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几十年前,西城区劈柴胡同里,当年有个叫跨车胡同的小巷,里边住着无人不晓的画家齐白石。不知为何,农民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隔三岔五,便在胡同内摆摊卖菜,菜是农家自种的,既便宜又新鲜,我们常到那里买菜。现在看起来,那地方也称不上是集市,顶多算个小早市。即便这么个地方,也很快就被取缔,毕竟乱糟糟在人家齐老故居前面摆摊儿,致使前来参观的外宾汽车都开不进去,有碍观瞻。所以,严格地讲,在搬到天通苑以前,我就没见过原汁原味的农村集市,更甭说赶集了。
富人总富的“秘诀”
说到赶集,还得感谢对门的邻居。邻居姓赵,两口子不知什么路数,男人开着辆宝马车。熟了,我就和赵先生开聊,谈话中得知他很少在大商场购物,买东西基本在跳蚤市场。据赵先生说,天通苑属城乡接合部,天通西苑再往北整个就是农村。所以,这一带农贸市场特别多,无论食品、服装、百货甚至家具皆可在那里购得。像地铁5号线旁的“尾货市场”,东西便宜得要命,100块钱能买四五件衣服,衣服的档次也不低,大部分为外贸库存,连欧美人都来此“淘货”。
赵先生说,出天通西苑往左走不了几步是半塔村,村儿里逢二六有集,集上东西多了,服装百货,蔬菜水果,花草鱼虫,应有尽有。我们一般都散集前去,这时候,农户急着收摊回家,蔬菜水果论堆儿撮,跟白捡似的。他说他和他老婆逢集必去,属于地地道道的京城赶集族,如此,每月能省不少钱,省下的钱,干什么不行啊。我说呢,周六总见他手拎大塑料袋装满“战利品”,白胖的脸上嘴乐得都合不拢,原来人家是赶集归来啊。
经他如此点拨,本人茅塞顿开。怪不得,现如今这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原来许多的富人削尖了脑袋往穷人堆儿里蹿,买房买经济适用房,购物又专拣集市,如此经营生活,兜儿里的钱想让它不膨胀都难。所以,有人说中国富人与外国富人相比,中国的富人更容易积累财富,其中的秘诀之一就是:中国部分富人更善于钻政策的空子占穷人便宜。得,我这个骑自行车的也别冒充大头了,咱也跟着赵先生跑,来个扬鞭催马赶集忙吧。
集市购物乐陶陶
出天通西苑北门往左走不了多远,就是半塔村。这里住着京郊的农民,农民们依旧享受着农村用电的低收费,却无地可种,只剩下孤村儿一座,村外走不多远就是地铁五号线终点,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村儿长不了,早晚得拆。村名儿的由来源于半截塔,现如今半截塔的碑,还立在村口呢。碑上刻“半截塔”3个字,下边写着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碑的后边还真有个塔,塔可是塔,但没剩多少,也就剩点儿残壁。据当地人讲,此塔建于元代,至于再详细的情况,就无人知晓了。反正,这儿不是一般的地方,说不定元代这里就很繁华,要不然怎么修了一个塔呢?
物价指数越攀升,集市的买卖反而越红火。原先集市的规模只限于半塔村内的一条街,如今发展了,地摊儿已经从街内溢出来,沿着公路摆到了天通西苑的门口。站在天通西苑的高楼上往下观望,好嘛,集市宛如一条巨龙,舞动在公路一侧。集市上人潮如流,车辆受堵,半塔村内甚至到了人挤人的地步。卖菜的卖鱼的卖水果的卖书的卖古董的卖服装的,吆喝声砍价声音乐声欢笑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穷的富的都来赶集,这叫一个热闹!可惜,我不是画家。如果我是画家,我一定要在这里画出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受赵先生的影响,我现在也是逢集必去。如今家里的吃穿用度,基本上都是从集市上买来的。您想,压根儿差不多的东西,商场里卖十几块,集上才卖几块,我凭什么不在集上买呢?再说,在集上购物,也不是光图便宜,图的是个“乐”。
现在逛集,我已经逛出路数了。每次逛集,咱先找一元乐。集市上卖菜的最多,卖的人多,竞争就激烈,许多菜农便将一些菜撮成堆儿以1元的价格出售。到集市,我先买它5堆儿菜,从此以后,3天不用出门买菜,5块钱吃3天,您说不乐吗?
半拉儿文人的我从小就信奉“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的古训,别的咱可以不买,图书是一定要买的。您知道,眼下图书贵得不得了,随便1本书,动辄就几十元。据有关人士分析,到了下一个世纪,最贵的商品就是书。但是,集市上的书却便宜得出奇。原价六七十元的书,集市上才卖5元钱,卖书的还信誓旦旦地说:“若是盗版图书,您把我拉出去枪毙!这书全是书店淘汰下来的。”看看买书的,再翻翻书,书,还真不像盗版的,凡盗版图书大多不用好纸且印刷粗糙,读起来很费眼,可人家卖的书,纸张不错,印刷也算精美,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花5块钱(原价22.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