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贴近”提升传播力】德育工作的三贴近原则坚持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媒体肩负地的任务更加艰巨,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分众化、“草根”化,对媒体传播目标的分类,内容组织区分,以及对社情民意的回应等等提出了更加急切而细致的要求。另外,在现代传媒语境中,即便是主流媒体,其生存发展赖以维系的也不可能只是党报、党台的地位本身,而是依托良好的公信力、权威性,去创造区别于一般媒体的舆论引导的厚度和强度,进而去扩大和增强公信力、权威性,在有价值的传播中实现传播者的价值。这些要求,对主流媒体既是极大的挑战,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认识,就会意识到这正是主流媒体重塑自我,赢得最广大受众认同、认可的努力的新起点。突破传统党报意识,在秉承党报优良传统的同时,密切关注新兴媒体的业态、新闻运作模式、盈利模式,放下架子,努力借鉴,为我所用,党报实现传播状况不断优化,受众支持度不断提高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从内容制造上讲,我们可以讲出很多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可资借鉴的方法,但我认为核心抓住一点,就抓住了根本,那就是“三贴近”。有了“三贴近”可以实现内容制造的根本变化,就可以逐步实现报纸读者从少到多,传播面从窄到宽,影响力从弱到强的转变。
  第一,从“三贴近”入手,为党的方针政策提供扎实、生动、有力的事实依据,使新闻导向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让人民群众接受。目前,党报传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受众的需求对接不恰切。在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中,对于受众的研究不够,那些是受众应知欲知的,那些已经是通过其他渠道已经非常熟悉,区分的不仔细,于是产生了说的和听到,刊登的和想看到的不对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三贴近”入手,接触、了解、研究受众的需求,寻找他们可以接受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利用他们熟悉可以接受的方式,传播他们需知欲知的东西,就可以寓传播于自然而然中,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第二,以“三贴近”为目标,用新鲜、活泼和有深度、有内涵的报道,抓住读者,解决吸引力问题。我们常说读者不读党报,原因有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没有挠到“痒”处,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有传播力的宣传?如何实现新闻选出的有效性?共同的答案中离不开“三贴近”,所谓的新闻要素,几个W,包括全世界新闻界通行的标准,追本朔源都离不开“三贴近”,只是叫法有所不同,但从最生动扎实的生活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矛盾、探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这种通行的做法,无疑是概莫能外的。当然报道得是否高明,涉及记者的资历水平等等,但离开了“三贴近”这个根本,一切都是缘木求鱼。
  第三,借“三贴近”的手段,让广大编辑、记者在新闻一线的生动实践,实现自我教育和新闻意识、实际工作技能的不断提高,以“三贴近”的水平和能力,作为衡量新闻从业者新闻业务水平和服务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能力的标尺,校短量长,奖优罚劣,实现人才和干部队伍的不断优化。从穆青、郭超人等优秀记者的成长经历中,以及众多报纸人才培养的过程可以看出,优秀记者编辑的成长,没有足够的实际锻炼,不能始终如一地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保持密切关注,没有若干个经常小区的点,没有基层相当数量的朋友,想写出像样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到基层,跑一线,沾泥土,接地气,也许不会写出高深的理论文章,但一定有鲜活生动的报道。而且“诗外”的功夫也会不断增长,包括增广见闻、开阔眼界、体察民间疾苦、发现事物的苗头,进而做到引领风尚不跟风,诊察问题不添乱,个人在业务上不断走向成熟。报社也要积极地倡导这样的风气,使“三贴近”的模范践行者得好处、受重用。
  第四,按照“三贴近”的本质要求,设计和调整报纸的内容摆布和版面安排。报纸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服务人民群众,并没有矛盾,相反如果找准了结合点和有效的实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新闻宣传的有效性。内蒙古日报近年以来进行的改扩版,按照“三贴近”的本质要求,把群众的欲知需求作为调整专副刊定位、调整栏目的前提,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先期的《理论》、《产经前沿》设计实施和今年的版面语言改革以及专副刊调整,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其中《纵横》、《人物》、《艺苑》等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阅读热。
  实践证明,实现有效传播,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的方式就是“三贴近”。只要我们把这个问题认识清楚,而且真实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把精力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制约党报(刊台)发展的一切问题均可以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皇甫美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