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之感恩教育] 浅谈当代大学生新时代使命感

  摘要: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缺失,已逐渐演变了许多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故在当下加大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力度,无论对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中图分类号:G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31-02
  
  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近年来,中国正经受经济大潮的洗礼与冲击,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当代各年龄层次的学生当中疯狂燃烧。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理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绝不单单是简单地培养一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感恩教育浅析
  “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感恩教育渊源流长。更有“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由此可见,感恩教育一直是中国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分析
  2007年8月22日,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当然慈善不等于简单意义上的施舍,也不等于借贷,是完全无条件下的一种自愿救助活动。然而中国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在你人生的重要环节,受到了这样雪中送炭的资助,不应该感恩吗?即使不感恩,作为一种起码的礼貌,说声“谢谢”总是人之常情吧!这些贫困大学生们为什么不感恩?他们是真的不感恩,抑或只是口头不感恩?或者,他们受不了那种居高临下的施舍?还是,媒体大张旗鼓的报道划伤了他们的自尊……不管背后的真相如何,我也始终认为,这些贫困生,既然接受了捐助,就应当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而不是选择缄默。这无疑是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正在逐步流失的一种表现,究竟是怎样的一些原因影响了这些正在发展壮大中的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偏失。现而今的大学生都是属于80、90后的独生子,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的娇生惯养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物质生活的富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神生活的饱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曾经有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刚进入大学学习的孩子去食堂买了一个煮熟的鸡蛋不知所措。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所以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把鸡蛋壳剥下来。这就是有一部分的父母亲过于溺爱孩子,凡事替孩子包办,一切都是无条件的给予,忽略了对孩子生存能力的和回报意识的培养,反而助长了他们对现有条件的不珍惜,只顾一味索取的恶习日益潜生暗长。当然大部分的大学生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曾不止一次听家长提起每次孩子打电话回家只为一个字“钱”,他们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样的一些坏习惯的养成也使得他们逐渐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2.学校德育教育的不完善。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载体,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忘恩行为,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指责大学生,这也与学校德育不够完善,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息息相关。这使得有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的循循善诱视为理所当然,使得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显得无奈而且力不从心。
  言至此,还要提及我在学生工作中所经历的一件事情。学生马上就要面临毕业,当然这就要涉及到制作自荐信。首先我做了一个范本挂到了群共享里面让他们参考,之后有一天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你帮我重做一份简历行不行?你那个范本太复杂了我不会弄。听到这句话我犹如醍醐灌顶,我认为给他们做一个范本是为他们好让他们有依据可寻,其实说穿了这也不过类似家庭教育中的“溺爱”和“包办”。
  大学是传承文明、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摇篮,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理应担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多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重任。然而现在大部分高校的焦点都只注重于服务学生,只注重于招生率、升学率和就业率的提高,比较之下。感恩教育的力度自然而然就轻了。
  3.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潮冲击了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对青年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也造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他们渴望一蹴而就,总认为所有的高薪的、轻松的工作都是为了他们而准备的,所以不愿意去做艰苦的工作,缺乏艰苦创业和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总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干脆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埋怨学校。这些现象直接就是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的一个具体体现。
  三、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复合工程,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过程。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要与家长共同经历许多事情,其中家长对周遭人与事的评判,对周围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对父母的尊重和孝敬,都成为了孩子奠基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依据。父母的视野、生活层次、交际圈子,也就成为了孩子的成长平台。家庭在做好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校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教育环节,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学生明确感恩的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深入开展多类型、多角度的感恩活动。可通过观看地震、火山、台风、海啸实况记录片,感受生命的脆弱和世事无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体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艰辛,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也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进而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 去回报所有爱自己的人和自己所爱的人、去回报帮助过自己和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共同走过的人、去回报那些承受了灾难却仍然坚强生活的人、当然更要去回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祖国。
  (3)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现今社会,社会或生活中产生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是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一大障碍。这些现象的出现在对大学生良好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冲击。有可能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理智的去看待这些现象,教育大学生在面对这些负面现象时我们应该加以批评和指责,但是更多的是要学会用博大的胸襟去关爱社会,积极的面对,进而改善这些不良的现象。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马克思曾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也就是说在整个感恩教育的过程中,不管是父母还是学校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都不应该仅是思想上的,更应该是情感上的,只有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双方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