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坚,原名郑鸿池,台湾彰化人。曾任台湾彰化女子中学教员,后入厦门大学学习。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初参加闽西南游击队,任永春县人民游击队大队政治处副主任、中共安溪中心县执委兼永春、德化、大田县工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农业厅、农林水办公室科长,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全国台联第一、二届副会长,其间兼任《台声》杂志社社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甘薯仔”的苦难童年
1927年农历八月三十,郑坚出生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彰化西门町。在郑老的记忆中,童年没能给他留下什么欢乐的回忆,只记得日夜在缝纫机前操劳的母亲,从未见过父亲。那时母亲经常流着眼泪告诉他们姐弟,你们的父亲因参加台湾文化协会,“日本仔”要抓他,逃到大陆去了。7岁时,郑老的祖父把他接回乡下,在和美镇国民学校上学。这是所殖民者专为台湾子弟开设的灌输“皇民化”思想的小学。尽管在班级中郑坚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仍不免被日本教师拧耳朵、打手心。那时在学校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不准讲台湾话(闽南语),谁“犯规”谁就被罚。郑老说,那时许多同学没少因为说台湾话而遭老师惩罚。
1937年的春天,因躲避日人追捕而远赴大陆的父亲,下定决心把全家接到了厦门。郑老第一次见到了父亲,也第一次离开了故乡台湾。郑老说,尽管那是第一次见到父亲,但喜悦多过陌生。在郑老的记忆中,父亲时常一遍遍地告诉他,咱们的祖家就在厦门附近(现今南安市石井镇),和民族英雄郑成功同乡同宗。郑老说,先祖渡海到台湾,先在南部的风山县(今高雄县)耕耘了八代,从第九代起迁到彰化县和美镇拓荒谋生。先祖从福建渡海去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到父亲这一代已是十几代的老台湾人了。在台湾我们郑家是地地道道的“甘薯仔”(因台湾形如甘薯,老台湾人爱以“甘薯仔”自称)。因为,是我们的祖先紧跟民族英雄郑成功,用十几代人的血汗,参与了“开辟荆榛逐荷夷”(郑成功复台诗名句),把台湾从一个荒凉之岛,开辟成繁荣富庶的宝岛。
投笔奋起 佩刃从戎
郑老告诉记者,当年随全家回到老祖家福建闽南后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两岸同胞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当时在厦门的许多台湾乡亲都被日本领事馆逼回岛内。父亲则坚定地带着一家大小,留在大陆,投身到全民抗战的烽火之中。郑老曾在岛内被迫接受了3年奴化教育,回到祖国后,更加渴望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尽管8年抗日战争期间,一家人从厦门到泉州、南安、永春,一路逃亡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先后换了7所小学,可在这抗日救亡的烽火中,也锤炼出他对祖国母亲的一颗挚爱之心。
1945年春天,当时还未满18岁的郑坚,在父亲的鼓励与动员下第一次投笔从戎,参加了由台湾抗日英雄李友邦将军领导的台湾义勇队,成为“复疆”部队的一名少尉队员。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坚回到了光复后的故乡台湾。光复之初,岛内乡亲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地统治,学习国语的热潮滚滚,风华正茂的他复员到彰化女中担任语文老师。至今郑老回忆起60余年前的往昔,仿佛还历历在目。
1946年秋,郑老考取台湾省长官公署举办的“升学内地大学生公费生”,被保送到厦门大学,第二次离别了故乡台湾。入学不久,郑老即投身爱国民主学生运动之中,先后担任中共厦大地下党总支部委员兼支部书记、两届民选学生自治会理事、厦大学运“六人领导小组”成员。1949年春,大学三年级时,郑老第二次投笔从戎,脱下学生装,潜入闽南的安溪、永春一带山区,开辟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游击区,并担任游击区的领导工作。大陆全面解放后,他奉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政治部任台湾训练队的队长,准备参加解放台湾的战斗。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战斗被推迟了。
此后,郑老调任福建省农业部门工作,一千就是22年。1974年,已近知天命之年的郑老,第三次从戎,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今海峡之声电台)任副总编辑。郑老说,那段时间在前线电台是做争取海峡对岸台湾人民赞同祖国统一的工作,而他作为台籍知识分子,懂得台湾方言,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服务台胞 人生新征途
在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工作8年后,1981年夏,人生新的转折点又出现在郑坚面前,组织上调他转业进京参加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台联)的筹建工作,这一年他已54岁。经过半年筹备,1981年底,在大陆的台湾省籍同胞举行了第一次代表会议,全国台联正式成立,郑坚当选为全国台联副会长兼任秘书长。
郑老说,全国台联是在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央提出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新方针形势下,为了加强同台湾人民的沟通交往而成立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多年来,被邓颖超和廖承志等中央领导视为对台工作中不可替代的群团组织。全国台联在沟通海峡两岸人民感情、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台联第一次作为台湾同胞的代表组织参政议政,郑坚荣幸地成为政协台联组组长。尤其令他难忘的是在六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时任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亲临台联、台盟联组会议。而郑老作为台联组的召集人,坐在邓大姐身旁。郑老说,自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后,台湾人民先当半世纪的亡国奴、二等国民,后又受蒋家父子反共白色恐怖38年的统治,有成千上万的乡亲惨遭屠杀、迫害,台湾人民一度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台湾同胞有着殷切盼望“出头天”、自己当家做主人的强烈愿望。郑坚的建言,深得邓颖超的赞赏。
“走出去”广结台胞情谊
郑老说,在担任两届全国台联副会长期间,台湾海峡的坚冰尚未融化,全国台联主要通过“走出去”与旅居美国、日本、欧洲的台胞乡亲联谊、交流,把大陆台胞的心声间接传达到台湾岛内。
1984年夏天,郑老与时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的吴英辅一同前往当时的联邦德国海德堡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台湾同乡会的年会,与会期间与不少海外、岛内各阶层台胞乡亲广泛接触交流。由于几十年的隔绝,加之台当局的“反共”教育,来自世界各地的台胞乡亲,第一次见到从祖国大陆来的乡亲,都十分惊奇。郑老说,记得当时会议为台湾岛内受台风袭击的民众进行募捐时,他和吴英辅俩人也慷慨解囊,踊跃捐献,赢得了在场乡亲们的热烈掌声。会后,许多台胞乡亲主动找他们了解大陆改革开放的情况和对台方针政策。交谈中,不少乡亲们对他们说道,在台湾,共产党人被描绘成“青面獠牙”,想不到你们和我们一样,都蛮富爱心的。
1986年,郑老再次赴美国休斯顿参加台湾同乡的夏令营。他告诉记者,这次赴美与一些倾向“台独”的乡亲探讨了许多台胞乡亲关心的问题。诸如中共对台湾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是否尊重?统一是不是“并吞”等等。交谈中,彼此尊重,坦诚相见,虽然双方一些见解不同,但我们对海外乡亲、岛内乡亲的一些疑虑非常理解,乡亲们同样怀有一颗爱国之心。在旅美台湾乡亲最多的洛杉矶,郑坚还以《台声》杂志社社长名义,邀请了百余位台胞乡亲,进行联谊活动。毕竟当年能有机会到祖国大陆来的海外台湾乡亲还不多,乡亲们对大陆的改革开放、政治民主十分关心,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都怀有浓厚的兴趣。
如今,郑老已经离开工作岗位、欢度晚年20余年,但他依旧关心着海峡两岸。用郑老的话说,作为“正港”的(地道的)台湾人、正宗的中国人,作为为祖国的统一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而奋斗终生的台湾儿女,时时刻刻,只要生命不息,就一定会继续坚定地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