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娱乐属于人类审美活动之一,但并非所有的娱乐都属于审美活动。就电视娱乐而言,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可以大致分为纯粹的娱乐与审美的娱乐两种。当前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普遍追求纯粹的娱乐,存在奇观化、形式化、低俗化、复制化、碎片化等问题。在创作娱乐节目的时候除了追求感官的刺激之外,还应该寻求审美的娱乐,给娱乐赋予一定的意义与内蕴。
【关键词】纯粹的娱乐 审美的娱乐 电视娱乐节目
波兹曼说“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娱乐是一切电视节目的意识形态,从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之日起,娱乐就与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到后来出现了一种专门的节目类型――电视娱乐节目。
电视娱乐节目属于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大组成部分。“电视综艺节目是最有电视特点的节目类型之一,除了文艺欣赏之外,它还有欢聚、娱乐的功能。”①综艺节目的理念随着电视文化的变迁不断被拓展开来,“它已经不仅仅是‘综合才艺’的表演,其外延更扩大到了整个综合娱乐节目,包括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的电视娱乐节目,也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新形式。”②电视娱乐节目已成为综艺节目中最具活力、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也同样担负着提供大众审美享受的义务,“娱乐的需要,其实是人的审美需要的主要成份。娱乐是使人得到全面的丰富和发展的正当的和重要的途径之一”③,并且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之一,所以,娱乐无可厚非。
娱乐是什么
从基本的词义来看,“娱乐”指的是一种身心放松和精神愉悦的实践活动。它没有外在的功利目的,所追求的是放松人类身心,满足人内在精神愉悦的需要。“娱乐”一词进入到电视传媒这一语境后,是指通过电视传媒的方式使人得到身心放松和精神愉悦的实践活动。“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④,从而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娱乐就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审美活动之一,使人在今日沉重的生存压力之下得到片刻身心的自由舒展。
并非所有的娱乐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就电视娱乐而言,可大致分为纯粹的娱乐与审美的娱乐两种。“纯粹的娱乐是一种‘以娱乐为手段,旨在逃避现实生活和调节世俗心理之目的’的娱乐方式,它注重文化消费层面上的游戏、欢娱。而审美的娱乐是‘观众沿着感受力的光谱深入而灵活的做出反应’,是一种审美层次上的心灵的愉悦。”⑤前者是一种感官上的快感,属于快餐式的娱乐;后者是精神上的愉悦,反复品味、甚至有历久弥新之感。据此电视娱乐节目也就包含着两种层次:纯粹的电视娱乐节目,审美的电视娱乐节目。这两种类型都可以实现娱乐的目的――给人带来快乐,可二者间存在优劣之分,很难将前者当做是审美享受。问题是今天的电视荧幕被纯粹的娱乐所占据,各类媚俗、低级的“愚乐”节目用种种非正常的手段不断刺激我们的感官,于是对电视娱乐化的斥责声愈来愈猛烈,同时我们也从内心深处期盼着具有审美娱乐特质的优秀节目出现,希望在娱乐中能多一点意义的分量。
当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之“轻”
从1997年开播的《快乐大本营》席卷全国起,形式各样的电视娱乐节目不断涌现,然而真正为观众所喜爱并称道的节目却少之又少,我们听到的更多是精英知识分子乃至更广泛的大众对娱乐节目的诘难之声。
奇观化。在注意力成为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的传媒环境中,制作者们往往绞尽脑汁寻找各种吸引观众的招数,制造“奇观”是其中之一。在电视娱乐节目中,这种奇观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仅从主持形式上看,就奇招频出。新颖的“主持群”形式给观众在第一眼上就制造了一种热闹的景观;还有一种男女搭档的主持形式,用一位高挑美丽的女主持搭配一位个子稍矮长相一般的男主持,这种形式打破了观众传统的欣赏思维,形成了一种奇观化的主持形式。
在内容方面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挖掘异于日常生活与思维的各种事件与人物,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制造噱头。首先是在嘉宾的选择上,各娱乐节目往往选择当下具有话题性的热点人物。但通常情况下此类嘉宾资源是比较缺乏的,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选择普通人做嘉宾,通过这些普通人的一些不普通的言行来制造奇观化的景象。譬如目前拥有较高收视率的《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嘉宾全是不知名的平民百姓,可是当他们站上舞台,通过话筒在摄像机前宣扬自己的婚恋价值观,尤其是异于传统的价值观时,他们就不再是普通人。
对于奇观化有这样一个问题:当观众已经看了太多的“奇”和“怪”,已经“见怪不怪”之后,我们的节目又该制造怎样的景观呢?
