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能在事业单位上班算得上是份“美差”。虽然很多人并不能确切地说出“事业单位”到底意味着什么,但这四个字隐含的却是清闲的工作、有保障的收入、相对应的级别待遇和较高的福利。在大部分人心中,“稳定”是事业单位的明显优势,有了这一优势,心里就踏实多了。于是,这个受人青睐的就业领域,现在已经集中了近4000万人。换句话说,中国每30多个人中,就有一人在事业单位“吃饭”。然而,经过几十年发展,事业单位这口“大锅”也是僧多粥少,多年来,改革的呼声一直不断。近日,中央有关部门称,已确定出最新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间表,一大批人的神经因而再次紧绷。这一次,还是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事业单位好在哪里
根据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相对于企业而言,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26万个事业单位,3000多万正式职工,900万离退休人员。今天的中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相当比例的传媒、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各种社团、群团组织都集中在“事业单位”的大旗下,其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出现了。当时,为了满足国家公共建设的需要,亟需建立学校、医院等机构部门,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都是由国家大包大揽、一手包办――国家办事业、国家养事业、国家管事业。当然,其规模与现在比小得多,发展到如此庞大,都是后来盲目扩编扩建导致的。”
29岁的山西姑娘韩辛(化名)就是这庞大群体中的一员。5年前,她毕业于北京某著名高校,因为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女儿,父母想把她留在身边,就托人把她分配到了山西省太原市民营开发区下属的一家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
韩辛的工作一直很平静。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5点下班。闲的时候喝喝茶、上上网打发时间;忙起来也就是打印一些文件,布置一下会场,很少加班。“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有2000多元,但福利很好,加上一些七七八八的,一年下来大概有六七万,这在山西已经很不错了。”
但从今年春节开始,韩辛没有了以往的轻松。春节前,她就听到风声,说事业单位“又要改革了”。虽然不很确定,但她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里开始忐忑。春节期间,韩辛去领导家拜年,顺便探了探口风,领导告诉她“可能吧,具体情况得再了解”。这闹得她整个春节郁郁寡欢。
韩辛说,单位里和她有类似心情的人不在少数,节后上班不久,韩辛等人一直担心的“改革”终于有下文了。3月22日,中央下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为事业单位改革列出时间表:到2015年,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此外,该文件还对工资改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
文件下发后,韩辛明显感觉单位里的气氛有些不对。4月初,单位一个星期内召开了3次会议,传达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精神。“以前也说要改,但从没这样过,也没这么大动静,这次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大家不管走路还是吃饭,都在说这个事!”韩辛不停地叹气。
事业单位要改什么
我国的事业单位等同于国外的非政府公共部门,只是性质不同。汪玉凯说,“我国的事业单位一般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不允许民间参与:而国外是以社会力量为主导,政府扮演后援角色。”
改革开放后,我国转变了对事业单位的支持方式,允许社会力量介入。不过,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一些问题和弊端也暴露出来。由于很多事业单位是政府办的,政府就要管理,但有时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却管了,造成“政事不分”。还有一些事业单位,注重追求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开始逐步营利,具有了企业性质,偏离了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些问题,使针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早在1985年左右就提出了。
此后的26年中,事业单位的改革一次次被提上日程。然而,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层面,在推动改革时虽然都有举动,但也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媒体称,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如何定性、运营、监管,有关方面“尚未形成成熟思路”。
为什么推进这么难
即便是目前的分类改革,也是走走停停,有过反复。这有客观原因。从外部讲,事业单位改革,遇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困扰。多年来,国家机关改革时,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分流人员,常常成立新的事业单位,让它成为“甩包袱”时的“避风港”。而这些部门一旦成立,有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了,再想把它们砍掉就十分困难。以国务院系统为例,目前,国务院下面有社科院、中科院等10多个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下属的诸多部委办局,也拥有数目不等的事业单位。真要调整机构,许多人的现实利益会受到影响。
个人的收入就首当其冲。据调查,事业单位职工月均收入是企业职工的1.8倍,而且,在事业单位里,工资一般会随着年头的增加而增加。改革后,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基本会转变为绩效制度,“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将是“主旋律”,“铁饭碗”的色彩少了。不仅如此,现在多数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拿的是退休金,今后改革的方向是,事业单位人员要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原来是国家全部负担,而现在需要个人和单位、国家共同负担,这也让很多事业单位人员心有不甘,甚至担心退休待遇得不到保障。2008年,南方某省公布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教育系统里就有上千职工提出退休,一时影响了教学秩序。
此外,改革后,国家会根据整体的需求来确定编制规模,一些不需要的编制可能会被核销。没有了编制,不少事业单位领导岗位的级别也将随之进行转换。这让许多人难以接受。
停不下的脚步
然而,事业单位改革的脚步停不下来。根据此次下发的分类改革指导意见,按照所承担的职能,事业单位将被划分为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如银监会、保监会等,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如新闻出版单位、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等,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如学校、医院等,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对那些暂时还难以确定类别的,将按其单位的主要属性和发展方向,先大致“预定”,以后再说。
当然,事业单位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对历史遗留的问题,要做到相关人能够理解、认同和接受,遵循平稳过渡的原则。例如,具体到养老金待遇问题,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也就是说,方案实施前就己退休的,可享受原退休待遇;方案实施后开始缴纳养老保险金,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参照企业模式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对于方案实施前即进入事业单位的“中人”,由财政按照“每工作一年视同缴费一年”的原则,代为一次性补足应缴保险费,再参照企业模式计发养老金。
4月19日,有报道称,人口大省河南己拿出了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方案涉及9.2万个事业单位,214.7万名工作人员。改革后,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位。以往“事业单位干部待遇随人走”的老规矩,也被打破。改革后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职工工资将根据所在岗位确定。实际上,河南的做法在中央一些事业单位中已经推行。
事业单位改革成功的关键,汪玉凯认为,主要在于一些人长期形成的那种“混日子”的工作态度能否改变。“‘铁饭碗’被砸破了,不代表就没有饭吃了。改革后,收入分配弹性会增大,努力工作,饭一定会吃得更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