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就会自然进入所谓现代公民社会。依据是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民众利益主体意识的觉醒、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必然带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进步。
事实上,民众的公共意识是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公共意识的培育不是市场经济应该和能够承载的职能。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仅仅是民众利益主体意识的觉醒,但利益主体意识并不必然带来互利共赢的公共诚信意识,如果没有能力及时在全社会构建起诚信的社会体系,这样的利益主体意识越膨胀,最后很可能带来的是一个有民众无公民的社会,是一个残酷无序竞争的社会;市场经济可以带来民众民主诉求意识的不断提升,如果没有科学的政治制度安排,这样的政治诉求越强烈,所造成的社会破坏力可能反而会更大。
所以,GDP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国民公共意识的提升和社会的成长。三者之间要形成正比的关系,有赖于社会建设中执政党的领导智慧、动员能力和组织艺术,有赖于政府的高度负责和职能更新,有赖于中国社会各种积极力量的相互协同,有赖于公民的积极参与。
而其中一个需要执政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必须担当的重大责任就是,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公民教育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建设基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根基。当然,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近现代中国制度的变革和嬗变所带来的很多纠结和焦虑,从根本上说几乎都缘于中国人公共意识的缺失,缘于中国国民教育特别是公民教育的缺失。这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痛心疾首的教训。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是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这是世界上所有走向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当今的社会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体系做支撑。一个经济强大而公民教育落后甚至缺失的国家,一个绝大多数民众公共意识淡漠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
公民教育,不是民生意义上的教育普及,不是仅仅让孩子们有学上,更不是简单的升学率,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学校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接受这样的教育。公民教育体系从教育理念、目的、内容到具体的教育形式,所关注的不仅是在国民教育中让孩子们掌握一般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公民人格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对孩子们进行简单的道德说教,更要紧的是给孩子们开辟可以仰望的星空并教会他们如何对照自己心中的道德律,是让孩子们明白作为公民应该拥有的权利义务,并在对自己负责的同时担当其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能力、负责任的成熟政治公民。当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公民个体,经过公民教育的培育和洗礼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公民时,中国的社会建设才有希望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并由此获得持久的社会发展动力。
一句话,没有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体系,就不可能有合格的成熟的现代公民个体,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建设、治理与创新的美好愿景。
新加坡在发展初期的时候人的素质也很差,少有社会公德和公共意识,但新加坡舍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去抓公民教育,坚持不懈抓了几十年,就培育出了现代化的新加坡所必需的现代化的新加坡公民,这是小小的新加坡能够持续自立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并赢得世界人民尊重的关键。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首先得益于它现代化的公民教育。二战结束后的德国以l 949年通过的基本法历50年时间通过公民教育,成功清除了纳粹思潮的影响,并造就了三代成熟的现代德国公民。还有当年革命导师列宁极为钦佩的美国国民教育等。反观我国的所谓精英教育理念和模式,不仅有违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而且也远离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熟政治公民的首要职能。这对我国的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
现在是到了必须面对中国国民教育的严峻现实,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花大力气在真正的教育改革中尽快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体系的时候了。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对国民教育的急切呼唤,也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对国民教育的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