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印关系一直保持平稳发展,两国高层间的各种接触与对话之频繁程度均超过以往。然而,印度媒体上的中印关系却总是给人以“紧张和摩擦不断”的印象,特别是在2009年秋季印度媒体“集体对反华歇斯底里”之后,更让人感觉中印关系出了大问题,难怪一些西方媒体据此得出“中印之间冷战已经开始”的荒谬结论。其实,以国大党为主的印度政府在对华问题上的友好立场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印度对中国的敌对情绪主要来自于非政府战略层面,这些非政府战略层面的印度精英大多通过印度英文媒体表达其看法,而中国媒体所关注这些印度对华敌对情绪恰恰是来自印度的英文媒体。
笔者在2010年第3期《对外传播》杂志介绍印度媒体的文章中曾经谈及,印度媒体生态包括印度语言媒体和英文媒体,尽管英文读者占有比例很少,但印度英文媒体对印度外交决策具有很重要的舆论影响力。在印度,关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都来自于英文主流报章和新闻门户网站的言论版,以及电视台的辩论节目,虽然这些媒体也发表来自政治领导人、政府官僚、军方以及商界对中印关系的积极表态,但是对印度公众更具影响力的言论多出自印度非政府的战略分析家、退休将领以及退休文官。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印度除《印度教徒报》等为数不多的亲华报纸外,主流英文媒体对华报道基本呈“中偏负面”。以2009年为例,这一年印度英文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报道无论从数量、话题种类以及报道所持续时间上看都明显超出往年,8-9月间印度甚至出现了媒体“集体对华宣战”的罕见现象。在长达近一个月时间内,印度媒体歇斯底里地炒作中国“入侵”以及军队集结消息。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一家主流英文媒体披露新的有关中国军队对印度“入侵”的独家爆料,然后这则新闻便会被其他英文类的报纸、电视台以及网站纷纷转载。
如果说印度英文媒体反华浪潮幕后存在多股势力操纵,那么其中代表印度军方、准军事机构军方以及情报部门的力量在试图以夸大“中国威胁”而增加军费的同时,还希望利用英文媒体来进一步影响本来就对中国存有疑虑的印度公众舆论,通过这种舆论向印度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对中国的挑战立刻作出回应。而对中国强大力量的忧虑以及对政府对华立场软弱的批评正是最近几年印度精英所一直在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印度英文媒体之所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对中国“歇斯底里”的宣战,固然可以把寻求在媒体市场的生存作为一个堂皇理由,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这种对中国的“歇斯底里”恰好能够迎合希望看到印度进入强国之列的中产阶级精英对中国的担忧,以及他们对印度政府对华立场要“硬起来”的期待。“集体对华宣战”事件,倒是从侧面折射出印度英文媒体业的生存环境。
印度的英文媒体不像地方语言媒体那样具有大量的天然的读者群,它们的生存主要依靠广告,这使得英文平面媒体以及电视台之间争夺受众的市场竞争更为惨烈。在印度媒体市场上,随着商界因素对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商业利润来决定对某一个国家(地区)的新闻报道多寡的现象越来越多。正是这种背景,每当出现有关中国这样可以吸引眼球的新闻,只要有一家媒体报道,其他媒体都会紧紧跟风,生怕因漏掉新闻而失去读者。在2009年关于中国军队的“入侵威胁”报道中,尽管印度政府曾经三令五申地批评媒体夸大事实并要求它们克制,不过并没有媒体愿意遵命。在印度记者为参与市场竞争而竞相追逐有关中国“入侵”的新闻战中,没有谁会去注意查证事实。印度资深记者哈里什?昌多拉在一篇反思中国“入侵”真相的文章中抱怨,“在相信中国军人跨越边界的时候我们本应该先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一家印度报纸援引一个印度村民的话说,“他看见中国人在西藏修建的道路,中国士兵正在向他们走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从山脊的最高处才能看见这些,而这个把印度和中国分隔的山脊部分在西藏。从印度这边如果能看到中国的摩托车道那绝对是一种想象。
除了媒体之间的竞争因素之外,印度英文媒体的中国报道与编辑部精英对华思考也有着很大的关联。印度英文主流媒体的控股者大多是具有英美外国背景的财团或者教会机构,但直接负责编辑业务的却多为印度上层精英。虽然印度英文媒体的政治倾向存在左中右之分,但其涉华报道上却是负面远远大于正面,而很大程度上媒体的报道倾向与总编辑的中国观有很大关系。例如总部在南部城市金奈的《印度教徒报》发行人兼总编辑N.Ram在印度一直被视为“亲华人士”,在2009年印度媒体反华风暴中,只有《印度教徒报》没有加入。《印度快报》在印度英文媒体竞争中基本处于下风,这或许使其在这次攻击中国的媒体争夺战中显得比较超脱。一直主张冷静看待中印关系的《印度快报》总编辑谢赫?古普塔曾经在该报评论版发表主打文章《我们的中国城墙》,严厉批评印度媒体炒作“中国威胁”的行为。
在谈及印度英文媒体的中国报道问题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情况,即中国与印度媒体之间的互动报道对印度英文媒体对华报道的影响。喜欢以中国或者印度作为吸引读者眼球的报道题材,这是中印媒体编辑的共同嗜好。不过囿于语言障碍,以往印度媒体并没有能力收集更多的中国媒体上有关印度的评论。最近一两年随着中国英文媒体传播力增强,也随着一些懂中文的印度专家开始把中国人写的文章翻译成英文,印度媒体能够及时向印度公众介绍和反映中国人以及中国媒体对印度的评论。由于中国战略界、媒体及网民对印度言论大多充满着民族主义情绪,传递到印度媒体上的中国言论将不可避免地对印度公众的对华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印度公众并不理解,在中国并非所有报纸发表的言论都代表官方,许多人甚至把《环球时报》和《人民日报》混为一谈,因而往往把并不代表官方的民间过激舆论看作是中国政府的立场,从而加剧了他们对中国政府的敌对情绪。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2009年8月8日,署名“战略”的中国网民在“中国战略网”发表博客文章《中国一个小动作就拆散所谓“大印度联邦”》,这个颇为敏感的博文恰好发表在中印边界特别代表会谈刚刚结束之际,当相关内容被翻译成英文经由印度报纸和网络转发后,引起印度战略界的关注和警惕。虽然中国有关方面立即澄清“战略”仅仅是一个网民,但这并不能打消印度战略界的担忧。在他们看来,“战略”就是中国政府某一群体的代号,“中国的这些所谓非官方声音和评论如果不是政府鼓励的,至少也是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影响。”实际上,印度英文媒体对于中国网民这篇博文的炒作事件正是随后发生的印度媒体“集体对华宣战”的前奏曲。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印度英文媒体在对华报道特别是涉及中国经济问题的报道中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根据笔者观察,除经济学家之外,印度媒体上对中国经济问题分析最为透彻的当属那些印度专栏作家,这些人大多供职于一些经济机构,他们对中国经济形势了如指掌,经常透过中国经济发展动向为印度捕捉一些可从中借鉴的经验教训,而中国经济发展对印度的教训也是印度媒体中最为常见的题材。笔者曾经问过印度《金融快报》的一位资深编辑,印度报纸缘何如此热衷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政策以及经验教训,他回答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得益于其30多年前就开始推进的经济改革,现在中国已经远远超过印度。我们刊登较多涉及中国经济的文章,一方面是印度读者希望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介绍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来推动印度政府加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