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1~4电子书 [从心理学角度谈如何促进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

  [摘要]影响机构知识库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收录文献资源的丰富性。教科研人员作为内容提交主体,因外在因素,如:学术、法律、技术等的不利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存储具有较强的抗拒心理,从而严重阻碍机构知识库自存储资源的获取。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应积极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的交流方法,及时地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缓解或消除他们的抗拒心理,从而促进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 资源建设 心理学 自存储
  [分类号]G253
  
  机构知识库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手段,是对基于传统出版的学术交流的补充,已成为开放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Clifford A?Lyneh从大学的角度为机构知识库做如下定义:大学中的机构知识库是大学为其员工提供的一套服务,用于管理和传播大学的各个部门及其成员创作的数字化产品……在美国,人们研究机构知识库时,非常注重对内容提交者的行为研究,认为他们的特性和行为一方面决定了机构系统平台的多个功能;另一方面决定了机构知识库资源获取量。在所设立具体指标中,自我存储的意识、习惯以及需求决定了他们是否会考虑使用机构知识库,而对机构知识库的认识和对系统的满意度则决定了他们是否选择机构知识库。由此可见,国外早已认识到内容提交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对机构知识库资源获取的重要影响。
  在国内,机构知识库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笔者近日以检索式“机构库+机构知识库+机构仓储+机构典藏”*“2005-2010年”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分别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192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到279篇,其中2009年以来发表的文章占总数的50%左右,由此可见,机构知识库正成为我国专家学者们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研究综述、质量控制、技术、安全等,鲜有以内容提交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作为内容提交者主体对机构知识库自存储的影响,即使在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也几乎都是从政策角度分析如何引导教科研人员进行机构知识库自存储。笔者认为,仅以政策引导还不够,还需正视普遍存在于他们当中对自存储产生的本能的抗拒心理。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消除这种抗拒心理,而只是一味地追求政策的约束、激励与保障,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引导他们自存储,反而会加剧他们的抗拒心理。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借助互动的形式,运用心理学方法,及时地对他们的自存储抵触心理进行必要的干预,尽可能予以缓解,使他们慢慢地由消极对待转向积极配合,从而促进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迅速、健康地发展。
  
  1 抗拒心理
  
  所谓抗拒心理,即是指客观存在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是认识、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三种元素是相互影响的,抗拒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某种担心或矛盾的情绪引起了认知上的问题,如误解、困惑等。因不利认知导致其在情感上产生抗拒心理后,最终会影响到其行为表现上,较明显的表现形式是:“不作为”、“逆其道行事”、“惰性”等;较隐蔽性的表现形式为:对新生事物,如新业务流程、新技术等产生质疑、漠不关心等。
  根据美国普里契特管理顾问公司的统计显示,通常只有20%的员工一开始就会全力支持改变,50%的员工持中立态度,另外30%的人对于改变非常抗拒。事实上,抗拒改变是自然反应,也是必然的过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立即全心全意地接受改变,他们需要时间进行调整,更需要外界的沟通与协助。所以,高校图书馆在面对教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的抗拒心理时,不应只是诉诸于政策和正面宣传,一味地强调机构知识库的优势所在,而是要正视他们的反应,去了解产生抗拒心理的真正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缓解或消除。
  教科研人员对自存储产生抗拒心理主要来自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1 对机构知识库的认识不足
  韩珂和祝忠明对中国科学院部分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进行了机构知识库认知程度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53.3%的用户选择了“从未听说”;33.3%的用户选择了“不常使用”;10.6%的用户选择了“从未使用”;而选择“经常使用”的用户仅占2,6%。由此可以看出,机构知识库对于国内大多数的专家学者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并且也不是他们经常选用的信息存储、检索和查询的途径。即使在占2.6%的“经常使用”的用户中,他们也会出现两个方面的认知问题:①很难理解机构知识库不是孤立的,是可以通过很多大型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得到的,如Google;②对机构知识库的相关存储技术不够了解等。
  
  1.2 工作繁忙、时间宝贵
  在我国,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工作任务,而且学校对他们的科研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当以科研的多少直接决定职称评定时,科研更是占据了他们许多工作时间,因此对那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工作,往往就会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即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愿意自存储,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向机构知识库成功提交研究成果需消耗他们大量的宝贵时间,这也是他们放弃自存储的原因之一。
  
