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早春时节,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犹如报春花,在读者面前绽放了。 这本书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周年而策划出版的,然而,要想出一本既有意义、又有市场,且受读者欢迎的弘扬主旋律的外宣图书绝非易事。
2010年春节前夕,参与《中国简史――从孔夫子到邓小平》(英文版)一书出版工作的策划者和定稿人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先生、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张海鸥女士和作为责任编辑的我,与这本书的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春涛,还有几名来自中央党校的作者聚到一起,庆祝这本历时两年的图书(上下册)出版并荣获2009年外文局优秀图书提名奖。在饭桌上,大家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创作这本《中国简史》的艰辛过程和经验教训。这本书的主编和作者谈到,通过此书的策划写作修改的过程,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摆脱长期以来养成的板着面孔说教式的写作风格,而且还尝试了如何给外国读者讲故事,如何用简单易懂、轻松幽默、亲切自然的形式将深奥、繁杂的历史和人物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加工提纯。大家谈得十分热烈,言语中无不流露出一种眷恋之情,似乎刚刚找到一点做外宣书的感觉,就结束了,实在是不够过瘾。于是,大家又展望起未来: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能为树立我党良好的、真实的国际形象做些什么呢?
此时,主编谢春涛谈起了他的一段经历。他是山东人,在一次赴山东沂蒙山区考察中,他看到一些革命老区今天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可那里的人民对党的热爱却没有一丝的动摇。他不禁在想,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共产党能赢得人民群众如此大的支持?他的话立刻引起在座者的共鸣,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为什么我们的党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为什么有的人在文革中受迫害、被关进监狱或下放劳动,可平反后却依然坚决要求加入共产党?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贫寒,却在临终时把最后剩下的全部积蓄作为党费全部交给了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共产党成立近90年、执政超过60年,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个个“为什么”像蹦豆似的不断地从大家的嘴里蹦出来,谢春涛顺势提出了一个建议,不如我们再做一本讲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一系列胜利、赢得民心的书。他说:“这些问题在我近几年同外国执政党的交流中经常被问到。有必要把相关的问题及我们的思考写作成书,帮助国内外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
“好啊!这事我看行。”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先生接着说,“听大家说了这么多为什么,我看书名就叫‘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吧。”大家一听随即齐声称好,《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策划意见便就此诞生了。
2010年,由新世界出版社上报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图书选题被中宣部选中,并列为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8本重点推荐图书之一和中国新闻出版总署100本重点图书之一。
为什么这本书能从众多出版社推荐的选题中脱颖而出呢?在策划这本书时,我们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寻找权威作者
策划出版像《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样的图书的确很难,因为它所涉及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来的历史,面对这样重大的选题,首先需要选择作者,这对于书的成功至关重要。我们把这本书的撰写重担放在谢春涛牵头的党校骨干教师肩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参加了《中国简史――从孔夫子到邓小平》的创作过程。《中国简史――从孔夫子到邓小平》一书出版后,国新办立刻采购1000册,而且在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这本书还成功地对外输出了版权。这说明该书符合对外出版“三贴近”的原则,国外读者愿意阅读和接受。在写作过程中,具有丰富外宣经验的林良旗先生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对外传播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如何给外国人讲故事的方法。另一个原因是以谢春涛教授为首的创作团队经常应中联部、外交部之邀为来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官员、党派领导人讲课、答疑,他们熟悉和了解外国对于中国经验的疑点问题和需求。因此,根据他们的特长优势量身打造的选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二、调查了解市场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策划意见出来之后,我们首先进行了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讲党史的图书多以教材居多,真正把党史讲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大众读本尚不多见。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外界对于我们议定的书名普遍感到兴趣,觉得令人耳目一新。在外文局召开的对外图书选题策划会上,我们还与国外出版同行一起探讨这本书的撰写内容、结构、甚至书名,征求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当参加策划会的国外专家看到我们的大纲初稿,并听我们描述如何回答书中13个针对国内外人士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时,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的方式,十分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出要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
策划难,落实到写作更难,一本好的书稿需要反复打磨。我们与本书策划和审稿专家林良旗先生、主编谢春涛和作者刘宝东、李庆刚、沈传亮、王启峰和袁静一起先后开了几次编辑会,讨论书的结构、内容和写作方法。林良旗先生凭着几十年外宣经验,反复强调在编写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故事讲思想”、“让别人来评述中国共产党”的原则,解答外国人关注的问题。这一理念还贯穿在他整个改稿、定稿过程的始终。
原则一旦确定,书的定位随之明确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读物,也不是传统的党史著作,而是试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力求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执政的历程,总结其成就及经验,增进读者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最后,我们决定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将这本书打造成一本通俗的中外大众读本:
1.可读性: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用简单、朴实、真实的小故事让读者感受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奋斗的历史,将本书策划成一本以问题为章节,以事实为内容依据,以故事为串联编织的解读和答疑式图书。
2.技巧性: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和最能说明问题的素材。同时,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在书中大量引用外国各界要人、名人、专家和原国民党上层人物的评述,借助他们之口,客观解读中国共产党。
3.真实性:结合市场调查结果,我们确定了这本书的撰写思路和原则,即我们讲党史,不能像其他同类书那样只讲成绩,回避党的问题和历史上所犯的错误,而是用真实的故事向读者客观地解读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党,为什么它能在中国长期执政并拥有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四、借力打开市场大门
图书的推广宣传是使图书广泛传播的必不可少的决定因素。为此,在策划之初我们就设计了“三借”计划:
借东风。借国家庆祝建党活动的东风,进行“海陆空”(海外、国内媒体、广播电视数字网络)全方位宣传。
借优势。外文局具有强大的媒体资源优势,书刊网互动可以为这本书的宣传开辟通路。
借外力。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力量广开渠道,并与民营渠道相互借力,推广销售这本书,争取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如今,这本书的中文版已经出版,发行征订数量已有十多万册。我们期望发行数量能够有更大突破。
(作者系新世界出版社外宣编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