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_专访柳斌杰:新闻出版改革下一步

     2008年11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了记者专访。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柳斌杰细述了自己几十年的改革历程、新闻出版体制破冰的艰辛和下一步的思路,并谈及新闻开放、异地监督、书号刊号改革、民营出版等前沿话题。
  
  文化的软肋
  
  记者:我们长期有一个困惑,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国,而这三十年的发展也让我们成了一个经济大国,但是坦率地讲,我们的媒体水平跟中国的实力非常不相称,在舆论上没有国际影响力,没有主导权,是不是处于弱势的地位?
  柳斌杰:那是肯定的,目前是很弱势。在国际上,我们的舆论还没有与我们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相称的影响力、公信力和说服力,有时比较被动。一出国门,你就会感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新闻、中国的声音很少,而且有一点还多是负面的,正面的很难走出国门,很难进入国际社会。
  就原因来说,除了西方强势舆论主导之外,我们自己工作上也有不足,例如新闻视点不高、国际性不强,媒体的报刊结构也不合理,地域化、多而散,高水平上档次的比较少,没有国际性的传媒集团。
  记者: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什么会缺少有品质的严肃文化产品?
  柳斌杰:我看还是一个体制机制问题。文化产品创造需要智慧,需要大师,需要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在目前单位所有、地区分割的体制下资源没搞活,人才出不来。我们下一步就是要加紧深化改革,加快体制转变。转变以后,使媒体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内部有创造的冲动。在资源方面政府给那些实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集团再进行一定倾斜,让它们生产一些高端的、填补学科空白的、适合国际语境的、与世界对话的文化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公布的影响世界的一百本书,影响世界的一百种报纸,影响世界的一百条新闻,影响世界的一百首歌曲,很少有中国的,我们的基本不能入围。这是我们文化的软肋。
  
  两年内出现大传媒集团
  
  记者:怎么去改变这种局面?
  柳斌杰:这几年重点在推动出版传媒行业向市场化转变,分几个步骤:一是政企政事分开,让媒体与党政机关脱钩,把单位的媒体变成社会媒体,这项工作(除中央部门在京出版单位外)大部分已经完成;二是转企改制,经营性的出版传媒要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全国已经组建了24家出版集团公司、49家报业集团,出版行业上市公司有11家。
  我们还将继续推进改革,推动出版单位实现脱钩、转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有条件的出版企业继续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它们变成公众公司、社会媒体。过去出版传媒机构都是党政机关的附属物,现在随着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提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推动新闻出版业的深化改革。我们正在研究规划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下一步,中央部委所属的出版社要从中央部委分离出来,转企、脱钩、改制、重组,这是明年改革的重点。中央部委过去有出版社、报社、杂志社,传媒由部门所有,很难有公信力,这些要统统改革,要变成传媒集团、出版集团,归入行业,独立运行。
  记者:为了做大做强,政府现在如何扶持大型出版集团公司?
  柳斌杰:中国传媒要有世界地位,必须要形成三五个世界一流的传媒集团,能够跨地区跨媒体跨国发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按行政级次配置出版资源,谁也大不了、强不了。你想要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这样的区域内做大,根本不可能,因为它的资源和市场就那么多,没有发展余地。必须要把它从行政壁垒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公众的社会传媒集团公司,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中参与市场竞争。现在跨国传媒集团多在几十个国家办报刊、办出版、办电视,一个集团办上千种报刊,当然能左右国际舆论。我们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中国必须要培养跟自己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大型媒体,要不然这么大个国家,没有舆论主导权,长期下去,中国在世界上也就是一个没有精神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我们有责任改变现实,开创未来。
  记者:但是这些集团现在还比较小,成长也难,您个人怎么看?
  柳斌杰:小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布局过于分散。过去是按行政级次来平均配置新闻出版资源的。一个部有一个出版社、一个报、一个刊。一个省有一个省报和人民、教育、科技等几个出版社。由于行政分割、地方保护,大家都做不大,也都做不强,都是那么一点市场。这是体制方面的原因。
  二是资本实力弱。过去没把出版传媒当经营产业来看待,往往是主办者给了创办经费后,就再没人投资了,除了党报的设备外,完全是自我积累自我发育起来的。现在要让它走出去,要跨行业兼并重组,但它没有资本,想做也做不到。在外资不能进入、国资不愿投入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呢?我想让它先上市,通过融资,积累一部分资本。这两年出版企业通过上市大概筹集了200多亿的资金,有了战略投资者。这就有了一点本钱为下一步兼并重组创造物质基础。
  三是条条框框限制了发展。这里有两个界限,一个是上面说的地区限制,强的不能强,弱的不能死;一个是政策限制,办刊的只能办刊,出书的只能出书,办网的只能办网,办报的不能办电视,国际媒体哪有这样搞的?一种信息要通过多种传播方式、传播载体进行传播,这是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自缚手脚。
  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唯一出路就是进行改革,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培育出几个大的集团,这是当务之急。中国人是有这个能力的。你们可以看到,两三年之内就有成果出来。现在我给你们透露个消息,跨地区组建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的工作,已经开始启动。最近两年,出版业至少要出现三个“双百亿”――资产一百亿以上,年销售收入一百亿以上的企业。
  记者:这样的大集团会不会形成行政捆绑式的?
  柳斌杰:不是。是企业自己搞的,依靠资本纽带、上市平台和市场法则实现的。现在集团化建设不搞行政的撮合。我所讲的都是以发展为目标,各方互利、自愿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自由组合。行政力量在这里只起推动作用,给它们创造条件。
  记者:我们国家的新闻出版行业,整体上看来,仍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您一直在提倡资本多元化,那么具体有哪些渠道呢?
  柳斌杰:一是上市融资,这是新闻出版业安全的融资通道。二是国家扶持。因为是国有企业,国家要适当投入一些。三是税收政策支持,对所有转制出版企业,国家都有产业政策的支持和五年免税的优惠,这就是资本积累。
  传媒方面的税收政策正准备调整,最近进行了很多相关的调研。报业今年又遇到纸张涨价的因素,很多报刊现在非常困难。所以要有一些扶持政策。要从退税、补贴和企业所得税改革等多方面想办法。所得税一改革,留在企业内,它就可以进行技术改造。
  四是利用社会资本,随着股份制改造的进行,要吸收一些其他行业大型国企的资本。在有些领域,像印刷、发行等环节,可以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总之,要多渠道积累资金,为下一步大发展创造条件。
  
