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特区30年:汕头市特区吗

  迄今为止,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时刻有两次。一是1860年的开埠,促进了汕头商业社会的形成,同时大批潮汕人凭借着善于经商的天赋和能力,走出这里打天下;二是在1981年,汕头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30年来,汕头的GDP总量跨过了1000亿元的门槛,更取得了其他一系列成就。
  今年10月,当地举行了30年大庆。但在正视这些成就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今天的汕头发展状况虽不能说很差,但与深圳、厦门和珠海比,却明显不及。特区汕头,是怎么从曾经的广东第二跌出广东前十的?
  
  汪洋的三道题
  2010年1月7日是星期四,在这一天的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专程到汕头厅,满怀深意地向汕头的官员们提出了3个问题:
  一是“这30年,特区干了什么?”
  二是“迎接特区30周年,特区要做什么?”
  三是“今后30年,特区还能再干什么?”
  为答好这3道题,一年多来,汕头市开展了多项全民解析的大反思、大讨论,也请来了多名专家学者开报告会,为汕头的发展出招把脉。所有的声音,最终汇聚在了破解转型困局上――“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
  汕头的困局,由来已久。如果用数字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不妨罗列出5个特区在去年的一些情况(见表):
  30年来,汕头GDP的年均增速接近17%,这样的速度其实并不慢,主要是在南部沿海地区你争我赶的势头太猛,一拿出来比,就发现汕头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在人口数占优的情况下,无论经济的总量还是人均都是倒数第一,且和其他市有很大差距。更让人吃惊的是,2010年汕头的人均GDP还没有广东省的一半,甚至还低于全国水平。于是在民间,有人把这个经济特区戏说成“经济特困区”,但本意是恨铁不成钢。
  现在的汕头市代市长郑人豪是汕头人,他去年还在常务副市长任上时,在党校处级班上做过一次演讲,说:“我90年毕业,很多同一期的学生都以能够回到汕头来工作为荣,都不愿意留到珠三角……当时大家都争着要到汕头来出差,(这里)有好烟抽,有好酒喝,香港有什么好东西,第二天(汕头)就有,但现在呢?”
  “特区改革动力严重不足!”广东省体改研究会的一份报告一针见血,“早期特区人的那种敢想、敢闯、敢干的精神,已经大大减弱。”才上任一年多的汕头市委书记李锋曾在深圳工作长达25年之久,他表达了自己的紧迫感:“虽到汕头不久,但压力很大、心里不安啊,求新、求快、求变的心态非常强。”李锋力主推动的汕头“禁摩”一直为坊间所争议,但专家还是认为长痛不如短痛,“禁摩”是汕头建立城市大交通,增强城市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当然,创新不是投机取巧,违规操作。曾经在一段时期里,汕头与走私、骗税、偷渡、假货相伴,并刺激着汕头经济虚假、泡沫式的发展。这种乱相让很多地方很久都不敢和汕头做生意,不敢接汕头的发票,甚至一些地方还打出“此地无潮州货”的标语来标榜自己的货物产地正宗。汕头经济则一度出现负增长,元气大伤。
  对此,汕头连续几届政府都把信用体系的重建看得很重,但破坏容易建设难,稍不注意还会再遭创伤,今年汕头市中医院的冷血护士事件就让不少人后背发凉。此外,官场上也有波澜,去年被汪洋问到那3个问题的原汕头市委书记黄志光已涉嫌严重违纪在接受调查,这让汕头旧伤未愈,又添新堵。
  潮商,潮殇
  汕头缘何能成为经济特区?这和1979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汕头人吴南生直接相关。中央刚开始只选了深圳、珠海,谷牧到广东与吴南生探讨汕头办不办特区时,吴南生表示:“如果不在汕头办特区,我也不负责办特区了。不是因为汕头是我的故乡,而是办特区的议论是在汕头酝酿开始的,海外和港澳的朋友们都知道。不办了,我就失掉信用了。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能办特区的!”汕头由此姓“特”。
  不过,虽然姓“特”了,汕头却有自己的苦衷:海南是省,去年还新获国家旅游岛的建设许可;深圳、厦门是副省级城市,级别和权限高过自己;珠海位于珠三角地区,近水楼台先得月,更有了横琴“自由贸易区”、珠港澳大桥等这些引人关注的项目。
  汕头有什么优势?潮商!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商”,从汕头走出去的商人也一直是以胆子大闻名。要谈潮商,有两个人的名字始终无法回避,那就是“潮人骄傲”李嘉诚和曾经的“潮人骄傲”黄光裕。
  广东区域文化经济研究人员幽壹告诉记者,潮汕人不喜欢替人打工,称为“工字不出头”,有了点钱都是直接做买卖,李嘉诚就是其中代表。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造就了潮汕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出人头地的性格。”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尔平对记者说,“但捕鱼和海上走私、贸易使得潮汕人喜投机冒险而不屑实业。”的确,潮汕地区的行政区划经多次调整后,汕头的面积已经比旁边的潮州、揭阳小了,而每平方公里人口还有2460多人,这在全世界都算高。
  和李嘉诚投资汕头大学等“反哺之举”比,让人疑惑的是黄光裕始终没有在家乡开过一家“国美”店,也没有投资过一个经济项目。有媒体对此曾解读为:“也许在黄光裕看来,经济欠发达的汕头不值得做大规模投资。” 黎尔平同意商人逐利这种观点,更进一步指出:“黄光裕很了解汕头的水有多深,在自己家乡做生意会有很多麻烦事,所以很多有本事的潮汕人都跑到外面去发展了,汕头已留不住人才。”
  黄光裕先遗弃汕头,而在黄身陷囹圄后,终被汕头遗弃。坊间开始骂黄光裕是灾星,没给汕头带来什么好处,反因自己的不慎害得一些潮汕籍官员受到影响,上至原公安部部长助理郑少东,下至广东省一些“大佬”,都串成了“糖葫芦”。但观察家认为,黄光裕的出事是必然的,值得深思的是其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
  潮汕人,貌似是最善于经商、最能吃苦耐劳的族群,但也是比较排外的族群。说夸张点,很多不会说潮汕话的人都不敢来这里发展。黎尔平认为,汕头的社会、政府和市场是家族化和血缘化的。潮汕人讲血缘,重亲情、乡情,不讲规则和法制。于是,关系无处不在。
  央视著名主持人阿丘出生在汕头,他认为潮汕人内部之间的生意往来比较多,一出问题,往往就是几个潮州人都有份,容易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而黄的陨落,无意中成了压垮潮商的“最后一根稻草”。新恒基的黄俊钦、京文唱片的许钟民、合生创展的朱孟依、深圳茂业的黄茂如、金光华集团的李亚鹤、香港赌业巨头连超等潮汕籍商界大佬都相继被卷入非议,让潮商们处境尴尬。
  
