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左岸,是中国东北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千百年来,大辽河的冲积形成了营口一望无际的盐碱滩涂,有海天一色的美景,更有产值低下的盐田和荒滩。在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如何高效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兼顾新兴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保护,融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确保营口新城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始终是营口市政府的首要任务。
2005年8月,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环渤海开发战略精神,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营口市提出打造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营口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筹建办公室。2006年2月17日,营口市正式成立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经营和管理营口的新城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基地的建设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多次亲临基地调研、指导。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总面积规划为18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总面积300平方公里),起步区67平方公里。在180平方公里的规划中,新兴产业区120平方公里,营口新城市区60平方公里。
通过短短四年的建设,这个昔日年产值不到80万元的盐碱滩涂地,今天已完成“九通一平”的新城区,一期入驻企业的年产值超过了80亿元。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换观念,不断创新思维,短短四年,从80万到80个亿,用“营口速度”建设令人赞叹的低碳新城。在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营口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和关注,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中央电视台的经济信息栏目近期也给予重点报道。
“低碳新城”源于对国家战略的准确把握
今天的“营口”是仅次于大连的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地处渤海湾的北部,沈阳中部城市群的南端,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分享四重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把这个盐碱滩涂而区位优势突出的营口新城区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国家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部署。营口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作为东三省的重要节点城市,率先申请成为东北区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第一批区域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奠定资本基础,在短短的四年期间,就投入160多亿元的基础建设资金。
2008年3月17日,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方案》,以天津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营口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适时调整城市发展规划,快速改造冲积平原的盐碱滩涂地,使之成为“九通一平”的建设用地。同时,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定位为营口未来的新城区,规划建设宜居宜业的产业之城,总体融入环渤海经济的大环境。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批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辽宁沿海产业经济带”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营口是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重点,借势发展成为辽宁沿海产业经济带的龙头,其发展速度为全省第一,2009年GDP为822亿元,经济总量连续三年列为全省第四,全国经济排名116位。
2010年4月6日,沈阳经济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八个城市中唯一出海港口城市,2010年的港口运输量将首次突破2亿吨,成为我国发展最快速的港口城市;昔日的盐碱滩涂地,已然道路纵横交错、高楼林立,成为营口的新城区,吸引东北腹地投资创业的区域新坐标。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营口市副市长宫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介绍:“如何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结合营口的地域特点进行总体规划,如改造废旧的盐田滩涂,在保护一部分自然的海岸的水景,还有一些生态的保护;另外,在打造工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和生产生活配套的和谐发展,调整好产业结构,大力地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生态、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宜业宜居的营口新城区。”
“低碳新城”依赖创新的生态产业模式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落实营口新城区的科学发展。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将产业集群和低碳环保的理念引入产业基地。以低碳建筑与住宅产业化为突破口,将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技术支撑,打造低碳科技园、低碳产业示范区、低碳建筑示范群,制定出一系列低碳生态城市的硬指标,力争打造一座环渤海,乃至全国的高标准、高水平的低碳产业示范城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我国最权威的低碳产业的政府管理机构,力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娄乃林处长指出,城市建设消耗了85%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气和废物,流经城市的河道80%以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事实提醒我们,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必须转变城市发展的模式,推广低碳建筑理念。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据中国技术市场协会节能建筑技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邓泽洪介绍,目前,我国已有的450亿平方米建筑,9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大部分建筑物施工过程所采用建材的大量生产及建筑竣工后的使用过程中都使用高碳能源,占社会总耗能量高达42.3%,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营口率先组织发展、研究和应用低碳建筑节能的产业模式,在园区建筑的设计建设中使用同保温建筑结构体系、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体系、清洁能源体系等新技术,确保综合节能率达65%,及时把握东北高寒地带推广低碳节能建筑的大好时机,将低碳产业纳入基地支柱产业发展的高度和规划。
2010年3月12日,营口市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签署《关于联合指导“营口低碳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合作备忘录》。形成低碳建筑节能、生态环保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是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既定的发展目标。“营口低碳生态科技产业园”作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并采用具有导向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的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体系,扶植和培养一批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住宅产业骨干企业,建设具有优良住宅性能的示范项目,旨在通过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合作,推动城乡建设技术进步和住宅产业现代化。
