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征程如虹。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记录着军史上的这段无比辉煌的历程。 我从军的第3年便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和军队人才队伍建设春潮般的变奏,切身感受了军队干部队伍结构在承受变革的阵痛中快速裂变和转轨。
此前,部队人才的光环一直在训练尖子、技术能手们的头顶浮动,米数、环数、秒数成为检验和衡量人才的尺码,军队干部大多是从土生土长的优秀士兵中提拔。上世纪80年代,当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后,人才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新的定位,军队干部队伍建设也在探索与实践中趟开了新路――恢复军队院校招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干部、从地方高等院校直接招收大学生干部……干部队伍的生长渠道越拓越宽,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和博士源源不断地被充实到部队的各个岗位,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高学历人才已成为我军干部队伍的主体力量。
2003年,我走上某部装备部直属工作部部长岗位。迎着改革开放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春潮,大批新型主战坦克、自行火炮、导弹等高新技术装备相继列装,走在科学发展轨道的军区部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步伐铿锵有力。高学历人才以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和推动力,义不容辞地站到了变革的潮头。如何才能锻造一支适应需求的高素质新型装备保障人才方阵,更好地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和人才建设与装备发展的同频共振,成为我甫履新职最大的情结。一次到某雷达保障部队调研,工程师马继志的攻关课题令我不胜惊叹,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才队伍能力素质的质变。无人机是在武器系统地位日益凸现的高技术装备,马继志受命担负这个尖端课题解难攻关任务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拿下了这个项目。过去,作为团级修理保障单位,只是排除枪炮机械故障、完成一些装备的元部件加工,没想到现在的装备技术保障人员已从传统的修修补补跨入到能够对各种高新技术综合集成的信息化新装备进行维修保障。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创新实践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作为直工部长,责任和使命要求我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添薪搭台、加油鼓劲,于是,一系列引领和助推人才建功立业的创新之举应运而生:科研攻关课题能不能立项,专家的一票至关重要;评选高级工程师、下部队巡修、科研革新等一律不搞论资排辈,谁有能力谁领衔;统一配置高学历人才,根据硕士、博士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类别和研究方向,每年赋予相关的科研课题。与此同时,搞好职务岗位分析和单元组合,区分不同专业、不同类别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设计好他们的知识构成、成长途径,使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对接、与部队建设发展同步。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新的使命任务,深刻地改变着战斗力的生成模式和增长方式。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装备保障部队该如何打造并擎起人才这根巨型杠杆,令我寝食难安。就在我焦灼苦思的时候,女大学生干部崔玉玲领衔研制的“抗红外发烟装置”,填补了我军一项空白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使我敏感地意识到,突破口就在眼前。在我以往的记忆中,基层部队能够搞些模拟器材之类的小改革提高训练水平、搞些保障机工具之类的小创造提高保障能力已属不易,像这种冲击前沿的高等级科研奖项,应当是科研院所的专属,怎么可能出自基层部队的专业技术干部之手?欣喜之余,我赶紧带着机关同志赶赴崔玉玲所在单位深挖细掘,渐渐地把引领人才创新的目光和思路,由“四面出击”、“全面开花”聚焦到主战装备保障、作战准备急需上来、由追求创新奖项数量聚焦到瞄准前沿、添补空白的“品牌成果”上来。理念的更新,为直属队瞬间打开了技术创新的潘多拉魔盒,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人才资源不断激活,创新成果持续升级,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推出。直属队连续3年取得3个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92项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向练兵场,一系列制约保障能力建设的瓶颈难题纷纷告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的高级工程师刘茹研发的“器材信息化平战综合保障系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区装备部党委予以重奖,在为她报请了二等功、提前晋级的同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表彰大会。
如此高规格地对人才进行表彰奖励,折射出激励人才导向的变化。过去,谁在比武考核中摘金夺冠,谁的工作成绩突出,自然也会得到表彰奖励,但至多是立功嘉奖、戴大红花,或者把照片贴到光荣榜上。而今,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改变,不仅让他们的英姿进入了营区灯箱、事迹进入荣誉室,而且开庆功会、提前晋级晋衔、享受国家和军队专业人才岗位津贴等,让受奖者得荣誉得实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得到前所未有的宣扬和彰显。在庆功表彰会上,透过现场广大干部不无兴奋而又充满期许的目光,我分明听到人才潜能迸发的交响。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人才方阵能量的发掘和释放同样非一锹一镐之功,仅靠某任领导的引领、某次浪潮的推动远远不够,于是我自觉调整工作视角,把人才方阵建设的着力点转到抓机制建设、抓规范管理、抓长效激励、抓全程指导上面来。近年来,直属队全面推行党委议事决策“专家咨询”机制,让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参与科研立项、新装备试修等重大决策;积极推行“导师制”,让人才培养人才,并重奖学科带头人;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送校升级培训,并且为特别优秀的调学人才预留位置,对学业成绩突出的使用上打“提前量”,促使91名优秀人才“大器早成”,既为人才个体发展增强了后劲,又为人才方阵长远发展积蓄了资源。任直工部长近5年来,直属队涌现出一大批科技英才和学科带头人,265人次享受国家和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11名“濒危”人才得以破格保留下来。
合着变革的节拍一路走来,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置身于国防大学这个我军最高学府,倾听着新军事变革的涛声和信息化建设的足音,一阵阵热流在心头奔腾激荡。那是站在新起点的律动,是履行新使命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