  汕头,你Hold不Hold住?
  郑人豪今年43岁,是广东省新一轮地市正职调整中年龄最小的。他一直有一个“大汕头”的观点,汕头并不仅仅是“汕头人”的汕头,它还是整个潮汕文化覆盖地区的汕头,同时更是海内外一千三百万潮汕人的汕头。这被认为是一张感情牌,但也要看别人接不接招。
  按照省内规划,汕头要“建设粤东中心城市”。巧合的是,广东省此轮地市领导调整后,潮州市委书记许光、揭阳市委书记陈绿平、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都是汕头人,加上汕头代市长郑人豪,汕头籍官员在粤东的话语权越发凸显。
  即使如此,仍有人担心,粤东中心城市这个头衔,现在的汕头Hold不Hold住?有时除了经济上的辐射力,文化上的向心力也很重要。汕头的尴尬在于,自己本身历史不长,旁边却有着历史名城潮州这个老大哥,且潮州升格十多年来,自身发展也不错。
  另外一个“小兄弟”揭阳也开始让人刮目相看。尤其在2008年,揭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列全省第一位,GDP总量、人均GDP、税收等指标增速均列全省第二,而潮汕国际机场落子揭阳,更给当地的发展添加了助推器。
  那汕头的中心城市辐射作用该怎么体现呢?幽壹分析说,在看似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全覆盖的汕头,其实交通问题是个顽疾。汕头长期只有一条单线I级非电气化铁路――广梅汕铁路,其运能可想而知;汕头过去的民用机场太小,且今后还不得不去揭阳坐飞机;同样,面临珠三角地区和厦漳泉地区的竞争,汕头港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腹地。
  汕、潮、揭三市同根同源,说同样的语言,吃一样的菜,不过从记者采访三地一些普通群众的言论来看,他们之间大都也是相互不买账的。汕头人认为潮州保守,喜谈潮汕文化;潮州人认为汕头浮夸,只谈潮州文化。
  眼下,三市联合,减少内耗刻不容缓,这需要主政者抛开狭隘的政绩观,民众也要抛开狭隘的地区观念。汪洋向来是力主推进粤东一体化的,他曾对粤东几个城市不客气地说过:“人人都不愿意放弃一点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区域一体化,永远是空话。如果有哪一个市不愿意放弃局部利益,我们请他到省委喝咖啡。”
  不管如何,潮汕的焦点肯定在汕头,作为一个经济特区,汕头的兴衰必然备受关注,主政者把目光聚焦在了深化改革上。5月1日起,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更是扩大到了全市2064平方公里。加上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圈”的战略持续推进,让汕头市又迎来一次机遇,这种迫切心情在对建设厦深高铁的积极响应中可见一斑。但专家不无担忧:“在‘海西’里面,领唱必是福建,粤东只是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