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都极为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严格要求,而且十分讲究教子的艺术。而今读来,仍很有教益。现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物教。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为了教育他的子孙不要奢侈,要节俭,特地命令将他平时使用的牛角梳、草根刷等极为简陋的用品放在他的陵墓寝宫里,要子孙永远记住勤俭建国。
铭教。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长子苏迈做官赴任时,苏东坡送给他一个砚台,上有苏东坡亲手所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牢记父亲的教导,成为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
身教。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一生以“俭素为美”,“不喜华靡”,史有“卖田葬妻”之说。他还以自己的慎言、慎行影响着子女,时时告诫子女要懂得“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的道理。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向儿子讲述尚廉节俭的道理。他在文中提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堪称治国治家的警句名言。
联教。清代林宾日给儿子林则徐写过一副训子对联:“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林则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就了一番作为。
遗教。清代大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给他吃。儿子请教厨师,好不容易学着做好了馒头送去,郑板桥已经咽气了,只留下一张字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字教。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京城听说女儿正准备办嫁妆,便捎回箱子一个。女儿打开一看,见箱内空无一物,箱底工工整整地书写着一个大字――勤。女儿马上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一字嫁妆”从此成为女儿治家的座右铭。
书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之子陶晓光欲进成都无线电修造厂,但无正规学历,便瞒着父亲向人索取了一张假文凭。陶行知得知后,立即从外地电告其子将文凭退还,并捎去一封语重心长的家书,信中还撰有一联:“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名教。1945年,革命老前辈林伯渠6岁的小儿子要上小学读书了。林老对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疑惑不解,林老解释说:“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
(摘自《检察日报》20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