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3日,贵州省贵阳市委大楼一楼会场。或许,这一天将在中国地方政改史上留下一笔,因为用这天这种方式产生县(区)委书记,尚无先例。有人将其称为“海选区县委书记”。
32岁的马宁宇走到会场中间。他的身后,红色背景墙上一行黄色大字:贵阳市区(县)党委书记“公推竞岗建议人选”拟任职陈述大会。
马宁宇的身份是贵阳市小河区副区长,不过这天他是作为小河区委书记2号建议人选来到这里,他将与1号建议人选, 也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小河区区长韦鸿宁同台比试,各自发表一篇施政演说,题目是“如果我担任小河区委书记”。
演讲之后,台下就座的包括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在内的48位中共贵阳市委委员,将进行无记名投票,胜出者成为小河区委书记拟任人选,再经省委组织部审批、公示,最终就任。
这场竞选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从演说、投票到公布票数,全程通过电视、电台和网络现场直播。
事实上,在站上演讲台之前,马宁宇已经连闯五关――民主推荐、驻点调研、竞岗演讲答辩、民意测验、党政干部领导能力测评。81位报名者经过这五关的筛选,最终剩下马宁宇等8人。
马宁宇与韦鸿宁的竞争只是其中一组,在他们之后还有三对竞争者用同样的方式决出花溪区委书记、息烽县委书记和修文县委书记拟任人选。
“公推竞岗”本身并不鲜见,但这次的目标不是行政官员而是党委书记,同时贵阳在其中增加了许多新鲜元素,从而使这次选拔成为一次全国关注的选官实验。
去了解一下自己水平到底怎么样
马宁宇身材修长,脸色白净,颇有书卷气,被当地记者称为“帅哥”。虽准备了讲稿,但自始至终他都脱稿演讲。
他先感谢了党委提供的这次机会,继而站在一个区委书记的立场上,谈了对小河区发展的看法。“如果把区委书记的职务交给我,我回报的将是我的全部精力和智慧。”
事实上,自参选之初,马宁宇就给外界眼前一亮之感――他1976年生,年仅32岁;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博士毕业后,马宁宇留校工作,其间曾在上海市委组织部挂职。三年前他来到贵阳,担任乌当区政府副区长,两年前,调任小河区常务副区长。
6月30日,贵阳市召开公推竞岗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李军在会上鼓励全市符合条件的干部踊跃报名参与空缺区(县)委书记职位的竞争。
为了响应市委号召,马宁宇和韦鸿宁都报了名,副区长与区长同台竞争。“有没有顾虑会影响班子的团结?”记者问马宁宇。他说不会,“大家都是有肚量的。”
不是所有人都像马宁宇那样很自然地接受这种新形式。乌当区区长李志鹏报名参选花溪区委书记,他对记者说,在旧有的模式下,区委书记空缺后区长接任顺理成章,现在区长却要跟其他人公平竞争,“一开始心里有点不接受”。后来他认识到这可能是未来官员选拔的一种趋势。他开玩笑说,在公务员队伍多年,已经是“职业革命家”了,迎接挑战已是习惯,就报名了。
贵阳市移民开发局局长魏发志参加了修文县委书记一职的竞争。“思想上也经历过一番斗争”,他说,自参加工作到领导岗位,从来没有参加过竞争上岗。抱着“去了解一下自己水平到底怎么样”的心态,魏发志走向了竞技台。
评委“混”进调研队伍
7月4日,81位参选者开始挑战第一关――民主推荐。参加民主推荐会的共有275人,除了贵阳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区(县)四套班子主要负责人,还有全国党代表、人大代表,省党代表、人大代表和贵阳市部分基层市党代表、人大代表。
275人以无记名方式从81位报名者中选出20位,四个区县各5名。结果于7月7日产生。
马宁宇和韦鸿宁的第一场比试,在小河区工作了5年的韦鸿宁胜出,他得到152票,排在5位竞选者之首,而马宁宇仅得104票,排在第四。在花溪区那一组,李志鹏得到132票,排名第三。
7月8日,进入“驻点调研”环节。20名竞选者在三天内,围绕各竞岗区(县)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调研。
这对20名竞选人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手机被“没收”,不许与调研点以外的人有任何接触。
魏发志介绍,调研方式主要是统一听取当地各部门的情况汇报,有一天是自主选择,由组织部门的人陪同考察。不过,他所在的修文团队5个人始终没有分开,自主选择这天他们去了一个村,了解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5个人边考察边互相鼓励。修文县长石洪也是竞争者之一,“他是县长,压力比较大,我们就鼓励他放下包袱。”
令魏发志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考察队伍中还“混”进了评委。有一个人跟他们一起吃饭,一起调研,但基本上不说话,只是看着他们如何调研,如何提问题,“后来才知道他是评委”。
6天掉了6斤肉,每晚学到3点多
7月10日,20个人被拉回到位于金阳新区的金阳大酒店。从晚上8点开始,他们几乎彻底与外界失去联系,手机被收走,房门口还安装了屏蔽仪。
“走廊有武警站岗,还有组织部和纪委的人时刻守着。”李志鹏说,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房间呆着,相互间不许交流。走廊里有一部座机,如需打电话必须有组织部门的人“监督”。
他们的任务是撰写调研报告。李志鹏拿到的题目是“花溪区旅游产业的重要机遇和发展思路”,“可运用的材料只有两份,一份是市委书记和市长的系列讲话,还有一份是你所报区县的经济发展情况。”交稿时间是第二天下午,字数2500到3500。
魏发志这一组的题目是“根据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谈一谈修文县的招商引资”。魏发志暗喜,“我以前做过招商局长,对这块很熟悉”。这天晚上他没加班,只是作了些思考,“第二天中午11点就写出来了”。
7月12日,20人的调研报告成绩出炉。这个环节,马宁宇拔得头筹,得85.29分,韦鸿宁紧随其后,李志鹏排名小组第三。
