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日,参照世界百余著名灯塔造型,造价百万的青岛奥帆基地灯塔正式启用,照亮了05-06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环球船队进入浮山湾的航程。从五四广场向浮山湾海域望去,整个塔的主体更像一个碉堡,上面有一个类似于灯笼似的建筑,里面装有引航用的航灯。该塔位于青岛市奥帆基地主防波堤的顶端,取自“2008”之意,整个塔高20.08米,灯塔底部直径6米,上层灯笼的直径4米。
100多年来,每当夜幕降临,青岛海区的灯塔都会以其独特的发光方式,闪烁在黑蓝色和城市背景线上,为青岛的大海、青山、红楼和长桥平添了一种朦胧的迷人色调。
青岛,三面环水,港湾、岛礁众多,东南濒临浩浩黄海,是一座水陆资源丰富的海洋城市,也是中国东方的海上门户。每当夜幕降临,沿岸的灯塔明灭闪烁,远远望去,如一条晶莹剔透的钻石项链,镶嵌在岛城的海岸线上。
多少年来,小青岛那白色的灯塔、红色的光柱,成了青岛的象征。连20世纪初叶,从大连乘船路经青岛的鲁迅先生,也曾经为之神往。你能说灯塔仅仅作用于海上导航吗?你听说过一个德国兵,曾经有过一段拔枪怒射灯塔的传说吗?你知道一片夜,一盏灯,四面海,三个守灯人漂泊于小小海岛的故事吗?朋友,真实的故事也许不一定动人,但动人的故事一定很真实,就像昨天刚刚发生过的一样。
马蹄礁灯塔
“马蹄礁灯塔”位于胶州湾内,建造时间于1904年。它是胶济铁路建成之后,在开挖青岛大港时修筑的重要湾内灯塔。因灯塔是建在“半圆形”的马蹄礁上,故名“马蹄礁灯塔。”
“马蹄礁灯塔”的为石砌,塔高11米,灯高13.1米,灯质为6秒钟闪两次白色光束,射程可达7海里。“马蹄礁灯塔”的主要作用是为进出青岛主航道和其东侧小航道的船舶提供助航。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马蹄礁曾经是老青岛人的“钓鱼台”。故每年春秋季节,众多钓鱼者均拉结伙,搭乘小舢板咸集于灯塔周围。当然也有夜钓者,据说凡夜钓的人,每每收获颇丰。
团岛灯塔
“团岛灯塔”始建于1899年,最初为简易钢架灯桩,上悬挂数盏白光灯,作为临时备用。1900年,建成石砌八角形灯塔,塔高15.2米,灯高24米,并有机房等附属建筑。
“团岛灯塔”的灯质为明暗白红绿色三光束,每5秒旋转变换一次,射程15海里。“团岛灯塔”最珍贵的是其大型水晶玻璃灯器,它是由几十片水晶玻璃组成的750毫米的鼓形透镜。入夜时分,由这种鼓形透镜所交替发出的白红蓝三色光柱,由空中直达遥远的海面,景色炫目而壮观,成为旧时团岛观灯之一景。此外,在灯塔的顶层,还设有电雾笛,每逢雨雾天,呜呜鸣响,青岛人俗称之为“海牛”。
小青岛灯塔
“小青岛灯塔”建于1900年,塔高16米,灯高32米,为石砌锥形白塔。其灯质为红色光束,6.5秒闪烁一次,射程12海里。其灯器原为水晶玻璃牛眼透镜,1996年大修时拆除,存于秦皇岛中国航标博物馆,现改为FGA-175型灯器。
也许,有些到青岛来的游客会对“小青岛灯塔”发红光感到奇怪,原来,这是因为青岛湾一带暗礁很多,需要用时对进出青岛湾、胶州湾的船只提出警示。
大公岛灯塔
“大公岛灯塔”于1908年始建,1996年重建,为玻璃钢塔体。塔高10.4米,灯高131.8米,灯质为白色光束,5秒钟闪烁一次,射程15海里。岛上原有的玻璃灯器于1996年重修时拆除,现为PRB-46II型灯器。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岛上曾有一只百年大蛇,藏于洞中。每年春秋季节,候鸟迁徙该岛时,大蛇多以鸟蛋为食。后来,一守岛战士,用冲锋枪击杀大蛇,蛇皮曾被中山路委托商店收购,置于橱窗内供市民观看,蛇皮宽约80厘米。1999年,岛上曾发现德占青岛时遗留的“嵌字瓦片”。岛上禽鸟、野兔非常多,道路四通八达。
朝连岛灯塔
“朝连岛灯塔”建造于1899年,石砌结构,是青岛地区最早的灯塔。塔高12.8米,灯高80米,灯质为白色光束,每10秒钟闪烁一次,射程24海里。其原有的灯器,在1996年大修中拆除,现为PRB-21型灯器。
