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一家企业之邀,我曾到北京参加过一次“中国XX人物”的“颁奖盛典”。其实,所谓“盛典”,参加者不过一百来人,主席台上没有一个“重量级”人物,而主席台下除了获奖者,就是获奖者的“亲友团”;而真正的“主办”,则是一家报社下属的一家杂志社,而且有拉大旗之嫌,因为那家报社的名字一直写在或说在那家杂志社名字的前面。但与我坐在一起的媒体中人,都觉得十分滑稽:一家并没有多少影响力的杂志,居然可以主持评选带有“中国”字号的“十大新闻人物”“十大创新人物”“百名杰出人物”等等有影响力的奖项!
最近,在北京一家杂志社举办的“十大杰出管理人物”颁奖典礼上,国内一知名化妆品企业的总裁助理也对此流露出:“类似这种奖项,总裁一年要被评上十几个,实在是没有时间亲自出席,只能让我来代领。”
有媒体报道,去年年底,昆明两家都市类报纸各联合了一家网站,同时在头版头条位置推出了本土企业品牌评选活动,一个号称“引爆150家云南标杆品牌巅峰对决”,一个自谓“云南有史以来最丰盛的品牌盛宴”;A报将评出“领袖”“杰出”“新锐”“传统”“公益”等50个“兴滇品牌”,B报将评出“功勋”“卓越”“潮流”“历史”“慈善”等50家“领袖企业”。
两家报纸都是广告、专题一齐上阵,专家、学者纷纷捧场。但众多企业却眼花缭乱,一头雾水:到底该参加那个评选?而权衡的结果,则往往是“一个都不能少”。他们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平衡某种关系。
不论多大的媒体,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没有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几乎无法生存。同时,为了生存得更好一些,媒体就想着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各种各样的评选活动,正是媒体对自身影响力的开发利用。
影响力是媒体的一种稀缺资源,和其它任何资源一样,开发利用都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就是有多大的影响力做多大的事,做多大的事就要有多大的影响力。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生态恶化;对影响力资源的过度开发,则可能导致影响力衰竭。
现在,针对企业或企业家的评选颁奖活动,差不多成了一个产业。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从开始的推波助澜(你评选,我炒作),已经演化成了赤膊上阵(我炒作,我评选),整个过程都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要得奖得缴参评费,要得大奖得缴赞助费;要得奖得做广告,要得大奖得连续做广告。因此,由好多媒体主办的评选颁奖活动,实际上都是由该媒体的广告部“主办”的。
知道了媒体为何热衷于评奖,就应该知道,这样的评奖并没有什么权威性可言。作为主办方的媒体可能会表现出很权威的样子,但内心却十分空虚。不然,为什么总是把颁奖典礼放在开重要会议的地方举行,而结果却只租了其中的一个小厅;为什么总要承诺有重要领导参加颁奖典礼,而结果却常常落空?
心虚意味着力不从心。这个“力”,就是媒体的影响力。作为媒体,不仅要修炼自己的影响力,也要爱护自己的影响力。不加节制地滥用影响力,是一种真正危险的游戏,必然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丧失。
公信力的丧失,则是媒体的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