  1.3 版权问题
  对版权的担心有些其实是教科研人员在情感方面对机构知识库的一种抵触,认为在开放存取的环境下,版权易受到侵犯,其成果易被剽窃,从而导致89.8%教科研人员一般都选择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存储在个人电脑或移动硬盘里,即使愿意自存储,他们也只是自存储一些已经正式发表过的文章和著作而不愿自存储未公开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从Gadd等人对出版商和作者的调查可以看出,有1/3的作者并不清楚论文的版权应归谁所有。调查还显示,有41%的人把版权免费转让给出版商,但其中有将近一半(49%)是很不情愿地转移版权。Bide指出,发表论文,尤其是在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压力使得学者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和出版商签署版权转让协议。出版商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般也规定作者不得对未发表的文献进行自存储。
  另外,学术环境的腐败,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以及较“狭隘的学术思想”即谁拥有独占性的资源越多,谁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等也是作者为保护版权而不愿自存储的重要原因。
  
  1.4 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带有鲜明的行政色彩,在评价指标中论文发表情况占相当大的分量。主要以论文被摘引情况及论文在何种期刊上发表等作为评价标准。导致教科研人员发表论文不得不遵循这些标准,否则,他们的科研成果就无法得到有关评审部门的认可,其后果是无法评定职称或者申请学位。正是因为未将提交到机构知识库的论文纳入评价体系,也就是说权威机构还没有正式承认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导致了教科研人员不愿自存储。
  上述4种因素是造成教科研人员产生心理抗拒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馆员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有的 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政策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措施,尽可能地缓解甚至消除他们的抗拒心理,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内容提交者和使用者。
  
  2 缓解抗拒心理的途径
  
  当外部因素对人产生不利时,人往往会本能地产生抗拒心理,在抗拒心理产生的初期,人的外在行为主要表现为冷漠、不关心或惰性。一个机构知识库能得以持续发展并能充分发挥其存储与交流作用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文献资源的丰富性。因此,如何确保机构知识库获取文献资源的持续性才是现今最为关键、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建议高校图书馆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来缓解这种抗拒心理。
  
  2.1 采用心理学方法的原因
  自存储得不到教科研人员的积极配合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机构知识库某些方面的顾虑与担心,正是这些顾虑与担心的存在导致了他们抗拒心理的产生。人的顾虑与担心属于心理活动,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善不良的心理活动最好的方式是借助心理学方法,通过彼此的不断沟通,使对方在认识事物本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顾虑与担心。从他们的认知和情感角度出发,在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缓解抗拒心理的心理干预方法,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从而使他们在心理层面上,真正的认可和配合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
  
