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透视:劝说性商业话语背后的宏大叙事】话语方式由宏大叙事

  摘要 现代广告伴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一路走来,今天不仅成了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一种社会机制。许多学者把广告看做一种劝说性商业话语,其实劝说性和商业性只是广告话语表象,透过广告话语表象,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支撑着的宏大叙事――自由主义,包含关于“人”的自利性本质的假设和自由市场的“丛林法则”逻辑,正固为如此,广告受到了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保护。
  关键词 广告 自由主义 自由竞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广告的声誉总不是那么好。在许多人看来,广告不那么诚实可信,为了推销商品,夸大商品功能,甚至欺骗消费者;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广告导致经济霸权,垄断性大集团依仗巨大广告投入,占有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导致市场集中化,而且巨大广告费垒筑了保护屏障,使得新品牌难以进入市场;传播学家担心大众媒体被大广告主控制,媒体为了吸引广告主,片面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甚至迁就广告主对栏目、内容、编排的干预,导致媒体低俗化,丧失社会正义和社会公正;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批评广告对社会文化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如影响少年儿童心身健康,破坏社会伦理和价值体系,激化社会矛盾等。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广告的批判讨伐不绝,甚至有人主张废止广告。
  然而,广告产业并没有被削弱,而是在全球范同内不断扩展。全球广告费在近10年中翻了一番,目前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广告为什么要存在?广告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在哪里?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后要马上恢复广告?广告机制作为社会现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支持。本文透视隐藏于广告表象背后的宏大叙事,揭示广告这种商业性自利话语的本质和功能。
  
  一、广告机制与自由主义思想
  
  “在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这是马克斯,韦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所包含的重要思想,它也同样适合于解释广告这一社会机制。
  一个社会总有自己明确的思想体系,用以维持其社会系统的统一协调。自由主义和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资本主义社会构筑政治体制和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现代广告作为一种社会机制,伴随着资本主义一路走来,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征着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逻辑。
  自由市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产物,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完全是个体自由的选择。基于个体本质上是自利的、工于算计的,即所谓的“经济人”的假设,商品的生产者与购买者都会谨慎行事。会对自己的利益算计权衡。这样,在个体之间,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利益上的张力,彼此制衡。理性的、工于计算的生产者投资生产的目的是获得自我利益,他的产品必须为消费个体提供利益,才能吸引理性的、工于计算的消费者购买他的产品。在自由市场中,生产者、消费者、劳动者都既是参与者,又是竞争者,各自选择着对自己的最有利的行为。这样,个体的理性选择和利益最大化取向形成了彼此制衡的张力,这就是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它调节着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维持着市场系统的秩序。
  作为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组成部分的广告机制,也逃不出“看不见的手”的控制。广告是广告主的自利行为,根据个体都是自利的假设,广告主有运用广告或其他手段追求自我利益的自由。广告主做广告的动机很明确,希望通过广告使更多的消费者赶快来购买他的产品或享受他的服务,这样就可以尽快地收回包括广告费在内的投资成本。并获得利润。自利的、理性的,工于算计的消费者不仅可以自由地拒绝广告,也不会只听广告主的一面之辞,他们会收集各种不同产品的信息,在比较各种产品后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产品。即使广告夸大了产品的功能,理性的、自利的消费者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广告忽悠的,就是一时被广告蒙骗了,他或她发现广告的产品不像广告说的那么好,就可以通过投诉甚至起诉广告主,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以后就不再购买这种产品。广告主因为发布虚假广告,不仅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还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他的产品就会卖不出去。这种情况下,广告主再想要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就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去重建消费者的信任。市场是由个体管理的,广告也接受个体的管理,广告这种自利性话语完全符合自由市场的运作规则。
  自由主义的另一个理论就是自由竞争可以产生效益,自由的个体之间的自利性竞争不仅能保证市场的“自然秩序”,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率。广告就是企业主之间的竞争形式之一,广告的竞争性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告主之间的商品信息竞争,二是广告主之间争夺消费者的竞争。广告主们都说自己的产品怎么好,有什么特别的功能或效果,一个说我的手机显示屏大,图像清晰,一个说我的手机带MP4,不仅可以听歌,还可以看电影,另一个则说我的手机带200万像素的摄像头,还能拍摄DV……广告主们在广告中比拼产品的功能和价值,消费者则获得了更多商品信息。广告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广告主们各自在广告中向消费者承诺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利益,这种利益性承诺竞争促使广告主不断提高商品质量,积极开发新式产品,努力改善产品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甚至降低商品价格,消费者则从中受益。
  许多人批评广告只是“一面之辞”,是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不对等的信息传播行为,广告只说对广告主有利的信息,回避自己产品或服务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之前却无法知道这些缺陷和不足。因此消费者作为广告受众是信息弱势者,容易受到广告这种自利性话语的伤害。广告法规或传播法规虽然对广告信息作了规范要求,但并没有针对广告“只说有利的,不说不利的”的信息模式加以明确制约,广告传播也没有严格的加以限制。其逻辑起点就是自由主义关于人的自利性本质的原初假设,涉及广告主与广告主、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二、广告言论与自由竞争
  
