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爱国主义?

  近日,一对中年英国兄妹在打扫去世亲人的房间时发现的乾隆时期瓷瓶,拍出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震惊英国媒体。有英国记者称,天价购文物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   一旦扯上爱国,围观的必然多。必须得承认,我也是围观者之一。只是读来,这种爱国新闻总让人憋闷。本来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被外人抢了去,如今还得自己花大价钱再把它买回来。买也就算了,自家几个人还在那里互抬价格,生怕给外人的好处少了。
  这种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的事,偏偏正在狂热上演,一些有钱的中国人还乐此不疲,更何况有件爱国的外衣,大笔花钱的理由又是如此正当。老外自然是乐于见到国人的这种情绪,因为他们从祖先近似强盗的手段里,获得的是无本万利。可我们必须冷静地想想,我们得到了什么?用巨资堆砌出来的瓷器爱国主义,到底值不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中国需要这样的瓷器爱国主义。就像《金融时报》记者撰文指出的,回顾上个世纪的历史,手里有了钱的中国人最渴望的就是重建自己的历史,“而收回这些文物,有助于他们重寻身份和文化”。确实,寄托于这些天价文物之上的,正是重建这些文物所代表的那些曾经的荣光和繁盛的历史。可如果正是这些流失的文物,刺激着国人不断自强,并最终有了买回流失文物的实力,那我们更愿意这些文物还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否则,被自信甚至自负膨胀了内心的国人,再靠什么来刺激自己继续奋进?
  说这是自负并不夸张。要不,一个估价80万到120万英镑的花瓶,为何会在中国人的一次次举牌下,被拍出创下世界纪录的4300万英镑。这样的竞拍,甚至让我看到的不再是爱国,而是一些个人的面子,更有甚者,是打着爱国旗号的投机游戏。谁都知道,这样的竞拍,除了是文物的原拥有者得利,接下来获利的就是竞拍的胜利者。因为这个头顶爱国主义的花瓶,已经因这场拍卖而以4300万英镑的价格尽人皆知,而这个价格就是这个花瓶现在的身价。可以想见的是,以后再有转手,这花瓶的价格只会比4300万英镑更高。至于花瓶的新主人,从中得到的或许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美誉。
  有个常识更需要被提及。有些东西不是你拥有了,它才属于你。这些流失文物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在向人展示时都会标注来自中国。不论它的主人是谁,它是中国的――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有了这样的文化历史属性,我们还有必要花巨资只为购得它的所有权吗?其实,国家文物局也一直不支持购买非法流失文物,而且,和这种巨资回购相对应的,是近20年我们的文物流失也远甚于过去。很难说,不是这种国人有些非理性的回购行为,刺激了海外文物贩子对中国文物的非法需求。于是,低价流出去,再高价买回来,这样的恶性循环实在很恐怖。
  而中国富豪的盲目一旦被海外文物贩子和拍卖行所利用,其结果就是购回的文物和所花的价钱极不对等。《谁在拍卖中国》一书的作者吴树,曾对十几位富豪收藏者进行明察暗访。藏品的主要来源为海外拍场,投资达数亿元人民币。但调查发现,除去赝品,85%以上的藏品都是元、明、清三代官窑瓷器,其中又以清代官窑瓷器为主。这些动辄上百万元、数千万元一件的元明清官窑瓷器,根本算不上是国宝级文物精品,现在想卖也卖不出去。这主要是,一方面中国的富豪收藏者大多在文化底蕴上有所缺失,只把艺术当做投资,并不明白艺术品拍卖中的黑暗内幕。此外,一些国际大拍卖行都善于炒作,利用中国的盲目爱国主义进行商业运作。
  历史当然需要被记住,但以什么方式却值得商榷。用巨资买回流失文物,我们获得的是一时兴奋,却可能失去长久的精神动力。而且,就像这个名字一样,“瓷器爱国主义”本身或许都是个易碎品。毕竟,我们现在还没有富裕到可以花5亿元去买一个花瓶,纵使这是富人自己的钱。这种靠着单纯的一腔热血和热钱支撑的爱国主义,极易失去大众的理解和支持,那它还能有多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