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剧的流行使得字幕组这一隐秘的网络组织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但是又因为版权方面的敏感问题,他们一直都处在半灰色地带。笔者试图通过对外国电视剧、电影字幕组的介绍和分析,找出他们存在的意义以及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字】美剧字幕组版权
一、P2P环境下的字幕组
1、简介。P2P 是peer-to-peer的缩写,其中peer的意思是“在地位、能力等方面的同等者、同事、伙伴等”。P2P不仅是一种网络传输技术,也是一种传播方式,即“点对点”的传播。在P2P 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其中,电脑既是传输终端,也是传输起点。与传统的主从式架构(即用户通过浏览器向特定的服务器或供应商发送链接请求进行交流和传输,用户之间是不能够直接相互传输数据流的)相比,P2P是一种“去中心化”(De-Centralize)架构。意即任何用户只要使用P2P软件,就可以向任何同类用户传输数据,而且所有的P2P软件用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资料库,其功能就类似于主从式架构中的服务器资料库。
P2P传播技术的威力在近几年美剧以及其他外国电视剧在网络上的红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这种技术所特有的平等性、参与性、便捷性、选择性、互动性、“去权威性”,甚至自娱自乐性的个性特点,对于传播界来说,与其说是一场技术革命,还不如说是一场思想革命,它改变了人们看待互联网媒体的观念。
而这一切都是以外国电视剧的流行为载体。从2006年美国电视剧“越狱”的火爆开始,早已在网络上流行开来的外国电视剧便更加火爆到一发不可收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字幕,于是衍生出了一批业余爱好者自发形成的字幕组织,他们利用海外资源和外语特长,持续不断地将更新播出的外国电视剧的对白翻译成中文字幕,连同新鲜出炉的剧集一起发布在诸如公共论坛上,供网友免费下载分享。
2、工作流程。本文以美剧为例,解释其字幕产生的流程。通常一集美剧字幕的制作有以下几个步骤:提供片源,时间轴,翻译,校对,压片以及上传发布等。美国剧集的播出是在美国东部时间19点,也就是北京时间早晨8点左右。在剧集播放完之后的几分钟,字幕组成员就可以从国外的BT网站上下载到各种版本的无字幕视频,然后传到国内字幕组的FTP,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与此同时,字幕组的一些国外组员(大多以留学生为主)会负责录制英文字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翻译们的工作量。国内的字幕总监在通过QQ或MSN得到片源和文本字幕后,马上开始通知参与这次翻译行动的时间轴、翻译、校对和压片人员,这些准备大概在北京时间早上的9点30分左右就会全部就绪。
一般来说,一集制作需要1个时间轴、2―4个翻译、1个校对和1个压片人员。在接到视频文件后,时间轴人员就开始工作了。他需要清理字幕里的广告,为英文字幕配上时间轴。这个工作大概需要2-3个小时。中午12点左右,字幕总监会收到配好时间轴的英文字幕,并将之分派给翻译们。翻译初稿完成后,还需要校对人员最后把关,纠正翻译错误,统一翻译风格,并重新检查时间轴。字幕全部完成后,字幕总监就可以将单独的字幕打包上传发布了。其他的技术人员则会把字幕内嵌到视频上,统一压缩成不同格式的视频上传并发布。这从头到尾的过程用时不过5-8个小时。也就是说,基本隔天就可以在中国大陆看得到前一天晚上美国首播的电视剧。
3、组织结构。加入字幕组的成员大多数是纯正的剧迷,将一部自己喜欢的、只有英语或日语对白的剧集做出一套符合中文语言风格的剧集字幕,分享给网友并得到认可,这对于一个铁杆剧迷来说是最大的动力所在。各大字幕网站的招聘贴表明,大部分字幕组成员是兼职人员或学生,这包括出生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三代人。学历则包含中专、大本、硕士、博士四个级别,几乎囊括了全中国的语言精英,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海外留学人员。
二、字幕组的存在缘由
1、网络需求。美剧,外国电影,外国电视剧,甚至是动漫作品,都依据没有国界限制的网络世界而大行其道。作为网络消遣的主要内容,下载国外流行或者经典的电影电视已经成为了广大网民,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新兴上班族的日常习惯。美剧交流网站“伊甸园论坛”曾就观看美剧的网友年龄和学历层次作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该调查的1000多名网友中有75%的网友年龄在19岁至40岁,71%至85%的网友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这表明,观看美剧的中国网民更为集中在学历相对较高的中青年层次,尤其是都市白领和高校学生,因为他们英语水平较高,看美剧的障碍相对较小。大批的在校大学生也借助观看美剧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
2、文化影响。学习英语或者其他外语也许只是字幕组繁荣的其中一个原因,更深层的还在于文化方面。
首先就受众角度而言,外国影视剧作品的受众基本以高学历人群为主,他们占有更多的媒介资源与文化资源,同时对于故事节奏和制作精良程度要求高。由于国产电视电影作品普遍存在着编剧内容老套和制作水准中庸等致命问题,根本无法满足在信息相对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被国外高水准作品“惯坏”口味的观众。