“营口低碳生态科技产业园”是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园中园”,也是营口创建国家低碳生态城市的先导区。园区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规划思路,按照“政府搭台,科技引领,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式,总体规划占地480公顷,一期规划用地187公顷,总体投资将超过48亿元,全部由入驻企业投入。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环保部等部委的行业协会、专家的联合指导下,“园中园”的调研立项仅仅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产业规划获得专家论证通过。规划为三大板块:低碳科技园区、低碳产业示范区、低碳建筑示范区。首批引进的企业涵盖建筑结构与材料、新能源利用、低碳企业孵化、低碳企业融资服务和星级酒店等行业,将低碳建筑作为园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快速建立低碳产业的综合展示平台,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服务模式。
“营口低碳生态科技产业园”管理中心主任蔡廷如介绍说:“目前,一期开工的先导区占地722亩,按照传统的产业布局,只能放五六家中小型企业,产值不过五六个亿;但其中的低碳科技园区,只需占地60亩,却可以放到100家,产值也是成倍地放大,光低碳科技大厦和孵化中心,可以做到六七十个亿的销售额。同时,园区建设全部采用低碳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这也符合低碳经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理念,届时将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低碳产业示范园区。”
节能减排,关键引入智库。节能减排是一项国策,而低碳意识在我国刚刚兴起,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产业属于全新的知识领域。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借助“营口低碳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大量引入高端科技智囊,组成专家团队,为低碳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高屋建瓴。
观念更新成为营口城市管理者的必备课,也是“低碳新城”的特点之一。2009年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首席代表罗响博士、上海优势资本的专家团队应邀访问营口,市长高军亲自主持会议,召集行业主管部门倾听国际资本市场、城市发展的创新理念、前沿趋势和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的专题报告。
4月16日,由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建设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刘志峰带队的低碳建筑专家首次莅临营口,召开了营口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调研座谈会。会上,国务院参事沈梦培、吴学敏、王秉忱就低碳方面做了专题发言,来自科技部、环保部相关产业协会的专家也在会上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座谈会的成果,不仅对营口,而且对我国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低碳新城”遵循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的原则
城市快速发展的瓶颈在于土地资源和政策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营口也不例外。营口具备四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先机,也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在对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上,营口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对土地利用始终贯彻和谐发展的基调:
一是产业区实行集群式发展模式。规划为装备制造区、冶金化工重装备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国五矿集团营口产业园、富士康科技集团营口科技园、光电产业区、低碳产业示范区等若干功能分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集聚产业的上下游,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人才和技术密度,快速聚合市场链,从而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最早入驻的中冶京诚、大地管桩等企业便是集群式发展的典型和受益者。大地管桩是一家专门从事建筑管网、地基桩的中型企业,针对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和需求,按照集约化利用土地的原则,合理供地设厂,入驻园区后实行了当年建厂、当年生产、当年盈利的创业神话。
二是城市区实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分为两期开发,一期为北部锦湖明城,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如作为沈阳全运会分场馆的体育场馆、45000平米的文化艺术中心、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锦湖公园和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绿地陆续建设完毕,投入使用。二期为南部阅海水城,规划为宜居宜业的滨海生态城区,将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应用于营口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之中,打造营口“百里沿海产业带、百里滨海生态城、百里沿海景观带”的独特风景区。
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曹远带领记者参观了营口的滨海大道,这条著名的“百里观光带,百里生态带”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另外,沿海产业基地的两湖广场、灵湖公园、高尔夫球场、保护湿地、海滨浴场已经初现低碳生态宜居城市的雏形。
一般园区,土地的投资强度,在企业入驻园区时是硬性的。但在入驻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时已不再是硬性的,取而代之的是低碳科技水平、生态环保技术。对企业的遴选,制定《低碳生态科技产业管理规定》,只有符合条件,项目方可入园。自去年九月至今,有800多家企业申请入驻园区,就因为难以达到低碳产业的遴选门槛被拒之园外!这对于一个产业园区来说,实属是个奢侈而痛苦的选择。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大部分都招商困难,发展缓慢,最终成为土地开发商!
理念的创新,引来了包括西班牙Prainsa集团新型建筑材料项目在内的大量低碳企业。如在低碳产业示范区,引进的地源热泵企业,就是一家中科院的中型低碳高新技术企业,土地的需求几乎为零,却提供低碳建筑的供热和制冷技术等整套服务,不包括设备的销售收入,仅一年的服务费就达一亿元,利税过千万。
摒弃传统的土地财政,强化高新技术的孵化与转移,打造低碳产业孵化基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低碳新城”一个法宝。集约就能高效,集群方成规模。在小小的低碳科技园区里,就有低碳技术孵化基地、企业运营中心、企业总部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展览展示中心、碳汇交易中心、低碳企业创业中心、政府低碳产业引导基金等功能,对于技术入园,迅速能转变成生产力,对于资金入园,迅速能找到出路,只要高效利用土地的入园产业均能得到全方位的快捷服务和政策优惠。
据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国资局的朱盛华局长介绍:“只要认定是低碳生态环保企业,如果入驻基地,一般在一周的时间即可办理全部入园手续;在近期成立的‘政府低碳产业引导基金’里,我们重点关注那些入园的优质低碳企业,借助政府引导基金,实施‘11122’创业计划,即对优质入园企业及高科技创业企业给予100万创业启动资金,100平方米(大厦)或1000平方米(厂房),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公寓,根据项目情况还将提供200万项目引导基金,200万资金担保。上述政策以园区孵化器持股孵化的形式实施。所有入园企业必须具备低碳先进技术及创新发展能力,自有资金不低于扶持资金。计划在3-5年的时间里,扶持5到10家企业上市。”入驻基地的美城(营口)低碳节能建筑材料股份公司的负责人说:“我们进驻低碳产业园区,五天就办完所有手续,高效!为我们赢得市场先机创造了条件。”目前,该企业已进入上市前的股改工作,或将成为政府引导基金扶持上市的第一家低碳企业。
区域经济,各执牛耳,观念转变,殊途同归。在城市建设土地供应日趋紧张的今天,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低碳产业与环保监管、宜业与宜居的和谐发展,对中国的城市经营者来说,是个高深而永恒的课题,从“营口低碳新城”现象的剖析,我们应该获得一定的启迪。
延 伸 导 读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这种城市模式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和包容。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如果每年有1%的GDP投入用以“节能减排”,将来每年就可以减少5%至20%的GDP损失。
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 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本次大会虽未达成共识,但使“低碳经济”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1)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2)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