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官味”_茶味人生细品

  官味,做官的滋味。做官是什么滋味?   记得在家中看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当看到满头白发、一身褴褛、家徒四壁的于成龙同老妻告别的情景时,侄儿突然说道:“这官当得啥滋味?”
  我顺手拿出一本《聊斋》,翻开《夜叉国》一文对其念道:“何以为官?曰: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我接着说:“你看,在夜叉们眼里,这官做得是多么有滋有味!官不同,味亦不同,做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滋味!”侄儿默然。我亦默然。但思绪却顺着“官味”这个话题飘开去。
  自从孔夫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们就官瘾大发,千方百计钻营当官者如过江之鲫。怪癖如李贺,就发出“请君暂上凌烟阁,若干书生万户侯”的慨叹。飘逸如李白也曾“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其实,识韩荆州还是为封个“万户侯”。到了晚清,封建王朝已摇摇欲坠,但“以全国计之,其现在日费精神以谋得官者,恐不下数百万人”。梁启超曾描述道:“居城厢内外旅馆者恒数十万,其十之八九皆为求官来也……京师既若是矣,各省亦莫不然。”
  看看!当其时也,千军万马挤向官场独木桥,举国上下纷纷攘攘争当官,这当官的诱惑力该有多大!
  想当官是因为当官的好处太多。古云:“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俗谚:“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民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官就有权,权能生财,权能猎色,权能封妻荫子,权能流芳百代。
  想当官是因为当官最省心省力。坐轿有人抬,差事有人办,主意有人出,讲稿有人写,只用“接旨、宣旨、回旨”,当“三旨”相公就行了。当过清朝大官的李鸿章总结道:“世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当官。一个人要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成器了。”
  当官的滋味有两种,一是苦,一是乐。心系百姓,身献国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注定和“苦”字结缘。辛苦、劳苦、清苦,用一人苦而造众人福。以权谋私,以权猎色,饱私囊而横征暴敛,施淫威而鱼肉百姓,当官就成全了一个“乐”字,只图个人享乐哪管百姓死活!清官廉吏当官为了干事,当官就得吃苦,无官一身轻,自然不屑于投机钻营,趋炎附势,为一顶乌纱而出卖人格和良知。贪官污吏当官为了享乐,有权就要弄权,实现各种欲望,因而削尖了脑袋争官、跑官、要官,为当官丧尽天良。他们品尝到了所谓官味,但身上一丝人味也没剩下了。
  许多时候,官味也并不那么泾渭分明。又想为百姓干点实事,又想为自己捞点实惠,品尝到了当官的快活,也品尝了当官的不易,这恐怕是许多为官者的切身感受和矛盾心理。唐朝高适就写过自己当官的苦恼:“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也写过自己当官的愧怍:“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揭露出经常陷于奉迎上级、自己享乐和忧思百姓流亡中挣扎的尴尬感受。这种官场况味,恐怕身在其中者多有同感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直道为本,公廉为谋,这官就能做成另一种滋味。包公不徇私,“故人、亲党皆绝之”,落个六亲不认的恶名;海瑞敢直谏,“朝廷闻而恶之”,闹得举家牵累;于成龙“天下第一廉吏”,就得当一辈子苦行僧。然而,他们却乐此不疲,干得有滋有味。他们开一种做官境界,追求一种精神品位,这就是为国为民,任劳任怨。这种官味,流传下来,被共产党人发扬光大,就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升华为“人民公仆”的称谓。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他们能够享受到的做官滋味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