其次,就作品内容而言,不少海外影视作品注重从普通小人物入手,挖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此宣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例如连播了十年的经典美剧“老友记”,就是讲述身在纽约的六个缺点一堆的年轻人之间的趣事。即使像诸如英剧“是,大臣”或者美剧“我为喜剧狂”这类以成功人士甚至是国家政要为主角的作品,也不乏对人物小缺点的调侃和讽刺。这就使得国产影视作品一贯被人诟病的“假大空”在面对海外优秀影视作品里人性化、个性化的生动感染力时,被轻而易举地击败。
第三,就受众心理而言,在海外影视作品红火的近几年来,不排除其中有不少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潜藏着一定的心理优势的可能性。他们认为看美剧意味着时尚。因为美剧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美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代表一种强势文化,欣赏美剧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更是与世界同步,是时尚的生活方式。美剧会因此成为聚会、论坛和报刊等的重要谈资。尤其是都市白领和高校学生都有一种从众心态,不去追逐这些唯恐会落伍于人,被排挤在圈子之外。
3、自身受益。 字幕组成员本身其实在传播学中已经同时承担了“传者”和“受者”这两个角色的职能。因为首先字幕组的人员本身在加入组织之前可能就已经是狂热的外国影视剧迷,他们之所以愿意做这种无报酬的义务劳动,一方面是出于热情,一方面是出于更好地应用外语,同时还不应忽视他们可以享有第一时间优先看到最新剧集的权利。这三个方面才真正完整地构成了字幕组工作的动力。
三、字幕组的困境
1、侵权。提及字幕组和下载资源,最终学界几乎都会把话题归落到“版权”上来。那些字幕组在影视作品开始的屏幕上会打出这样一行字:“本字幕仅供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用途,请于24小时内删除,请购买正版。”这是他们为了规避版权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法律规定境外电视剧要进入中国必须有广电部门的批准,不允许私下的网络传播。虽然如果是小范围内的,如家庭或是供学者研究学习交流,那不算侵权,但是将翻译好的作品放在网络上面公开传播,就必须要得到原作者的同意和相关部门的批准。因而尽管字幕组成员都以自己的身份和功劳为傲,但是却鲜少有人愿意对媒体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样隐晦的背景成为了他们的难言之隐。
2、被侵权。虽然字幕组成员们费尽心血的成果完全不求物质回报,但这却给盗版商一个绝佳的牟利机会。无孔不入的盗版DVD碟商正是利用了字幕组们版权的模糊处境,知晓他们无法名正言顺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于是大肆盗用优秀的有口碑的字幕片源,刻录成DVD光盘以廉价出售。即便廉价,相对于几乎为零的成本而言,也有暴利。如此说来,字幕组又成了任人宰割却无法声张的受害者。
3、组织与经费问题。除了版权的敏感问题,经费也令字幕组头痛。国内的大多数影视论坛几乎都会遇到经费紧张的问题,由于网站的广告收入少,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维护都是靠论坛会员的集资。虽然字幕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为论坛吸引人气,吸引广告投入,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论坛都收入惨淡。
另外,由于字幕组的物质利益极少与智力劳动付出极大完全不平衡,导致了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杂乱。人员也遵从着自愿原则,进出自由,随时可以退出,条件适合就可以加入。这使得字幕组的存在极其不牢固,随时都可能因为政策或者经济形势的变动而关闭。
结语
总之,出于对国外影视作品的热情而立志于传播异域文化产品的字幕组尽管在近几年里声名显赫,但是这种繁荣是建立在极其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护,文化的传播终归还是无力且随意。版权问题有待解决,但至少就目前的景况来看,一味打压查封肯定不是合适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看待并处理这产生于P2P环境下的字幕组的生存悖论,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①董淑静,《论译者主体性在美剧字幕非官方中译中的体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
②欧阳鹿,《中国字幕组翻译现状研究》[D].湖南大学,2009
③成云,《字幕组引发全球同步剧集》[J].《西部广播电视》,2007(3)
④盛佳丽,《网络字幕组的发展――网络资源共享的新形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3)
⑤满堂喝彩,《从字幕组到配音组》[J].《电脑迷》,2007(22)
⑥Mac.《网络字幕组 自娱并娱乐着大众》[J].《南方人物周刊》2008,(48)
⑦王平,《“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电影评介》,2009(17)
⑧张萌,《字幕组:语言屏障的终结者》[J].《八小时以外》,2009(8)
⑨王迅、周益,《神秘字幕组》,《晚报文萃》,2009(12)
⑩包晓峰,《影视翻译的网络化存在――字幕组现象剖析》[J].《电影文学》,2009(4)
(作者:上海理工大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