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小梁庄,大中国]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走进中国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差无几,甚至有些已经超过。但农村仍然是中国的主体。据官方统计,中国城市人口已达总人口的47.5%,但许多学者指出,这其中最少有20%的人身份是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也不享受城市人的社会福利。这些人说到底仍然是农民。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如何呢?学者梁鸿女士的书《中国在梁庄》回答了这一问题。
  梁鸿的家乡在河南穰县的梁庄,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村。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没听说过,甚至无知到连穰县也不知道。从这个极为普通的村子,我们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的变化与现实。小小的梁庄反映出大大中国的农村现状,这正是作者把书命名为《中国在梁庄》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梁庄一样的无数农村也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迅速改变了传统农村的面貌,好的变化起码有两点:一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许多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如今起码吃饱了,而且有了更多的新房,更多的汽车,更多的家电。二是农民自由了,过去农民出去要饭都要持公社一级的介绍信,如今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打工了。可以说农村被卷入了现代化的进程。我想,为这种进步歌功颂德,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看到农村在现代化过程仍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解决之办法。《中国在梁庄》正是通过对一个村庄的社会调查,揭示农村的尖锐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的。
  中国现代化的难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作者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乡村的确是千疮百孔的”,“整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又确实集中在农民及乡村那里”,“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她的这种结论不是在书斋中凭空得出的,而是社会调查中的深切感受。
  作者回到家乡,感到自己“迷失”了,这种“迷失”不是惊喜,像华侨回到阔别的家乡那样,而是困惑。
  村子里的许多人外出打工,成了农民工,这些人都是男性青壮年,他们的离去使村子荒废。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变为城市人。他们失去了农村的“根”,也没有在城市中扎下“根”,而且,绝大多数并没有富起来。他们成为漂流的一代。
  梁庄也有过种种发展的努力,如建砖厂等。但除了少数人发财外,贫穷面貌并没改变,绝大多数人没有受益,相反引起了土地被破坏、河水污染等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而农民工进城造成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失去父母的爱,也失去正常的教育,轻者不爱读书,重者犯罪,甚至杀人。无怪乎作者又发出鲁迅当年的呐喊“救救孩子”。作者深切感受到“也许村庄的真正破败并不在于那些内部的废墟,而是这些学校的破败、荒凉,才让人感到了村庄的真正腐朽与行将消散。”
  与此相关,年轻人失去了理想与希望,留下来的人在无奈中度日。而干群关系的恶化,使得政府的各种努力,作用极为有限。
  梁庄的这些问题,不仅是梁庄的,也是中国广大农村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发展“重城市,轻农村”的思路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调整,二是农村工作说得多,做得少。希望这本让人沉重的书,可以唤醒沉醉在城市辉煌中的决策者和有良知的人。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