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杰帕伊的访华,将更加敞开中印经贸往来的大门? 今年以来,印度政府高层多次向中国做出示好姿态,与此相适应,中印经贸关系迅速攀升。
抛弃前嫌,着眼合作
中印两国经贸关系受外交关系影响很大,与其同起同落。2002年1月中国总理朱 基访印为两国经贸关系注入新活力。2002年3月,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开通了北京/上海至新德里的直航,拉近了两个国家的距离。2002年12月,两国签署了旅游协议,增加了人员的往来和交流。今年,中印就相互提供比最惠国税率更优惠的关税待遇达成协议。随着两国外交和经贸关系的改善,双边贸易额增长很快,1990年时仅为4100万美元,到2002年则超过了49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形势更是喜人,双边贸易额达16.6亿美元,同比增长77.8%,其中印度对华出口达9.47亿美元,同比增长119.2%。
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往来增进了中印双方的相互了解,中国产品深受印度消费者的喜爱。于200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22届印度国际贸易博览会上,中国的参展团占了博览会上40%的展厅。无论是灯具还是玩具,洗衣机还是照相机,价格平均比印度的便宜20%~40%,质量还都不错,印度消费者爱不释手,赞不绝口。一位做摩托车生意的印度商人说:“同印度相比,中国机动车的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机动车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高,你已经能够看到中国电子商品涌入印度市场了。”在今年2月举行的印度国际工程技术博览会上,中国派出了80多家公司参展,这是中国向他国派出的最大商务代表团。印度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制造商积极在那里寻找机会。
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外资政策法规和创业流程为中印两国高新技术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在朱 基总理的促进下,2002年成为印度软件公司的“拓展中国年”,以塔塔咨询公司、信息系统技术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软件公司瞄准中国利润丰厚的电信、银行和制造业软件市场,纷纷到中国建立开发中心,不仅大捞中国市场上的定单,还将中国作为印度进入日本等第三国市场的跳板。印度的一些制造企业也不甘心错失良机,纷纷到中国来“淘金”。为印度企业到中国牵线搭桥的印度产业联合会高级负责人称,已有超过50家公司准备到中国投资,即使在非典时期,这一名单每天也在增加。
拓展周边,印度战略转变
中印两国经贸关系在近两年发展较快,与印度领导人观念的转变有密切关系。去年11月5日在柬埔寨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上,与中国领导人相比,瓦杰帕伊感觉受了冷落,也受了刺激:中国正在对亚洲产生巨大影响,印度已被远远抛在后面。如果不奋起直追,两国差距将越拉越大。回国后,瓦杰帕伊开始重视“中国通”的意见:承认中国崛起,淡化历史问题;停止宣传“中国威胁”论,确立两国“健康竞争”(或“和平竞争”)的关系;责令有关部门借鉴中国经济改革经验,要求政府官员统一口径,部长们不得随意发表“冒犯性言论”;推动中印关系朝“友好合作、睦邻互惠”方向发展。在瓦杰帕伊思想的指导下,连最狂热的“中国威胁论”叫嚣者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也明确表示,要加强中印经贸合作,并发表了不少客观评价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的言论。印度高层对华态度的改变,迎来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新时期。
当然,印度改变对华政策还与印度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有关。长期以来,印度一直认为,与美捆绑发展是实现其大国战略的捷径。但9.11后的美国经济形势粉碎了印度的梦想:美国经济增长趋缓、振兴乏力使印度软件业遭受重创。2001年,印软件出口增长率首次下降到29%(此前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高增长)。随着美国将更多资金投向战后伊拉克,美国在印渴望的“神圣三项”(即核电、空间、以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商用技术)转让上迟迟不开禁,都打消了印度依靠美国的战略幻想。印度转而拓展周边,重视亚太。印度认为改善对华关系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减少庞大的军费预算,而且还可减少印“东向”战略的阻力,实现印度打造“东盟+4”的梦想,最终达到平衡大国势力、成为“世界六极之一”的目的。
印度加快经济发展,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也是印度调整对华战略的重要原因。印度人民党上台伊始,狂热地扩军备战,在发展经济方面却表现欠佳:除了软件业一支独秀,其他产业万马齐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济增长率下降到4%~5%,贫困率高达26.1%。为了挽回这种颓势,印度人民党政府在“十五”(2002年至2007年)计划中提出“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率达到8%、2020年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可以说,印度的“十五计划”是向中国“取经”的典范,它提出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外资、扩大对外技术合作、增加出口的政策目标。同时,印度还不忘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一方面鼓励本国企业到中国去开发市场,另一方面逐步放松对中国企业在印开展经贸合作和承包工程的限制,“输入竞争”,给国内企业带来压力,实现快速增长。
此外,印度调整对华关系是积极呼应我国发展两国关系经贸先行政策的结果。以前,中印两国搞外交走不出领土、西藏、锡金、军品贸易等老问题,摆不脱1962年战争的阴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两国经贸的开展和扩大。中印就“互不构成威胁”达成共识后,印度还与中国就“搁置争议、经贸先行”达成共识。正如一位印度官员所说,与中国发展和改善关系,一次只抓一个问题比较好,首先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联系,走以经促政之路,待利益共同点增多后,解决老问题就会顺利很多。
合作互补,大有可为
中印均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相似,在发展道路上有很多共识,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有许多共同利益要求。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问题的制约,两国经贸无论从绝对数量来看还是相对数量来看都非常小。目前,我国与印度的贸易额只占我贸易总量的1%左右,印度从我国进口只占其进口总额的4.28%,出口占2.73%。这与世界上两个发展最快的经济体极不相称。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中国的硬件是亚洲第一,印度则是软件的第一;中国的基础设施良好,印度却有世界级的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中印两国的合作和互补大有可为。好在这种合作已经开始,今年第一季度,双边贸易出现喜人形势。如以目前速度推进,不出2005年,两国即可实现双边贸易100亿美元的目标。一些预测还认为,4~5年后,印度对中国的软件出口可达40~50亿美元。未来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当然,中印两国的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印度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中国10至15年,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中国的一半,外贸总额和外汇储备为中国的1/5,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为中国的1/10。从发展趋势来看,两国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虽然中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视印度为威胁,但是印度长期以来一直视中国为其战略竞争对手,疑华心理严重。印度在2001年4月取消对中国的进口数量限制后,工商政界大呼小叫,说什么中国将以商品为“炮弹”,对印发动第二次“入侵”,因而屡屡对中国廉价商品使用反倾销措施。印度的100个反倾销案例中,有一半是针对中国的。印度软件公司进入中国后,多建立独资企业或分公司,不想与中国分享其技术。这些心理上的障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两国经贸关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