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传播要素 网络时代对外文化传播的两个要素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纸媒提出挑战。网络的快捷和更新以及同受众的互动,都是纸媒不能相比的。纸媒正受到网络的冲击,并且一浪高过一浪。目前,由于受众的传统阅读习惯和网络编采队伍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原因,传统纸媒暂时仍有一定的优势,但危机感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如何开展对外文化传播,这是一个新课题。许多媒体开始研究这一课题,并且总结出一些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经验。但是,我认为,网络媒体时代的对外文化传播,有两个问题还是必须加以把握和坚持的。
  
  主流价值
  
  对外文化传播做得好不好,不在于报纸和网站报道了多少文化事件,采访了多少文化名人,而在于这些报道和采访表达了怎样的理念。所谓中国元素,不仅是熊猫、长城、胡同、京剧、旗袍、烤鸭这些符号,更是这些符号内含的价值取向和审美。
  有这样一种说法:外国人只对中国传统的东西感兴趣,对中国现代的东西不屑一顾。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灿烂,但现代文化绝非一片空白。我们有鲁迅的小说,有毛泽东的诗词,有齐白石的水墨画,有梅兰芳的京剧,有侯宝林的相声,有张艺谋的电影,有赵本山的小品,更有诸多新锐新秀的新作,哪一项不值得向海外介绍?
  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筛选,留下的基本部是精品。而现代文化不过百年左右,相对稚嫩,却洋溢着勃勃生机,所以更容易引起外国朋友的兴趣和共鸣。即使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需要当代学者正确的解读和普及。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认真读完《论语》的有几人?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真正理解孔老夫子的又有几人?所以,于丹等人的解读就非常必要。
  对外文化传播,要以传播现代文化为主。现代文化不但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集纳了西方文化的灵气,再加上当代文化人不断创新和突破,终于迎来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然而,当今文坛又很复杂,骗子与大师齐飞,垃圾共精品一色。从事对外文化传播的编辑记者要有一双慧眼,谨防鱼目混珠。
  学者周有光指出,中华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科技、艺术和宗教),以儒学文化为主流,兼收并蓄,生生不息,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边缘化”我们的传统文化。
  对外文化传播,归根结底,就是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大爱,重义轻利,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等等。学者余秋雨说:“我一直认为,中庸之道,是21世纪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佳哲学,可惜很难让外国人领会。我还认为,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中华民族的审美,迥然不同于西方的审美:和谐,大气,含蓄,简约,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画家范曾对中国国画、书法和诗词所体现的美学情有独钟。看到眼下诸多数典忘祖、以丑为美之怪现象,疾呼“回归古典之美”。美,可以跨越时空。在欣赏西方之美的同时,报纸和网络也要自豪地向西方展示东方之美。
  当今文坛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多元,兼容。既有雄壮的交响乐,也有诙谐的二人转;既有歌颂中国革命的主旋律影片,也有反映边缘人群的实验电影;既有传统技法的水墨画,也有怪诞的行为艺术;既有王蒙,也有韩寒。这是文化专制时期无法想象的宽松局面。文坛的宽松给媒体很大的自由。试看今日之网络,各种各样的栏目,五花八门的博客,搞笑段子,八卦新闻,天南海北,古往今来,“万类霜天竞自由”。
  然而,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对外文化传播,无论是纸媒还是网络,都应当倡导主流价值,而不应毫无节制地放任“戏说”、“恶搞”、“吸引眼球”和“娱乐至死”。倡导主流价值,绝不会扼杀个性、自由和多元。对那些诲淫、诲盗、触犯法律、违背道德、损害国家利益、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栏目和言论,如不加以批评抵制,就无法保障真正的个性、自由和多元。言论自由绝不等于胡说八道,主流价值必须压住异端邪说。
  前些日子,几家电视台纷纷推出“相亲节目”,本来可以办成一个健康、欢快、幽默的栏目。然而,由于编导疏于管理,致使拜金、炫富、歧视弱者等言论甚嚣尘上,置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于不顾,观众颇有微词。有观众挖苦道,这三台节目如果改成《以钱的名义向前冲》、《非富勿扰》、《我们交易吧》会更贴切一点。
  类似的栏目在网络中时有出现,需要编辑坚持原则,毫不客气地将其删除。低俗的东西,中国人不喜欢,外国人同样也不喜欢。人类的共性还是喜欢真善美的事物。对外文化传播,要选择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主流价值的题材,不要以“展示丑恶”为荣。
  
  综合素质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对外文化传播,对从事传播的人们提出了更高要求:视野开阔,思想超前,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要有国际视野,不能夜郎自大。人类最早的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绵延至今。只是在近代,由于各种原因,中华文明有些停滞,而西方文明则风头正劲,影响日增。中国改革开放30年,心态越来越平和。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我们不会忘记虚心向西方学习,向一切先进的文化学习。我们的老祖宗虽然讲了很多真理,但毕竟是远古的真理,需要输入当代的新鲜血液,才能焕发出青春活力。
  从事对外文化传播的人要有超前意识。时代在飞速前进,今天正确的东西,明天可能就变成谬误;今天时髦的东西,明天可能就变为“老土”。三天不读书,则面目可憎。所以,编辑记者一定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知识面要宽,要掌握各种必要的知识,包括:文史知识、社会知识、电脑知识、语言技巧,等等。
  搞对外文化报道,自己首先要成为行家或半行家。比如写书评,你要了解中外古今名著、大出版社、名作家、畅销书和长销书、各大书店排行榜、国内外有影响的图书博览会,等等。在分析作品时,在坚持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的前提下,要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吹捧。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令人信服的书评。
  搞对外文化传播,编辑记者的外语要好,不是一般地好,而是非常好,否则就无法胜任工作。天道酬勤,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专业、多国籍、跨体制的国际传播团队一定会很快在中国建立、形成和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