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体眼中的中国新医改:中国新医改

  今年4月初,备受各界关注和争论的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终获公布,新医改“巨轮”在决策者明确了方向与线路后得以正式启航。境外媒体也对这一里程碑式的改革计划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报道。那么,境外媒体是如何聚焦新医改方案?他们关注的新闻点是什么?这种舆情给中国的决策者们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参考价值?
  
  一、通讯社:迅速跟进报道事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几大西方通讯社均迅速根据新华社授权发布的内容进行了跟踪报道,尽管此前有关医改方案的核心内容(如3年内投资8500亿元、将重点改革公立医院)都已陆续公布,外媒仍然高度关注中国政府的这项重大举措,并且将其与鼓励中国居民消费、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拉动内需市场、缓解社会矛盾等更深层次的背景联系起来。
  路透社在4月6日的一篇报道中说:“中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之前完成规模浩大的医疗体制改革,以求为10多亿人口提供安全和支付得起的医疗服务。……医疗体系一直是中国社会福利网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不仅阻碍着国内消费市场,而且日益成为民众不满的源头。”文章说,不断高涨的医疗费用迫使成千上万的家庭不敢消费,以防家人一旦生病而无钱就医。“这一点令中国政府十分担忧,因为眼下的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中国面向欧美市场的出口业,政府需要拉动国内消费市场以保证经济增长。”
  美联社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中国在医疗服务这一棘手问题上采取大胆行动》的报道说:“虽然有关改革的大量细节尚未被披露,发布改革方案这件事本身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政府至少需要表现出正在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公立医疗体系常年投资不足,看病贵、看病难是中国民众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
  路透社还把视线放在医改计划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上,并对此不乐观。其报道分析说,虽然中国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资8500亿元,主要帮助2亿尚未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老百姓,对国外制药企业和保险公司来说貌似是极具诱惑力的商业机会,但政府仍坚持要控制基本药物价格,国际保险公司在医保领域的介入也将十分有限。路透社还怀疑地方政府能否承担医改所需的巨额投资。按照计划,在2009-2011年的总投资中,60%将来自地方政府,报道援引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话称,他们十分担心贫困地区能否保障医改所需资金,中国政府应重视这一问题。
  
  二、《南华早报》:深度分析关注弱势
  
  如果说通讯社的报道是重时效、粗线条的,报纸的优势就在于深度报道,用更独特的视角、更细致的叙述来解读新闻事件。
  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一直十分关注大陆的医改政策,新医改方案公布后,该报连续两天用几乎整版的篇幅加以报道,包括综合消息《北京的医改方案强调公益性高于利润》、《分析家质疑医改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医改成功的关键:提升服务、降低成本》;新闻分析《医改方案方向明确,但仍有众多疑问》、《帮助流动人口是医改成功的关键所在》;新闻特写《昂贵的医疗费用令穷人不堪重负》。这些报道通过采访公共卫生政策专家、经济学家、医院管理者、医生和患者,着重于分析医改方案出台后,在实施层面将要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例如特写《昂贵的医疗费用令穷人不堪重负》一文,通过农民龚本才(音译)的亲身经历反映出中国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极度不平衡、“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偿付能力弱、基层医院水平低下。这些都是此次医疗改革所要触及的棘手问题。
  对于另一弱势群体――流动人口,该报也把关注点放在新医改方案能否帮助他们得到救治上。报道说,新医改旨在缩小医疗服务的城乡差距,让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但是专家们担心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措施,这些美好的计划将会落空。如城镇政府未必愿意支付农民工的医疗费用,而且不同地区的参保和报销标准不同,对于那些在不同城市流动的人来说,如何参与医保将是个巨大的难题。
  《南华早报》的这组报道,如同把新医改方案放到一个放大镜下去仔细观察。总体而言,报道对医改的方向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政府为改善13亿人民的医疗服务水平而采取的“勇敢”举措,但与大陆主流官方媒体的正面报道不同,《南华早报》更倾向于揭示问题,提出质疑。事实上,政策制定者也反复强调新医改的复杂性、艰巨性。
  
  三、网络媒体:交流民意体现互动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能与读者即时展开互动,甚至是读者与读者之间的观点碰撞。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于4月16日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新医改的报道,其内容与其他媒体报道相比并无太多新意,但这篇报道的读者跟帖却十分热闹,虽然其中一些言论不乏偏颇之词,但主要的讨论还是集中在中国应如何根据国情发展自己的医疗保障制度上。
  一篇署名为Honeyoak的帖子表示担心中国的新医改是在重复西方国家失败的经验,“不如把钱交给穷人,让他们自行选择最佳的医疗方案”。这个说法马上得到众多反对,有人指出,这样做将导致不可想象的成本支出,而且老百姓只会继续把钱存起来,目前政府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让民众心里有底――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可以去医院看病,而不用担心经济问题。
  面对一些对中国指责的帖子,有文章主动予以辩护,说:“中国在就医改方案向公众征求意见时,收到了5万多条建议,这充分显示医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例如一个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医疗服务资源在城乡间的严重不平衡,幸运的是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虽然还有1.9亿人尚未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但政府准备在2011年前让覆盖率提高到90%。”
  这篇文章还强调,中国能够也愿意从其他国家学习经验,以保障本国国民的健康,同时也不必过度担忧外界的看法。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揭露问题,但过分渲染一些负面的个案也会妨碍人们认识全局,尽管任务还远未完成,中国政府值得获得鼓掌。
  可以说,这些读者发言甚至发挥了我们中国媒体所难以承担的作用――面对国外人士的误解、曲解,以更为可信、更易接受的方式介绍真实的情况,获得他们的理解。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英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