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电视民生新闻】今日民生新闻

  【摘要】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人际化的传播追求,体现了时代特点,顺应了新闻改革的趋势,近年来迅速在各省市地方台发展壮大。本文以电视民生新闻为对象,将其置于社会发展、媒介竞争的环境下,分析了它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做一些展望,并试图从传者的角度对民生新闻进行一次深层次解读。
  【关键词】民生新闻 百姓生活 平民视角 话语权
  
  近年来,“浪潮性”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标志。就业界而言,以江苏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为燃点,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一时间》,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等一批立足本地,以反映百姓生活和需求,关注百姓生活状态和精神情感变化为内容的“民生新闻”节目相继亮相,构成我国电视新闻栏目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民生新闻的内涵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强劲势头,民众对地区事物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民主、民权、民生、市民等关键词逐渐在市民意识和媒体意识中形成。因此,“民生新闻”所呈现的对民生景观的报道自然承载着媒体的社会责任。
  从节目形式上来说,小环节、多色彩、主持人贯通、观众互动,贴近生活使民生新闻赢得了市场。但从总体来看,民生新闻仍然是各类新闻的杂糅体,按照栏目宗旨进行了格式化的包装,使其在内容定位上显示出某种一致性――关注民生疾苦。因此,从本质上讲,“电视民生新闻”是指以广义社会新闻为定位,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内容上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态与心灵空间的节目类型。
  二、对民生新闻的深层解读
  从传者的角度看,民生新闻之所以能赢得受众,与传播者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媒介功能有关。
  1、媒体的角色定位
  通过对各地市新闻样本的分析可以发现,新闻媒体已不再只是由上而下进行单向灌输和宣教的工具,已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平台,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搭建了一座桥梁。这是民生新闻存在的基础,也是其需要不断强化的角色定位。
  ⑴传播者之于受众
  传播者设想自己是受众,理解和思考受众的需要和行为动因,体会受众可能有的需求和可能产生的视听行为,从而更有效地为受众服务。同时借鉴人际传播中互动作用及非语言符号的应用,注重营造与观众面对面交往的氛围,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只有真正考虑受众的需要,传者才能更好地实现受众对自己的角色期待。
  ⑵传播者之于政府
  这是传播者对媒介功能的重新认识。在我国,媒介为国家所有,其既要用国家所赋予的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要用市场上赚取的经济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传播者对于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直接决定了他们采取何种价值取向及方式进行报道。民生新闻的出现体现了传播者从单一喉舌向服务大众的媒介的过渡。
  2、话语权的转变
  电视民生新闻从本质上来说,是确立了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理念,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观众,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话语权是指支配力量而非利益享用,是通过媒体发出的团体或个人的声音,它与社会人的言论自由不可等同。广播电视传播的话语权与媒介人物的传播权紧密相联系。”过去在镜头前能够拥有话语权的人必须具备相当的资格并符合严格的条件,然而今天,民生新闻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说百姓的身边事,帮百姓排忧解难,还有的电视台通过开通观众热线,进行热点话题的讨论以及电话连线现场观众就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评价,使普通百姓能够通过新闻媒体得以表达自己个人的意见和见解。这样的新闻不但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且还由老百姓自己来讲述,来评论,从而实现了话语权的转移。
  三、电视民生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民生新闻,体现着大众传媒的一种平民化、人际化追求,是新闻节目的新样态,但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当媒体大量关注民生新闻,追求平民化后,部分新闻出现媚俗、猎奇、迎合、浅薄等不良现象,其结果就是大量的民生新闻信息化、简单化,淡化了重要新闻、有积极意义的严肃新闻、赋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这种卖弄噱头,迎合某些观众的低俗心理,片面追求收视率的行为,是对新闻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放纵。新闻如果没有社会意义就丧失了传播的意义,因此在电视新闻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传播主流社会的先进思想观点,弘扬社会新风,凸显城市文化内涵。
   2、民生新闻将自己完全定位在市民式的视角之下,必然带来一些问题。因为新闻是全社会的新闻,它通过舆论达成全社会的沟通并校正社会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一种整体化、能够整合的社会资源的新闻观念。而电视民生新闻中,一味地以个体化的形式对社会进行描述,会导致社会舆论的失衡。
  3、电视民生新闻是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视改革相伴生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受高收视率及随之而来的高广告收益的推动下,某些媒体经营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使民生新闻过多过滥、水平参差不齐,或是以新闻娱乐化为口号,一味在新闻外部包装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对内容的整合,致使民生新闻热闹有余而精彩不足。
  4、生活的多元化使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民生新闻只是契合了一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并非全部。在急遽变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多元的信息来消除自己的不确定因素。新闻媒体应该全面、平衡地反映这种多元化的舆论,增进人们对于不同文化及社会诉求的宽容和理解,保障公共权力的正确使用。
  5、民生新闻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投入到了与城市居民相关的信息上,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却被置于传媒注意力的边缘,他们很少有机会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他们在民生新闻中的缺席与我们倡导的“三贴近”原则有一定的背离。市民对农民的印象是平面的、单一的。大众传媒应积极帮助农民与城市融合,多方面反映其需求,帮助其改善生存环境,促进农民的城市化。
  民生新闻以平民化的姿态,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贴近以老百姓为主题的社会现实生活,赋予百姓表达的权利和机会,实现了话语权的转移。其以平民视角反映百姓生活的新闻策略,所体现出来的是倾注真情真心的社会关怀,因此深受市民的欢迎,赢得了民心。它不是以信息量、权威性、深刻性等内容取胜,而是赢在一种态度,一种放下媒体高高在上的架子,千方百计寻求与受众无限接近,真正想要和老百姓心贴心的态度。
  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与社会文化体制的变动,尤其是“三贴近”有着客观的呼应。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知道,新闻报道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日记,新闻媒体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必须不断更新已经陈旧的理念,让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和普通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保持零距离,在引导舆论的同时,还要为受众所接受。惟有如此,才能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忠实记录者。■
  参考文献
   ①王阳:《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②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三版
  ③陆晔、苏菲,《地方电视新闻的新走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
  ④侯蓉英,《对公众话语空间的建构》,《中国电视》,2004.6
  ⑤叶子,《反思传统 回归本质》,《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⑥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
  ⑦朱雯,《从“民生新闻”现象看传播理念的嬗变》,紫金网,2004.04.05
  ⑧叶家铮,袁东亮,王忠珍:《城市台电视新闻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⑨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⑩何可一,《分析“无限贴近”的新闻理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1期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8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