  2.2 采用心理学方法的内容
  2.2.1 “开诚布公”式
  心理学家认为将已存在的问题或即将发生的问题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往往会缓解对方的抗拒心理。在实际工作中,馆员在向教科研人员宣传机构知识库相关知识与功能时,较易倾向于着重强调机构知识库的优点,有意或无意地规避它在现有的条件下所面临的、他们较为关注的一些不利因素,如:安全问题、版权问题等。而某些教科研人员拒绝自存储正是出于上述不利因素的考虑,即: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害怕自己的成果被同行抄袭;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学术腐败横行、文章抄袭泛滥,滥竽充数的文章过多等导致他们的学术成果不敢公开等。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针对他们因自存储而产生的对一系列不利因素的担心,采取“开诚布公”的心理策略,主动提出并解答教科研人员所担忧的问题,并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对策。馆员在认真听取他们对待自存储想法的同时,应及时地予以回应,例如:当他们提出因提交未发表文章导致他人抄袭的顾虑时,可以效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做法,告诉他们,文献的开放获取不会带来更严重的学术剽窃问题,相反的,由于文献信息能被更多人免费的无障碍的获取,学术剽窃的发现将变得更加容易。若遇到无法当场回答的问题时,需诚恳地向对方说明情况,并做好相关的笔录,待后续获得解答后,及时通过多种途径反馈给对方。
  事实证明,馆员尽可能早地、主动地向对方提出自存储的不足或缺陷在某种程度上会弱化对方对这些不利的重视程度,从而削弱抗拒心理。因为向对方揭示机构知识库负面信息的同时,会让他们感受到馆员的诚实与信赖,从而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是一种能够有效地与教科研人员建立良好关系的方式。
  2.2.2 “自我肯定”式心理学家认为,抗拒心理有时缘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即,尽可能地避免自己不想涉及到的变化。相反,一个“自我肯定”意识较强的人与一个“自我概念”意识较强的人相比较,前者对一切具有挑战性的信息或建议具有更大的开放度。因此,馆员在与教科研人员就自存储问题进行互动之前,首先要认识到“自我概念”的存在。馆员只有充分理解与认识“自我概念”,才会积极采取行动,尽可能地促使他们产生“自我肯定”的意识。这些心理促进方法包括:首先,积极肯定他们在专业领域里的“专家”地位。每个人都有着渴望获得社会、特别是同行们认可的心理需求,馆员可以利用这种心理需求,真诚地对本校的教科研人员给予学术上的肯定,这很容易引得他们的好感,更愿意与馆员交流一切对学术研究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其次,当谈论到机构知识库对他们学术研究的有利作用时,也应将他们视为这方面的“专家”,使他们对本校的机构知识库有种主人翁责任感,并让他们以“专家”的身份来评价它。馆员采取的上述行为,其目的就是尽量使教科研人员产生“自我肯定”,从而弱化在心理层面上对机构知识库的抵触情绪。
  2.2.3 “不利后果假想”式假想“不作为”引起的遗憾是保险推销员尽力消除顾客抗拒心理常运用的一种手段,他们努力为顾客营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其遐想的空间。在推销某种保险前,首先会找出顾客在现有的状态下,极有可能发生的多种不利情况,并告诉他们,如果不采取措施,一旦发生不利情况,将会给他们带来某些惨痛损失,并且到那时也会因自己先前的不作为而追悔莫及。保险员向顾客勾画因不购买某保险而有可能引发不利假想情况时,很容易引起顾客的紧张与担忧,在这种情绪的刺激下,保险员顺势向其推荐某项可以减少这种损失的保险,这时,顾客是较易接受保险品种推荐的。馆员也可以利用该方式,向教科研人员勾画出如果对科研成果不采取自存储的方式,就有可能:失去了同行的广泛认可;被引用的几率很小;丧失了结识对其课题感兴趣的同行,甚至失去与他们合作的机会等不良后果,从而促使他们在心理上重新定位机构知识库。
  2.2.4 “兴趣相投启发”式在心理学上,人具有无意识的思维模式,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兴趣相投启发式”,即当两人兴趣爱好相似时,最易相互欣赏,融洽相处,一方提出的建议,对方较易接受并乐于付诸行动;反之,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对方的建议很好,也不愿接受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馆员可以依据人的这一心理特征,积极邀请各科系人缘好,专业技术过硬的教科研人员亲身体验机构知识库在学术交流上的积极作用,在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后,由他们言传身教,鼓励其他的教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由点及面,不断扩大机构知识库的影响。这种形式对那些具有较强抗拒心理的教科研人员来说,是最易接受并能缓解抗拒心理的方式。
  2.2.5 “典范树立”式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案例总结发现,在社会领域,人类具有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特别是当遇到类似情况时,往往会借鉴以往先行者采取的行为,并且先行者影响力越大,就越容易受到他人的模仿。因此,在同行业中树立典范比仅靠口头说服要令人信服得多。因为身处于某一行业的个体,都有一种行业归属感的需求,都希望能融入本专业的学术圈子。馆员可以利用这种情感需求,通过树立典范,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人的效仿,以此改变他们对自存储的偏见。对于教科研人员来说,学术上的激烈竞争早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也希望借助一切有利的条件,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增强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因此,在得知其他同行业者因利用机构知识库而使其论文被引率提高、传播范围扩大、合作机会变多等有利情况时,这会无形中给未利用机构知识库的教科研人员一种推动力,促使他们模仿那些学术典范,利用自存储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树立典范的做法能够促使具有抗 拒心理的教科研人员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朝着馆员所期望的方向转变。
  
  3 注意事项
  
  笔者所提到的上述5种缓解或消除教科研人员抗拒心理的方法,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取得了他们对馆员的信任,他们才有可能听取你的建议,同时,馆员在与他们互动时,也需注意说话技巧的使用。
  
