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政才:从“少帅部长”到最年轻省委书记_历任中国农业部长

  2009年11月30日下午,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调整5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的决定,河南、福建、辽宁、吉林、内蒙古5省省委书记发生变动。1963年出生的原农业部部长、新上任的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以46岁年龄成为全国内地31个省区市中最年轻的党委“一把手”。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入主农业大省吉林,被认为是“专业对口”――吉林打算投资260亿元,5年内将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目前的500亿斤,提高到600亿斤。此规划被称作“农业天字号工程”。
  入仕之前,孙政才是国内知名的甜玉米专家。他1997年出任北京郊区顺义县(后改区)副县长,不到10年时间完成处级到正部级干部的跨越。2006年底,43岁的他出任农业部部长,是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2009年,46岁的他出任吉林省委书记,是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眼光?思路?糯玉米
  
  在北京西山脚下、风景秀丽的昆玉河畔,有一座“都市里的农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就是这块“风水宝地”,10年孕育了一位青年科研才俊,又10年他一路升到正部级职位。他,就是原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新上任的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可以说是“最了解孙政才底细的人”。赵久然对记者说:“孙政才是我的同门师弟,我们师从我国著名玉米研究专家陈国平教授。当年,北京农科院招收的研究生非常少,作物所只有七八个研究生。陈教授是所长,只带了我们两个研究生,我们的研究方向是玉米栽培。”赵久然说起师弟,颇有自豪感。
  院内的试验田曾是赵久然和孙政才的一部分“自留地”,直到孙政才当上了农业部部长,他俩还经常一起出科研成果(论文)。“那时候我们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实践,从实践中找问题,通过理论再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锻炼了孙政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到这里,赵久然话锋一转,“他喜欢开玩笑,说话也很幽默,很多时候只要他出面,多复杂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赵久然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他们工作都很忙,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孙政才身高近1.8米,唯一的爱好就是打篮球,曾是学校篮球队的中锋,“三步跨篮动作很潇洒,球投得也特别准”。由于没有时间,加上打篮球总是跌破眼镜,后来他就慢慢放弃了。但是,孙政才比同龄人都眼光长远,他一直坚持挤时间学英语。结果他有了一个去英国进修的机会,因为他过硬的外语水平,无人竞争得了。
  1987年参加工作后,孙政才先后任北京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室副主任、土肥所所长、所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等职。越来越高的职位,也锻炼了他越来越开阔的思路。
  即便后来当上了农业部部长,孙政才仍时不时“要求”和老搭档赵久然见一面,一是说“怕忘了自己的老本行”,二是说“惦记着吃老赵实验田里种出的新品糯玉米”。
  
  出息?勤奋?粉笔头
  
  熟识孙政才的人,普遍认为他“很山东”:除去一副眼镜,那面相、肤色、身高和性格,都给人些许粗犷之感。
  1963年,孙政才出生在山东荣成市一个叫五龙嘴的海边村。每当有记者前来采访,热心的村民都会把一本《五龙人》村志搬出来,做一番详细的介绍。当然,他们重点推出的是孙政才。因为“孙政才是五龙嘴村有史以来学问最大、也最有出息的人”。这话就写在村志上。
  有人指着临街的一栋红瓦房说,那就是孙政才的家。院门上着锁,“孙政才的父母平常在荣成市里生活,逢年过节会回来住住。”
  据孙政才当年的小学体育老师张树皆等介绍,上小学时孙政才个子就高,性格平和,甚至有些腼腆,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中学是在荣成上的,离家远了,他就一直住校。那时他家里条件不好,每个周末要回家背干粮和咸菜。但他总比其他同学早回校,抓紧时间学习。
  《五龙人》村志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同所有的成功者一样,他成功前面付出的是辛劳的汗水”来评价孙政才的“成才”,并以此激励村里的后生们。
  村志里还收录了关于孙政才勤奋学习的典型事例:为了备考研究生,1984年的寒假,孙政才是在学校图书馆里度过的。数九天,夜深时寒气逼人。为了御寒,他披着大衣,再用毯子包着腿和脚。
  这里说的是孙政才在莱阳农学院(现为青岛农业大学)读大学时的事。实际上,在莱阳农学院还有一个更经典的例子,一直在师生中传为美谈。
  在读大三期间,孙政才与一位辅导教授一起搞小麦品种实验,不慎将一个粉笔头丢失在做过土壤成分分析的试验田里。在常人看来,区区一个粉笔头丢在田里没啥关系。但严格的教授认为,它会改变一部分土壤的成分结构,就有可能影响一颗或几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效果。于是,教授要求孙政才将试验田认认真真地再翻一遍,无论如何要找到那个粉笔头。尽管孙政才身强体壮,但等他找到那个粉笔头时,已累得大汗淋漓、腰酸背痛。然而,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这件事的意义,对孙政才的教育和影响却非常深远。
  孙政才的师兄赵久然告诉记者:“他在科研上和从政方面的成就,无不与他勤奋、严谨的态度有关。”
  
