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获文坛殊荣的英国老祖母 英国文坛三姐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中国古诗说的是老年人尽管岁入迟暮,仍然能够老当益壮、大有作为,将其用在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身上是非常贴切的――不久前,这位八十八岁高龄、且至今笔耕不辍的“祖母级”作家被授予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该奖项年纪最大的获奖者。
  
  
  “黑马”折桂――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每年10月,世界文坛都会进入繁忙的颁奖季节,其中最热闹的,自然莫过于被视为文坛“万奖之王”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盛宴。在评选结果揭晓之前,不少媒体或研究机构常常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提前作出“预报”,遗憾的是猜中的概率甚低,因为瑞典文学院有投票权的十八名院士向以行事诡秘、决定惊人而闻名。尽管如此,对文学界这个最大的年度“猜谜游戏”,历年来仍然会有许多媒体和研究机构乐此不疲。
  2007年10月11日,就在评选结果公布之前几分钟,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们仍在猜测花落谁家。有的人甚至把英国立博博彩公司的获奖赔率打印了出来(该公司曾三次准确预测过文学奖获得者,包括去年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获奖),还有的人则拿着当天出版的《瑞典每日新闻报》及《瑞典日报》,上面刊登着可能获奖者的照片以及作品介绍。
  在这些“候选名单”中,莱辛显然并不被人们所看好。瑞典各媒体的“名单”里,共同的“热门人选”为意大利作家克劳迪奥?马格里斯和澳大利亚诗人莱斯?穆瑞。此外,也有媒体将美国作家菲利浦?罗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以及韩国诗人高银等列为“候选人”。
  2007年10月11日当地时间下午1时,在有着二百年历史、位于斯德哥尔摩老城中的瑞典文学院内举行了诺贝尔文学奖公告仪式。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发言人,霍拉斯?恩达尔使用了不同国家的语言宣读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和其获奖的理由。他先是用瑞典语读,然后用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宣布。当听到“多丽丝?莱辛”这个名字时,记者席上传出了惊呼声――所有的“行家”都看走了眼,折桂者是一匹“黑马”,但只经过短暂的停顿后,全场便传出热烈的掌声,以示对这位再过十一天就将度过八十八岁生日的英国女作家的敬意。
  事实上,莱辛此番获奖可谓实至名归、情理之中。她是英国现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有“女性小说鼻祖”之称,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其写作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以莱辛的文学成就,获得这一殊荣当之无愧。这也使她成为历史上第三十四位诺贝尔奖女得主、第十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值得一提的是,莱辛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也让英国人感到意外之喜,因为这距离前一位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得奖刚刚两年!
  
  经历坎坷 自学成才
  
  两年前,莱辛在总结她的一生时曾说“不幸的童年培养小说家”,因为她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自身努力去发展很大的想象力以逃避现实。
  莱辛原名多丽丝?梅?泰勒,1919年10月22日出生在伊朗(当时还称作波斯)的克尔曼沙赫,父母都是英国人。她的父亲阿尔弗莱德?泰勒是个梦想家,原本在波斯管理皇家银行任职。上世纪20年代,他带着全家移民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属津巴布韦),经营一个农庄,打算开垦那儿的千亩荒地。莱辛的母亲艾米丽曾经做过护士,她与阿尔弗莱德不幸福的婚姻使她性格乖戾,对女儿非常严厉,把她送到当地的天主教女子学校读书。莱辛的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体受伤落下残疾。残酷的战争给他的精神也留下了创伤,他总是抑郁不欢,沉浸在痛苦的回忆里,加上天主教女子学校的修女们津津乐道的关于地狱和诅咒一类的故事,使莱辛的童年灰暗而压抑、孤寂而苦闷,她变得有些神经质。后来她父亲的发财梦破灭,家境也陷入困顿之中。莱辛十四岁时因眼疾辍学,贫穷拮据的农庄生活禁锢着她,文学就成为这个有些神经质的女孩的幻想家园――她逃到狄更斯和劳伦斯的小说中,并与19世纪的文学大师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以此滋养了她那澄明的且具批判性的灵魂。非洲大地壮阔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了莱辛的头脑,使她在之后的写作生涯中表现出惊人的广阔视野和博大胸襟。此后她也再未回到学校,她是在博览群书后自学成才的。
  十五岁时莱辛离开家去做保姆,那家主人给她看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学方面的书籍,这也许就是莱辛此后一生中丰富激烈的政治生活的开端。后来,她不堪主人的性骚扰,愤然离开。她当过护士、电话接线员、打字员、秘书、速记员等,但以抄抄写写的文字活儿居多,从此养成写字的习惯,她甚至偷偷练笔写起小说来。莱辛很有写作天赋,其中的两篇小说曾在南非的一家杂志上发表。青年时代的莱辛壮怀激烈,曾投身于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还一度参加了共产党。
  十九岁时莱辛有了第一次不成功的婚姻――在她嫁给小科员弗兰克?查尔斯?魏斯德姆并与他生了两个孩子后,她绝望地发现自己走回了母亲的老路。她毅然决然离开了那个家庭。后来她在当地的左派读书俱乐部认识了一个叫高特弗莱德?莱辛的男人,1945年与他结婚生子,1949年再度离异。当她带着最小的儿子回到伦敦时,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手稿,这部小说手稿后来成了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
  