朝连岛原名“潮连岛”,分别为两个相连的小岛,相传两岛因常年为一泓潮水相连而得名。岛上的灯塔仍为德占青岛时所建,也是当时德国海军在青岛海域建造的规模最大的灯塔。
千里岩灯塔
“千里岩灯塔”的建造时间为1957年,1979年又重建,石砌结构。塔高10米,灯高84.6米,灯质为白色光束,每15秒闪烁一次,射程24海里,灯器PRB-21型。
千里岩是青岛最东端的海岛,也是青岛地区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即将进入21世纪新千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发布中国最先进入21世纪的城市时,曾以此为坐标。
92年前的两声枪响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军队侵占青岛后,即着手勘测包括胶州湾在内的青岛港湾。在德军向德国海军部汇报的档案中,他们把团岛灯塔的建立,看成是对胶州湾实行全面接管、控制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座灯塔内,德军每天都记录下进出胶州湾的船只的数量、当天的气象、海流等状况,供军方研究参照。德军还将灯塔周围的团岛岬角封闭起来,作为军事禁区。因此,在20世纪初,中国人是不可能进入团岛灯塔的。深受德国殖民统治的青岛人,只通过眼睛和耳朵来认知这一航标的功能。有时,雨雾来临,风浪突起,塔上的雾号就会发出“哞哞哞”的牛叫声。老人们说,这是海牛在叫。当时的一些小说里,也常常描写到这一情景,称之为“异域的中国港”。这种独特的欧洲海港情调,一直保存到了现在,形成了青岛海滨的一种旅游特色。
对于这种海牛的叫声,青岛人一向是听而不烦的。为什么呢?原来,这种低音频的设计,最初来源于对于人体心脏跳动的理解。据说,海牛的叫声与人的心脏跳动的频率基本吻合,所以才能久听不厌。
德国人在统治了16年之后的1914年11月7日,日本接管了青岛,当然这座灯塔也就换了主人。据说,在德国军队向日本投降的当天,一个守塔的德军士兵爬上了灯塔的最顶端。他拔出手枪,朝着塔顶的铜球,愤怒地开了两枪。至今,铜球上的弹孔还历历在目。这可以说是两个外国列强在争夺青岛时留下的遗迹,也是青岛在世纪初的一种战争创伤。
曾有游客对此开玩笑说:“德军的这种愤怒,就像是小偷刚偷到了东西,却又被强盗抢走了一样。”事实正是如此。
小青岛旧事
青岛之名,来源于小青岛。小青岛正式命名之时,是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之后。有人说,小青岛上如果没有灯塔,这座青青的小岛就缺少了灵性,这话的确不假。
岛上的灯塔是白色的、姣小的,如一位凌波仙子,总是驻足于万顷波涛之上。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看它,风景各不相同。那一束束红光,间或飘荡于波光之间,曾引发过多少墨客骚人的联想。连解放前的旧电影里,也能找到这座白色小塔的影子,那些寄存于民间的像册里的旧照就更不用说了。与其说青岛人喜欢小青岛,不如说青岛人更爱岛上的这座小白塔。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小青岛作为军事用地时,这座小岛还是禁止拍照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说是某某人,在对着小青岛拍完照时,却被过来的军人纠察队给没收了胶卷。从这里说,小青岛多少给人增加了一点神秘。那时,不用说到灯塔上去看看,能到岛上去一次,也不一种荣幸。今天,许多青岛人都已登塔回望过青岛的前海一线,有的还参观过岛上日军当年留下的小铁轨。小青岛成了青岛人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