  风格?机遇?差额票
  
  孙政才在北京顺义区(原顺义县)的经历是不能不提的重要一段。
  1997年,根据中央人才选拔计划安排,北京市决定派孙政才到郊区县政府任副职,至于去哪个区县,可以自己挑选。
  “孙政才选中了顺义县,这说明他的眼光很独到。顺义县的特点是农业基础好,这可以好好发挥他的专业特长,而且顺义县的工业很多,工业发展在整个北京市的区县中也很靠前。”虽然已过去数年,顺义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对孙政才依然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孙政才当时提出了加快顺义县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并要求各级部门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流程,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这实际上是他一贯的风格,办事不拖泥带水,效率很高。”
  孙政才上任不久,正赶上顺义撤县设区,工作千头万绪。但在孙政才分管的领域里,就像在自己的试验室里做实验一样,“运用严谨的理论和科学的统筹方法”,将每一件事安排得井井有条,高效而成果显著。当时,顺义一些机关人员私下里亲切地称孙政才为“孙有才”。
  突出的成绩和好的口碑,让孙政才在几年的时间里连连高升:从副县长到区长,再到区委书记。
  然而,孙政才的“爆发力”也许才刚刚显现。2002年,北京市委常委改选,按照差额一人的规定,市委将“年轻有为”的孙政才增为候选人。当时外界并不看好孙政才,认为他可能只是充当“差额票”的角色。因为孙政才当时只有39岁,而且当年2月他刚刚从区委副书记、区长晋升为区委书记,实在太“嫩”了。不成想,选举结果大大出人意料,北京市的党代表们“偏爱”高学历和做事果敢的孙政才,竟然将一位原市委常委给“差额”掉了。半年后,孙政才出任北京市委秘书长。
  2006年12月,机遇再次青睐这位“有准备的人”,离开农业老本行近10年后,43岁的孙政才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农业领域,被任命为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孙政才被任命为农业部部长。
  中央党校一位熟悉孙政才的教授告诉记者:“这位‘少帅部长’知识面广,非常敏锐,具有很强的责任感。”
  
  书记?民生?菜篮子
  
  2009年12月1日,孙政才上任吉林省委书记的第二天,就来到长春市,对长春市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工作进行调研。孙政才很关心民生工作,先后来到一家供热公司和一家农贸市场了解市民供暖和“菜篮子”的情况。在一家供热公司,孙政才一边实地调研,一边向供暖单位的负责同志了解入冬后全市的供暖情况。当听说长春市还有2087个小锅炉,其中一些供暖条件很差,部分居民家中的室温不是很高时,孙政才说,民生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常说执政为民,怎么执政为民?就是要高度关注民生,帮助老百姓解决他们最现实的问题。对东北老百姓而言,供暖就是他们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好。离开供热公司前,孙政才又特别对供热部门的同志说,靠小锅炉供暖的,很有可能都是我们这座城市中生活最困难的人,对于这个群体,我们要格外关注,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来到农贸市场时,正值下班高峰,市场内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象。孙政才来到市场内的一些摊位前,一边询问市场行情,一边与商贩和买菜的市民交谈。“白菜多少钱?”“您感觉现在的菜价怎么样?”在一个蔬菜摊前,孙政才与一位正在买菜的老人聊起来。当听说老人对现在的市场供应很满意时,孙政才很高兴。临行前,他叮嘱市场的负责同志,一定要严把质量关,让市民吃上放心菜。
  关注经济,关心民生,这位新上任的最年轻省委书记无疑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