  勤奋多产的“女权主义作家”
  
  莱辛至今已长达五十七年的创作生涯是从她回英国之后才步入正轨的。
  1950年,莱辛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故事讲述的是非洲一个白人农场主妇与黑人仆人之间的情爱。该书以黑人男仆杀死因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描写了种族歧视在非洲给白人和黑人带来的悲剧,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令莱辛没有想到的是,书一上市即畅销,并被誉为“战后最杰出的英语小说之一”。莱辛也由此一举成名,成为英国文坛崭露头角的新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莱辛迎来了创作高峰期,陆续发表了《暴力孩童》、《金色笔记》、《黑暗前的夏日》、《第五个孩子》等五部小说。《金色笔记》被公认为其代表作。这是一个叫做安娜?伍尔芙的自由女性的成长记录,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其中,黑色笔记写的是安娜作为作家在非洲的一些经历,里边许多描写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安娜的政治生活,记录她对斯大林主义从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程。黄色代表爱情生活,蓝色代表精神生活,而金色笔记,则是一种哲理性表述,生活的总结。小说远远超出了传统小说的规范,乍看是一堆零乱的、未经艺术加工的文学资料,却是作者刻意的创造。情节之间的大幅跳跃和不同内容的相互穿插织成了一个巨大精致的网,将莱辛惊世骇俗的思想和无比广阔的视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小说以独特视角反映了20世纪两性关系的深刻内涵,被全球数百万人当做女性独立的教科书,该书成为女权运动的灯塔式力作。而莱辛本人则不仅因这部作品蜚声文学界,还树立了自己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形象。
  从70年代开始,莱辛的如椽之笔不再限于自己熟悉的非洲,她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坚持以经训阐发自己的主张,追求内在的真理和道路,漠视外在礼仪和教法规定)产生了兴趣,写出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年)、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精神危机的《黑暗前的夏天》(1973年)以及探讨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忆录》(1974年)等作品。此外,她还跨入科幻小说领域,写出了探讨人类文明和命运的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系列“太空小说”以及其他一系列有关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方面的作品。她的作品不仅包括多种题材,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
  莱辛是多产作家,五十七年来创作的作品超过五十部,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她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作家,勤奋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进入晚年后,莱辛仍不断有新作问世,如《简?萨默斯日记》和《好恐怖分子》等小说是她在20世纪80年代、六十五岁之后创作的作品。90年代,年届七旬的莱辛将工作重点放在写作自传和回忆录上,先后出版了《非洲的笑》(1992年)、《在我的皮肤下》(1994年)和《走在阴影下》(1997年),这些书籍使莱辛传奇而神秘的生活现于世人面前。即使现在已是八十八岁高龄,她依然笔耕不辍,每天上午至少写两三个小时,下午也继续工作。在写作风格上,她仍在不断地摸索、创新。2007年1月,她还出版了新作《裂隙》。
  有趣的是,虽然常常被冠以“女权主义作家”头衔,但是莱辛在2001年却公开表示对这一思潮表示厌恶。“上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光在讨论和把她们自己结成团体上,就消耗去太多精力。”她认为女权运动太过于意识形态化,而且也看不惯所谓女权分子在电视中对男性的粗鲁行为,说自己“反对所有打击男人的行为”,莱辛所追求的女权更多是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更为现实主义的理念,而不是“女权至上”的偏执和绝对。尽管如此,许多妇女仍然视她为女性榜样,甚至仍是女权主义者。瑞典文学院也称赞“她的作品是女权运动萌芽时期的前锋作品,是极少数塑造了20世纪男女关系的新景观的书”。
  莱辛在文学上的成就早已得到世人的公认,用评论人士的话说,“莱辛在当代西方文学史上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涉及英国文学、女性主义以及自传体的话题都无法绕开她”。数十年间,她得到了除诺贝尔奖之外欧洲所有的文学奖项。1995年她还获得哈佛大学颁发的荣誉学位,这对于连高中学业都没有完成的莱辛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
  