  3.1 建立相互信任
  图书馆只有取得了教科研人员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开展机构知识库的工作,因此,图书馆应该忧他们之忧,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竭力地保障他们的学术权益。例如,允许机构知识库的所有自存储文献随作者的意愿,自由撤回等,如:香港科技大学就有这方面的相关规定。该校图书馆设立的学术成果存储库对其版权政策作了如下表述:作者必须在资料被香港科技大学学术成果存储库接受保存之时起赋予本机构库非专有发布权。该权利并不妨碍作者在研究期刊上发表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发布其作品,作者保留作品的全部版权。作为出版的一项先决条件,某些出版社会禁止作者在网上张贴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发布论文,本机构将根据作者要求移除这类论文……,并且在图书馆机构知识库首页显示其资源存取的统计数字,如2010年7月3日该统计数据显示:上个月该机构知识库共开放存取19418篇文献资源,自2004年10月以来共有文献465 229篇。这些方式不仅让内容提交者消除了版权方面的某些顾虑,而且也使他们充分了解到在学术交流中,机构知识库在文献信息交流方面的重大作用。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正是因为站在内容提交者的立场上,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在各细节上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在赢取了他们信任的同时,该机构知识库也逐成规模。
  
  3.2 讲究说话技巧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将要求定得越低,获得的合作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心理学家们曾为某慈善机构筹款,挨家挨户地敲门请求捐款,有29%户人家做出了善举。但当他们在提出这个请求之后,紧接着提出了一个更低的请求:“哪怕您捐1毛钱去帮助那些贫困儿童”时,竞得到了50%户家庭的参与,所得的款项比前者要多很多。这正是利用了人们天生所具有的责任感,即使在不太愿意的情况下,当两种选择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对他们来说较易接受的要求。由此可见,说话技巧的掌握,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馆员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谈话技巧,在向内容提交者提出自存储要求时,先提出一个大要求,如:“我们想请您把过去10年巳发表的所有文章都保存在机构知识库里。”紧接着提出一个比较温和的要求,“如果您觉得这样做比较困难的话,您能否将去年一年已发表的文章保存在机构知识库里?这样我们将感激不尽。”当内容提交者同时面对这两个请求时,往往会把前面的要求作为一个参考点,与后者相比较,选择最易接受的请求。由此可见,说话技巧在互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了。
  
  4 结语
  
  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其所收藏的资源丰富程度,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文献资源,才有为大家广泛使用的可能。然而,现今人们对机构知识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安全、版权等问题上,却对怎样进行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特别是如何促进教科研人员积极进行自存储方面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分析阻碍教科研人员自存储的抗拒心理,提出借助心理学方法切实降低甚至消除他们的抗拒心理。虽然在保障机构知识库具有充足文献资源方面有多种外在的激励措施,如强制自存储政策、管理政策、技术政策等,但笔者认为,只有努力提高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的主体――内容提交者(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切实保障它的持续发展。因此,图书馆首先要正视他们抗拒心理的现实存在性;其次,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缓解或消除抗拒心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机构知识库中,供他人通过网络的形式免费获取;也只有这样,机构知识库才能真正实现它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林,美国机构知识库发展现状对我国发展机构知识库的启示,图书馆论坛,2008(16):101-103
  [2]刘玉红,史艳芬,机构知识库成功创建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研究,图书馆杂志,2010(2):27-30
  [3] Jacks J Z, o" Brien M E. Decreasing Resistance by Affirming theSelf. N. J. :Lawrence Erlbaum,2004:235 -257.
  [4]如何化解员工的抗拒心理?[2010-06-09]http://www.省略/news/contem-83145,aspx
  [5]韩珂,祝忠明,科研机构对机构知识仓储认识和服务需求调查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3):12-17
  [6] Davis P M, Connolly M J L,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valualingthe reasons for non -use of Cornell university " s installation ofDspace. [2010 -05 -08 ]. http://www, dlib. org/dlib/march07/davis/03 davis, html.
  [7]曾苏,马建霞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人员对IR认知及态度对比分析,情报杂志,2009(5):23-28
  [8]柯平,王颖洁,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研究,图书馆论坛,2006(6):24-32
  [9]郝勇,影响我国实行“开放存取”模式的困素分析,现代情报,2006(12):2-4
  [10]王瑞文,刘东鹏,构建高校学术信息机构库的知识交流环境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4):554-556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OA资源,[201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