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实义【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

  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传媒格局调整、新闻队伍构成复杂,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是虚假新闻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媒体、某些记者为一已私利,不惜践踏职业尊严,越过职业道德底线,不遵守新闻规律,制作不实新闻甚至虚假新闻,以求轰动效应。这样的做法要不得,也是不能容忍的。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回到新闻的真实上来,以“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采编新闻。
  
  一.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见,新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事实,一是报道。报道要以事实为基础,报道的过程要投入真情。因此,新闻的真实性,在真理上要做到事实的真实,在情感上要做到真情投入。
  在新闻报道中以事实为基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的真实性,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和原因这几个要素的真实性,这几大因素哪个都不能有虚假,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怀疑。事实报道中所引用的资料必须准确无误,新闻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必须确凿无疑。只有保证了这些新闻要素的真实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的生命是事实的真实性,尊重客观事实是新闻采编人员应信守的第一原则,否则就会出现新闻的失真。
  新闻在保证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同时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新闻事实要传递给受众,必须经过新闻工作者的采编,但是由于采编人员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在对同样的事实进行选择采编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强调新闻以事实为本源,并不否定新闻的倾向性,相反,新闻报道必须具有倾向性。我国的新闻报道方针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服务社会大局。即使如此,新闻报道也不能凌驾于事实之上,把某种观念强加于事实之中,而是要投入真情实地采访,用含有真情的思维把新闻事实告知受众。新闻采编人员要学会通过事实的选择、稿子的结构、稿件的组织所形成的内部逻辑力量显示出传播者的阶级立场、价值观念,让受众在审美中不知不觉知晓新闻事实,接受价值观念,进而达到传递意识形态的目的,实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服务社会大局的新闻报道目标。
  
  二. “场”的缺失是新闻失真的重要因素
  
  这里说的“场”所用之意为“处所”和“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记者报道失去立场或不在现场都会造成新闻的失真。
  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有的记者只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轰动性,为谋取私利恶意歪曲事实或杜撰事实。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纸做的包子》,之后各地媒体转载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经过查实,原来这是一则虚假新闻。这则虚假新闻是新闻从业人员蓄意、恶意的造假,是记者只为利益所趋失去了人生价值立场而造成的新闻失真。
  另一种情形是记者不深入现场采访,只是在录制间合成现场,或在办公室、家里电话连线说新闻,更有甚者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其行为是不在新闻发生的场所,虽不构成虚假新闻,但也会导致新闻失实。“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是新闻人追求的目标,“第一时间”是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第一现场”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保证。记者不在新闻现场,记者不深入实地采访,就不能保证新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准确性,或者采用了其他媒体的稿件,其结果是虽不造成虚假新闻,但也就会造成新闻的部分失真。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记者只有亲临现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实,用脑子筛选事实,才能报道真实的事实,反映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为今后防预类似事件提供经验。
  可见,“场”的缺失是造成新闻失真的重要原因,而且即使不是虚假新闻也并不意味着其新闻没有失真。
  
  三. 防止新闻失真的对策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之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树立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是必须的,也是勿庸质疑的,否则就做不好新闻工作,当然也就不能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是新时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否则党和国家将失去民心民意。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是要做到新闻总体、本质的真实,要强调客观、公正,有立场。本质的真实,除了客观、公正以外,就是要把握好新闻事实的内在规律,要强调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要从大局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出发,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意愿。
  (二)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新闻事业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阶级没有消亡的社会里,新闻事业必然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事业隶属于执政党,任何否认新闻事业阶级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任何鼓吹新闻自由的主张都是别有企图的。在我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都要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原则。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向我国渗透,对一些人的思想和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正在经受着严重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如此形势,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提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宣传党的主张,用事实向受众反映我国的改革发展成果,积极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为国家稳定发展大局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保证新闻要素的真实性和采编过程的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要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要采写和发表新闻做到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
  (四)提高采编队伍修养
  事实发生之后,如果没有新闻从业者的参与,新闻也就无从谈起;只有新闻从业者把“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事实”才能成为“新闻”,而采编人员能不能揭示新闻的本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从业者的修养,只有加强新闻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尽可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从业者的素养至少应包括政治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艺术学和人类文化学。素养的高下决定着对信息的取舍和如何处理。新闻从业者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世界,面对的是纷繁的各行各业。因此,只有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其特殊规律,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抓住新闻的价值。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提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因此,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队伍建设和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提高新闻真实性的关键所在。
  (五)回归基层生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闻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才会获得全面、客观、真实的信息。如果记者坐在家里“策划”新闻,索要各部门的文字材料,就难以反映生活的真实,更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就背离了新闻人的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源在群众,只有走进基层、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社情民意。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采访写作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
  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广阔天地。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工作者才能关注到人民群众朴素平凡的生活,新闻报道才能更加入情入理,有血有肉,新鲜活泼,可亲可信,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