12日、13日两天,他们继续被“关”在金阳大酒店。他们的任务是准备7月14日要过的第三关――演讲答辩。答辩将通过省市的电视、广播、网络全程直播,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将在一些时段直播。
李志鹏虽然以“职业革命家”来鼓励自己,但这种阵势仍然让他紧张。他不停地抽烟缓解压力,三天“禁闭”没过完,带来的香烟就告罄。加上调研的几天,李志鹏“6天掉了6斤肉,每天晚上学到3点多”。
马宁宇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态,他会每天在监督下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报平安,此外就是安心思考问题,“那几天下来,我觉得心理状态反而更稳定了”。
真有一种“英勇就义”的感觉
7月14日到来了。早上7点半,他们被领到会议室旁的封闭房。答辩从9点开始。
答辩分三个环节――10分钟的主题演讲,回答主考官两个问题,回答与会人员一个自由提问。“所有考生上台前一小时才被告知演讲题目,考生必须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准备。”
在等待进场的时候,李志鹏的心情越来越“悲壮”,“真有一种慷慨激昂、英勇就义的感觉”。
他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但是刚走上台,看到台下坐的都是市领导,“当时就慌了”。再一看整个会场,大概有二三百人,还有五六部摄像机,“没想到阵势这么大,更慌了”。
“收敛”了一下自己的思绪,李志鹏开始演讲,但脑子仍然“有点乱”。10分钟的主题演讲,不到5分钟就已结束。主考官一再提醒他,“还有时间,你还可以补充”,但他觉得已经讲完了。现场略显停顿和僵持。
事后,李志鹏也意识到这让他失了分,“其实我一下来什么条理都出来了。”
一些辩才无碍的人也在紧张之下口误频出。更有甚者,有两位竞选者上台说了几句致谢的话之后,就再无下文,以致冷场。
在这个环节,马宁宇完全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由于前面有几位演讲时间短,他从拿到演讲题目到出场只有35分钟。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发挥,10分钟的演讲时间,他条理清晰,言之有物,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问答环节,提问者与竞争者“短兵相接”。瓮安事件多次被作为提问的关键词,如“请谈谈瓮安事件的启示和教训”,如“少数干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已经成为阻碍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如果你当选区(县)委书记,将怎样解决?”
魏发志被提问:“‘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来就不难’,为什么非得县委书记出来接访才有效?”他回答说,“那是因为老二老三的工作没做好。”这一幽默又切中要害的回答引起了一片掌声。魏发志很放松,语言通俗,经常赢得掌声。
“感谢这个时代和制度”
20位选手的去留取决于9位评委的打分。为保证公正,这9位评委均来自贵阳以外:中组部党政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专家陈德才,贵州省委巡视组组长毛崧,省委讲师团团长龚晓宽,省委组织部副巡视员曾长明,省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王礼全,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冯晓宪,安顺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周涛,黔东南州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杨事柱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方志军。
7月15日得分公布,马宁宇排名第一,得92.86分;韦鸿宁,81.29分;魏发志:78.57分;李志鹏:69.86分。
演讲结束后进入第四环节――民意测验,参加者包括贵阳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区(县)四套班子主要负责人,全国党代表,省党代表,部分基层党代表及竞岗区县党代表。
7月15日结果公布,马宁宇扩大了领先优势,共得325票,韦鸿宁共得152票,魏发志共得52票,李志鹏最少,得33票。
也是在7月15日这一天,公推竞岗进入第五环节――党政干部领导能力测评。由中组部党政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专家采取“人机对话”方式。25道选择题,有单选有多选。
这个环节,韦鸿宁在小组排名第一,马宁宇仅列第三。魏发志在这个环节取得小组第一,李志鹏则获小组第二。
五大环节至此全部完毕,各环节分数按2:2:2:3:1的比例折算出综合成绩。7月17日,综合成绩出炉,马宁宇和韦鸿宁分列小组第一第二名,魏发志和李志鹏均列小组第四,未能晋级。
6天后的7月23日,韦鸿宁也成为失落者。
7月23日上午,8位建议人选演讲完毕,48位市委委员投票,随后监票人和计票人到指定地点计票,而市委常委们离席至五楼举行会议。
不到20分钟后,市委常委们回到现场,市委书记李军宣读结果。马宁宇及其他三位建议人选最终胜出,成为小河区等四区县“准区县委书记”。
结果出来后,韦鸿宁匆匆离去,而马宁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信能够与区长处理好关系。至于自己胜出的原因,这个32岁、通过一次公开竞选“越级”晋升的年轻人,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感谢这个时代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