坎坷,经历心与心的碰撞,共同收获一份真实的人类情感”。《一虎一席谈》不仅有栏目自身的选题策划小组,而且也非常重视来自观众的选题建议,通过观众反馈后,编导再进行过滤,从中找出有价值的选题。在“凤凰网”《一虎一席谈》的网页上,就专门设置了观众话题建议的栏目:“您希望《一虎一席谈》辩论哪些话题?在这里写下您的建议吧。”这一环节不但使栏目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充实,也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观众更有效地参与到了节目中,实现了节目与观众的真正互动,充分体现出栏目“这里不是一言堂,所有的意见都备受尊重”的宣传语,也表达了栏目选题“民生性”的理念。
  
  三、通过选题的争议性升华话题的思辨色彩
  
  谈话节目之所以称之为评论节目,就是因为它产生观点和看法,为受众提供指导性的意见。谈话节目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语言魅力,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观众、嘉宾与观众之间面对面的人际话语交流。而语言往往在这三者的言语互动中得以展现,话题的思辨性也正是在这不断的交锋和碰撞中得以体现和升华。所以,清华大学传播学系尹鸿教授认为:“对话者之间的差异引发的交流和碰撞才使得节目称得上是真正的谈话节目。”而 且,对于谈话节目而言,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选题就是那些与受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又存在矛盾和困惑,能够引起激烈交锋的问题。谈话场中观点的碰撞和对立,产生一定的话语张力,不仅能激发观众“听”和“看”的欲望,体会和感受语言的魅力,还能让观众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话题的深度与广度,也即话题的思辨色彩,从而获取对自己生活有用的信息。
  对于《一虎一席谈》来说,每一期的选题几乎都是从争议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考虑的。这一点我们从上文中所提到的《一虎一席谈》的选题内容中可以有很深的印象。而栏目组策划也把“节目邀请观众列席现场,积极发表意见,参与一场思想对垒。无论是社会权贵,或是平民百姓,皆可各抒己见。主持人、嘉宾加上现场观众。各抱持不同见解和理念,每周来一场热热闹闹的思想交锋”作为自己的宗旨。所以,《一虎一席谈》选取的几乎都是一些在节目策划之前,话题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了各执一词的矛盾性质的话题。
  2008年5月22日,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语文老师范美忠在天涯论坛中发表博文《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详细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地震,并向学生表白:“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2008年6月5日,《一虎一席谈》围绕“范美忠不顾学生逃跑是不是失职?”做了一期节目,当时这一话题在社会上尤其是在网络,人们已经对范美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范美忠这番地震后的“表白”在天涯论坛已经掀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认为,范美忠根本不配做一名教师,连基本的道德都不具备,而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地震老师先跑是一种本能,无可厚非。节目请来了6位嘉宾:当事人范美忠、评论员郭松明、范美忠的同事吴礼明、国务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林格、社会学家周孝正、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师卢悦等。节目并不强求统一的结论,而是在讨论中尽量让嘉宾和现场观众各种不同观点得以充分展示和碰撞,从而使话题的思辨色彩得到了升华,形成了许多理性的思考点:范美忠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指责?教师的职业伦理是什么?老师是不是一定要保护学生牺牲自己呢?老师选择求生就该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吗?……这样的多向的辩论点使得话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体现,思辨色彩在辩论过程中毕现,无疑为人们的判断和行动提供了很好的理性的参照系。观众对现场激烈的思想和观点的激烈交锋更是津津乐道。
  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观念、价值多元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受众渴求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倾听不同的声音。谈话评论节目给受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发表观点和见解的公共平台,这也就要求谈话节目在选题上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理念选择多元化的话题来吸引受众的关注,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一虎一席谈》虽然个别选题有炒作之嫌,但并不妨碍其成为一档成功的脱口秀节目。它选题方面的艺术值得其他谈话评论节目借鉴。
  
  注释
  
  ①摘自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