  民营出版机构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生产力
  
  记者:听说关于民营出版这块接下来会有新的政策?
  柳斌杰:昨天下午我们署里召开会议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国有体制外的出版问题。
  我国出版业已经形成了许多以做书为主的民营文化工作室,聚集了一批包括海归派在内的高层次的文化人才。不像刚开始那种文化个体户,现在的文化公司有的多达几千人,每年的收入超过十几亿,与出版社合作策划出版了一批能跟上世界先进潮流的图书,市场上绝大多数畅销书也都是由民营工作室参与策划的。事实上,民营出版机构应该说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力。
  过去一些人有点排斥它们,只看到它们买书号、违规经营那些负面的东西。这次我们机关的同志自己下去调查。参加调查的同志实际感受了一下民营书业,思想观念发生了大的变化,发现不是原来想的那么回事:民营出版机构也策划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聚集了一大批人才,为出版社提供了选题和成稿,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纳入轨道呢?
  我的想法是,只要社会形成的文化生产力,都要让它出成果,都不能让它放空。因为十七大已经讲了,要调动全体人民的文化创造力,这个“全体”中也包括它们。这次我署组织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专门把民营工作室作为一个调研专题,引起很大关注。以前是不会这么做的,不敢去接触这些所谓敏感问题,这次思想就解放了一点。
  现在民营工作室没合法的出版渠道,实际只能通过出版社买卖书号来出书,所以“买卖书号”久禁不止,原因就在这里。这个问题我们今年年底在政策上应该有突破,要找出出路和模式,其中包括用资本进行连接、整合,比如像辽宁出版集团这样的大型出版集团公司与之重组,也是民营出版工作室的一个出路。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政策考虑,总之就是要给它们一个跟出版连接的合理正当的通道,给它们平台和发展机会,支持它们的健康发展。
  记者:您刚才说到书号问题,包括报纸的刊号,这虽然是细节问题,但是对我们的行业影响非常大。有什么改变吗?
  柳斌杰:书号、刊号、版号,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国际通行。但到我们这里成了稀缺资源,炒成了热点。按道理说,一个正常的市场机制,应该是有进有出,有生有死,国外也是这样的。我们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搞死了,生一个不容易,死一个就更困难,违背了客观规律。
  书号的改革我们正在推进。书号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书号发放时间过长,我们要整合内部相关力量,简化程序,网上办理,一个口子出去,一次办完。这要通过政府转变职能来实现。二是办理要快捷,网上发放。这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三是重质量不限数量,支持优秀作品出版,加强书号等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刊号、版号问题,也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退出机制,实现能生能死,科学发展。
  记者:网上发放已经在搞了吧?已经有相关的报道了。
  柳斌杰:是,已经在试点了。年底以前全部实行网上发放,这样就打破了书号“量”的概念。一个编辑五个号,这个量的概念就没有了,目标就是要根据你的出版需求和出版能力来获取书号,优秀的作品出版不受书号限制。
  
  态度鲜明地加强舆论监督
  
  记者:关于监督性报道您是怎么看的?
  柳斌杰: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舆论监督,这是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一贯重申支持新闻媒体依法加强舆论监督,对此我们的态度是鲜明的。11月8日记者节总署发了一个支持新闻媒体正常采访、维护记者权益的通知,针对的就是这方面工作。任何地方、任何机关的领导干部都无权阻止新闻媒体正当的采访报道活动,这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问题。任何个人都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地方的利益,干扰阻挠新闻媒体的报道。新闻媒体对涉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尤其要加强舆论的监督,这是社会民主进步文明的表现。
  (摘自2008年12月4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