  广告是广告主通过大众媒体发布的关于他们自己商品的言论。广告这种特殊言论开始并没有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家的特别关注,美国的《第一修正案没有明确要保护广告和其他商业性言论,但后来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一系列具体案例的裁决,认同广告主发布关于阿品或服务的观点和意见属于自由言论的范围,同样,受众获取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市场信息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根据自由主义思想,个体有权了解市场信息,广告则是提供各种市场信息重要方式。
  美国医学协会(AMA)、美国律师协会(ABA)等行业协会一直以来限制自己会员发布广告,认为广告推销会降低会员的职业地位,而且可能导致不道德的、欺骗性的行为。这种限制会员做广告的规定。不仅受到法律机构批评,也遭到 消费者组织反对,普遍认为大众应该享有获取关专业性服务、资质、背景信息的权利。在1976年弗吉尼亚医药局与弗吉尼亚消费者委员会的案子中,最高法院裁定:各州不能禁止处方药品经营者发布价格广告,理由是信息的自由流通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广告信息能帮助消费者选择合适的药品。1977年,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律师协会对会员的广告限制违反了宪法,律师应享有《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包括广告等商业性言论。基于这样的判决,其他一些行业协会也陆续撤销了他们的广告禁令。。这就从法律上认可了广告的自由言论性质,同时表明消费者享有获取市场信息的权利。
  在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中,广告不仅是一种自由言论,而且是一种竞争机制。竞争是自由市场的灵魂,广告竞争体现了企业之间的平等,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防止市场垄断现象,而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广告更加清楚地了解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从而更容易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作为官方权威性广告监管机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积极鼓励比较广告,希望广告主在广告中使用比较手法,甚至允许指名道姓地说别人产品有什么缺陷,说自己产品有什么优势。鼓励比较广告的用意是要让消费者更深地了解市场,了解商品,促使产品或品牌之间的竞争。此后不久就出现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以及七喜之间的广告大战,彼此指名道姓地揭露对方产品的短处。这使得消费者对饮料产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选择饮料时也更理性。
  自由,并不是毫无制约的自由,自由更不意味着个体或团体人可以以其他人的损失为代价而享受自由。按照米克尔约翰关于“公言论”和“私言论”的区分,广告言论属于“私言论”,而且是一种自利动机的言论,因此自由性受一定限制。对于损害或侵犯消费者或竞争者利益的广告,如欺诈性广告、非公平竞争性广告,政府通常都制定相应的广告法规。并建立审查和监管制度加以限制。例如,要求比较广告中关于自己产品和比较产品的陈述都必须客观真实,而且是可验证的,否则就会受到指控和处罚。对于广告言论的监管,在广告历史上有过深刻的教训。19世纪末,美国的涉及广告言论和传播的法规尚未健全,各种夸大功效、谎称某种特殊成分的虚假药品广告盛行,可乐饮料也声称能健脑、抗头痛和抗脑疲劳。。虚假广告扰乱了药品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导致广告信誉一落千丈。
  广告是大众媒体传播的“言论”,会对大众产生影响,除了违法问题外,还有伦理道德问题。广告涉及的许多问题已超出了法律的范畴,却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歧视性广告、性广告、儿童广告、烟酒广告等一直来受到社会广泛的批评,有的广告还引发消费者运动,严重影响广告和广告行业的社会声誉。因此,一些行业协会也会制定广告准则,规范其会员的广告行为。美国律师协会败诉后,撤消了广告禁令,于是协会制订了详细的广告准则,以防止有损于社会道德、行业声誉的广告行为,如爱荷华州只允许“碑文”式印刷广告,只列姓名、地点和资质等,而且要求在广告上提醒消费者不能以广告作为选择律师的依据。
  有了法律和行业协会这双重限制,这样就可以在广告自由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广告这种自利性“言论”对其他个体和社会的伤害。大众情感不能替代法律理性,一些涉及伦理、道德的方面问题,法律也无能为力,这就需要民间行业协会和社团作出反应。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Calvin Klein(CK)香水、内衣、牛仔的广告不断引发情绪骚动和伦理争议,尤其是1995年针对青少年的牛仔服装系列广告,十五六岁左右半裸的男女少年模特在电视广告中像成人那样做出性挑逗的姿势,在平面广告中尽管没有半裸,但他们姿态不雅,还露出内裤。许多教会和家庭协会与家长们对广告提出强烈抗议,扬言要将那些出售CK产品的百货商店嗣起来,一些议员呼吁抵制其所有产品,一些媒体拒绝刊播CK广告。行业协会也猛烈批评CK广告,而CK的零售商请求公司撤回广告。迫于社会舆论压力,政府有关部门介入调查CK广告是否触犯少年儿童色情传播法,但是最后的裁定令许多人很失望,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广告违法。尽管得到法院支持,但慑于消费大众的抵制和社会各界的反对,cK广告还是停止了广告发布。这说明消费者团体、媒体、行业协会确实可以起到法律的补充作用,用非法律的手段抵制违反伦理、败坏道德的广告话语,消除不良广告言论的影响。
  