低俗化。关于电视的低俗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经有了大量的论述,本文希望指出的是其中三种在近期的电视娱乐节目中愈演愈烈的现象。一是对身体的消费。身体成为了现在娱乐节目的娱乐元素之一,通过身体直接刺激观众的感官,形成的也是一种形而下的快感,与我们所说的审美享受背道而驰。这种鲜明的身体刺激给观众形成的快感只是一时的、转瞬即逝,并且这种快感是对眼球的直接刺激,丝毫谈不上精神的愉悦。
第二点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即娱乐节目的过度平民化。娱乐化的风潮将媒体从曾经的神坛上移到了普通百姓之中,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其实是大众的胜利。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欢迎大众的参与,逐渐地,大众成为了越来越多节目的主角。可是,在大众的狂欢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普通人身上的丑与恶,疯狂与偏执。真正普通人身上的善良、朴实、勤劳被我们的制作者选择性屏蔽了,毕竟这些美太普通了,如果不是感天动地的美德那么宁愿选择丑来博得观众的注意力。如果说观众是上帝,要投观众所好,那么一味地过度放低姿态取悦观众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一来,电视娱乐节目也就丧失了其主体性,无法起到引导观众的作用。
第三种倾向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局。如今,人们生活中文化消费品的数量激增,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制作出一档广受好评的节目是日益艰难。既然无法通过广受好评这种“竞优”的方式来博取关注度,于是通过“竞劣”获得批判与抨击成了另一种注意力经济时代搏出位的方式。不论是出于创作者的主观意愿还是客观因素所致,我们在荧幕上确实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低俗节目。现在的做法通常是在节目中专门安排一名或几名“丑角”,主持人和嘉宾可以对其进行肆意的批评和嘲弄,而这位“丑角”也都欣然接受。这种做法固然能博得观众一笑,可是笑过之后又能得到什么呢?为了节目效果是可以做一些异于常规的事情,但是不能丧失身为人的尊严和人格。
复制化。电视节目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大众传媒和资本市场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产物,当然不可避免的具有现代传媒批量生产、规模复制的特点。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基本上都模仿自国外与港台的节目类型。模仿并没有错,模仿是创新的前一个阶段,在模仿中实践创新其实是一条捷径。同时模仿还能有利于我国整体电视节目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问题是当前节目模仿复制的泛滥。因此,我们很难找到生存时间超过五年且依然具有活力的电视节目。即使是《快乐大本营》这样屈指可数的拥有长生命力的品牌节目也是通过一次艰难的大改版才成功地度过了当时的收视瓶颈期。
大量电视节目的复制化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快乐大本营》的快乐家族开始,主持群的形式就不断被复制,不少综艺娱乐节目都开始采用多人主持的模式,四五个主持人齐刷刷站在台上一人一句话就能避免综艺节目最怕的冷场。但是,随便找几个配合并不默契的主持人凑在一起并不能达到主持群这一形式的真正作用,只会给观众造成混乱的景象,说了很多话、逗了很多乐却没让观众嘴角上扬。
碎片化。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出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用“好……现在”这一句式体现出了电视话语的碎片化特征。这是电视媒介特性所决定的,然而对于电视综艺节目而言,每一个节目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内部如果支离破碎又如何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呢?在审视电视娱乐节目时似乎人们很少去考虑其中的联系性和逻辑性,毕竟多数人认为娱乐节目只要能让观众放松、高兴就行了。可是,即使是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也始终是围绕着一个主题的(小人物底层生活的酸甜苦辣)展开的。要让观众真正产生愉悦之感,缺少一个可以贯穿整个节目的主题无法真正实现“娱乐”的目的。
即使是国内娱乐综艺节目的佼佼者《快乐大本营》,尽管开播十余年来收视率一直都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可是整个节目始终都缺少一个明确的主题,感觉是在为了搞笑而搞笑,稍显零乱,更多的是靠主持人的魅力与明星的吸引力来支撑整个节目。相比而言,如今正处于舆论漩涡中的《非诚勿扰》至少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整个节目从总体上始终是围绕着现代人的婚恋价值观设计,展现着当代中国人传统又新潮的一面。并且从主持人到专家再到相亲选手,更多的时候还是通过大众媒体在宣扬一种健康的价值观,引导着单身男女正确地选择自己的另一半。这种主题上的鲜明性与一致性是这一节目获得巨大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基本上每一期节目都能够给观众留下继续讨论的话题。下一步创作者所要做的应该是把话题尽量从批评声转到赞扬声上来,逐渐走上审美娱乐的道路。
如今,“娱乐”成为了电视的主题词,电视影像已经逐渐丧失了巴拉兹所称颂的“视觉文化”表情达意的能力。那些缺乏原创性和审美娱乐性的电视娱乐节目,错把吵闹当成热闹,把无知无耻当作幽默搞笑,把装疯卖傻认为是捧趣逗乐。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娱乐”应该具有更多意义,“在一个如此多的由视觉和我们自己的影像所主宰的文化中,审美经验的概念既太多又太少,因为从那个意义上说,审美经验随处即是,并且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与日常生活中。但正是这种文化的扩散使个人艺术作品的观念成为问题,也使审美判断的前提变得不甚恰当。”⑥我们苛责的并不是娱乐本身,娱乐无罪、审美有理,那些轻飘、贫乏的纯粹娱乐我们希望适可而止,而那些能在愉悦身心的同时给人以精神上美的享受的审美娱乐才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参考文献
①李明海、郝朴宁:《中外电视史纲要,》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8
②李明海、郝朴宁:《中外电视史纲要》,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8―189
③张晶,《娱乐:溶解性的美》,《社会科学》,2002(12)
④【英】H?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0
⑤周伟莉,《纯粹的娱乐与审美的娱乐――析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1)
⑥【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8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传播学硕士)
责编:周蕾 实习编辑:张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