  八十八岁寿诞得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2007年10月22日,一生勤奋写作的莱辛满八十八岁。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瑞典皇家文学院授予她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生日大礼提前十一天送来了。
  在颁奖公告中,瑞典文学院称授予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化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她获得的奖金将达一千万瑞典克朗(约合一百五十四万美元)。
  消息传到英国首都,位于伦敦北部西汉普斯泰德的莱辛居所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住宅附近人声鼎沸,摄像机、照相机架起了一大堆。莱辛去商店买东西回来,还以为是在拍电影、电视剧呢。她下了出租车回到家门口,记者们“呼啦”一下子围了上来。有记者喊:“您得诺贝尔奖了!”这位文坛宿将先是一脸惊诧,随即恢复了自如,不失幽默地说:“噢,我还真把这事忘了。我在名单上挂了三十多年了。不可能年年激动,那种情绪总得有个限度吧。不过,我得上楼找些合适的话语,现在要用得着啦……”
  记者们等待片刻之后,莱辛步态蹒跚地走出房门,走下台阶,站在花园中接受简短的采访。她说多年以前在一次访谈中,她同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坐在一起,那老头说,由于莱辛的小说反传统,永远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所以这次获奖非常出乎她的意料。“我没想到我会获奖,因为他们告诉我,我永远不会得奖。我的意思是,这样你还会惦记获奖吗?既然知道我不会得奖了,一年年过去,我也就死心了,而且生活中除了获奖还有更多的事情。”莱辛戏称,“他们可能觉得她太老了,现在就颁奖给她吧,否则她可能会死。”她还说:“我这一生已经得过所有的奖,所以我很高兴能最终实现大满贯。”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多年龄在五十岁到七十岁之间,而莱辛获奖已经八十八岁了,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中,她是年龄最高的获奖者。她在很早以前便蜚声文坛,多年来更是荣誉等身。瑞典文学院的决定,不过是给莱辛数十年的文学历程,再加冕一个璀璨的王冠。瑞典文学院的专家洛多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风趣地套用莱辛一部著名的作品《又来了,爱情》的题目,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莱辛形容为“又来了,莱辛”。
  
  莱辛与中国彼此并不陌生
  
  莱辛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消息在世界各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反响,也引起了中国文学界和出版界的关注。
  其实,中国的读书人对莱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早在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就出版过莱辛的《青草在歌唱》(后译为《野草在歌唱》)。从此,中国读者知道了两个莱辛,一个是18世纪的德国戏剧家和批评家莱辛,《拉奥孔》和《汉堡剧评》的作者;另一个是年轻的英国女作家莱辛,控诉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施于非洲人民的罪恶。
  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又有多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莱辛的著作:《命运五部曲》、《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又来了,爱情》和《另外两个女人》等。
  莱辛和中国也有渊源。1986年,王蒙、陆文夫等作家去美国参加国际笔会,在美国见到了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这是中国作家与莱辛的第一次会面。
  莱辛对中国的发展兴趣很浓。1993年5月,这位年轻时热衷于共产主义的女作家还访问过中国――时年七十四岁的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在北京期间,莱辛提出想见两个人。一个是作家王蒙,另一个是电影导演张艺谋。莱辛说她在英国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菊豆》,对影片印象很深,所以想见见导演。这个消息几经辗转传到了张艺谋那里,当时正在北京西苑宾馆讨论剧本的他立刻答应:“英国的大作家要见我,那我肯定要见她。”张艺谋在宾馆附近的西安风味餐馆招待莱辛,这次会见双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链接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
  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1909年的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
  意大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鸽子与老鹰》、《橄榄园的火灾》、《母亲》、《孤独者的秘密》、《飞往埃及》等。1926年的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
  挪威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珍妮》和三部曲《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等。1928 年的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38年 赛珍珠 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的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45年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智利诗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诗》,诗集《绝望》、《柔情》、《有刺的树》、《葡萄区榨机》等。1945年的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66年 奈丽?萨克斯 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逃亡 》。获奖理由:“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了以色列的命运。”
  
  1991年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 主要作品有小说《七月的人民》。获奖理由:“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3年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 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宝贝儿》、《爵士乐》。获奖理由:“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
  1996年 希姆博尔斯卡 波兰女诗人。主要作品有《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等。获奖理由:“诗歌只有一个职责,就是把自己和他人沟通起来。”
  
  2004年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奥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等。获奖理由:“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责任编辑/吕 静 电子邮箱:meizi03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