  三、广告话语,体现资本权力的意志
  
  在自由主义者看来,广告符合自由主义价值观,是自由主义宏大叙事的表征,但我们应该看到,广告这种自利性话语直接受制于资本权力,体现着资本的意志――繁衍与增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揭示了贤本权力的本质,它劳动成为一种商品,成为资本权力可以任意支配的东西,劳动力本身在资本权力控制下失去的自身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广告话语和广告机制承接了资本权力的贪婪和残酷,体现了资本权力的控制欲望。
  麦克卢汉指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成千上万训练有素的人耗尽自己的全部时间来打入集体的公共头脑。打进去的目的是为了操纵、利用和控制,旨在煽起狂热而不是给人启示。在人们脑子里留下持久的烙印,使大家处于无助的状态,这就是许多广告造成的后果,也是许多娱乐造成的后果。””美国历史学家大卫?M?波特也认为,广告这一强大机制与学校、教会一样,具有塑造大众标准的力量,是为数不多的执行社会控制的机制之一,不同的是,广告不像学校和教会那样把完善个体、提升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广告带给社会和人们的不是自由,而是控制的枷锁。
  发布广告看上去是每个个体或企业的权利,现实中却往往成了少数资本巨头的控制市场、控制消费者的工具。这一点体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而在跨国广告传播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品牌的同时。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充分利用广告话语实现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日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跨国集团向第三世界输出产品和品牌的同时,他们利用广告挤压本土弱小企业,实现市场控制,第三世界最终成为了跨国集团的品牌博览会。
  同时,广告在行使资本权力时往往更具有艺术性和隐蔽性。舒德森是“广告影响有限论”者,但他认为广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广告法规不健全,容易钻空子,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大量外国品牌、商品没有什么经验,对老道的跨国广告中的技巧缺乏免疫力,容易受广告影响。跨国广告通过传播消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以对第_一世界的传统文化产生影响,从而达到控制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目的。这里,广告的不是言论自由,广告体现的是资本的意志和权力,是跨国资本的霸权。
  广告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市场经济而言,一方面,广告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自由市场需要广告,另一方面,广告又与自由市场的原则背道而驰,推助资本权力实现垄断;对于消费者而言,一方面,它们向消费者提供了各种商品和市场信息,而广告主之间的广告竞争也在某种程度上使消费者“渔翁得利”,另一反面,广告一直试图控制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广告也不断对消费者利益造成伤害。
  我们不能彻底否定广告的存在价值,但也不能放任广告。至今,我们在如何发挥广告有用价值的、抑制广告的有害功能方面,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对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广告这种话语缺乏深入的研究,在广告的制约机制建设上没有新的突破。要有效驾御广告这一话语方式,使之更好的地服务人类社会,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